评论:为文学奋斗的人—记陕西省柳青研究会执行会长董颖夫(每小平)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手捧赠书,爱不释卷。
散发着泥土的芳香,透露着才气、灵气和勇气,拜读后令人感动的董颖夫《平民记忆----我走过的路》感动人心,手不释卷;受益匪浅,感慨良多。苦难人生不平凡,拚搏奋斗七五年。《平民记忆》历艰难,人生历程众人传。在长安区有位几十年为文学奋斗并为之奉献的人,他就是75岁的董颖夫。
一 出生农家磨意志 吃苦耐劳多干事
以人生为笔绘就成长画卷,以奉献为墨书写文学新篇。董颖夫1949年出生在沣河西岸的马王村,姊妹十人,六男四女。家大人多生活压力大,日子艰难家庭极其贫穷。父亲大字不识但精于农耕犁地、务劳牲囗、吆大车跑运输,是村里有名的车把式。除过吆车外,犁地种地、拉磨碾场、拉砂运货等农活样样皆会。尤其是50亩大地块的榜样“开犁”,要求第一犁要直要深还不能“弯曲”,需要掌握好“绽交”和“收交”过硬犁地的技术才行,这就要会使役牲口和扶犁把。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集体和饲养室牛马和大车分田到户,他父亲董大權当不成饲养员、吆不成大车就到农贸市场卖菜补贴家用,夜晚遭遇歹徒抢劫不幸离世,董家的生活更加艰难。
母亲山玲贤勤劳能干肯吃苦,勤俭持家做家务。为了十个娃的吃喝穿戴,除过参加集体劳动外,还会农活点种、定苗、打尖、锄地收割、碾打庄稼、务作棉花、纺线织布做衣裳、裁剪、刺绣、扎花、虎头鞋……乡亲们夸她是个能行“精干的女人”。
母亲刚强,精明能干、吃苦耐劳、做人硬气。但一大家十多囗人,缺吃少穿成了大难事。为了不让娃们挨冻受饿,会做生意的母亲想方设法增加收入,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忍辱负重、改善生活。如利用食堂泔水喂猪,年出售几头大肥猪换些钱;火车站卖茶水,一碗水二分钱;后卖米汤、鸡蛋、醪糟等,每天能赚一元多钱;倒卖过布票、粮票、辣面、旱烟叶子;卖了细粮后再多換些粗粮;把粮食加工成熟食卖,玉米面饼五角钱、麦面饼一元钱来挣些辛苦钱;除卖吃卖喝外,还分别到甘肃等地做棉花、土布、药材、煤炭等生意。后来村干部让她跑采购,她到西安后联系到用一斤棉油換百斤豆腐渣,让群众食豆腐渣渡过了“三年”饥荒。群众誉她是个“能行人”“女外交家”。
后来在“社教”运动中,上述事情成为“罪状”,她被认定为“投机倒把分子”“坏分子”,脖子挂上大纸牌游街示众,甚至获刑受牢狱之苦……老人92岁辞世,含辛茹苦、千恩万德,铭记在子女们的心间。
董颖夫先后在沣西小学和沣西中学学习,兴趣爱好是数学和语文,课堂上专心听讲、踴跃发言,尤其爱好写作文。《风雪路上》《工地拾零》二篇范文受到师生们的称赞。
二 钟爱文学勤读书 边学边写佳作出
“文革”前,爱学习文学的他读了很多小说,大胆写出中篇小说《沣河儿女》,刚写完第一章到第二章因“文革”而搁笔,修水库时写出短篇小说《分家》。
钟爱文学读名著,阅读广泛智慧出。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人生视野大开阔,经验理论利创作。初心不改,上下求索。他热爱文学,无论生活再艰难、道路再坎坷,也挡不住他对文学深厚的情怀,对文学事业的壮怀激烈。文学滋养提升了他,文学精神使他的视野更开阔,创作出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戏剧等文章超乎寻常、不同凡响。
董颖夫是个农民,也是一个真正的文学人。深知文学要打好基础,基础越扎实越雄厚,文学之塔越高耸。白天劳动,夜晚抽时间先后读过《创业史》《红岩》《红日》《红旗谱》《青春之歌》《风雪之夜》《保卫延安》《家》《春》《秋》《艳阳天》《浩然文集》《祝福》《药》《孔已己》等书,还有老舍、刘绍棠、王汶石、赵树理等著名作家的书籍。在此期间写作出“土会议桌的来历”“沣河岸边的春天”发表在《西安日报》上。《渠水长流》《民兵故事集》《小炮手-----云涛》先在县刊、后在《西安日报》上发表。此外,还写出《“钢锭子”和“刃片子”》《分家》《上任以后》《石榴花》《出墙花》《石娃小传》在《群众艺术》等发表并获奖。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就要用它去寻找光明。”从1968年至1978年,是他苦苦挣扎的十年。入党、当兵、招工等都没有他的份,因家庭出身只能待在农村,当个农民修地球。只要舍得出力气,没有学不会的事。董颖夫下決心种过地,学会了割麦、碾场、扬场、锄地、犁地、撒种、踩耱等农活,并且都干得好。出窑背砖、装架子车拉沙子、出力流汗用铁锨一锨一锨同其他人一起给火车厢装50吨重的沙子;过年时兄弟们没有新衣服穿怕人笑话,就在寒冷天弟兄们下到沣河没人处,从河道一步一步上河堤给马王火车站担沙子挣钱;他是长安第一个私人购买照像机为人拍照的人。有关农村、农业生产、修大峪水库、修沣河自动闸、造纸厂生产等等都有他拍照相片……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改变人生。”既然热爱文学,就要在文学奋斗上下功夫。除参加紧张生产队劳动外,抽空写出《大峪水库建设盛况》、七律诗《打夯歌》和通讯稿;写唱词、快板、给领导写材料、办墙报等,展露文学才华,受到水库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
大半生的时间生活在农村,户口也在老家农村,至今还种着责任田。“农村不是我呆的地方,我要走出去,去给自己找条出路。”1980年10月至1982年9月,董颖夫凭着文学才能被借调到长安县文化馆工作,负责全县基层作者的小说、故事创作。下乡到全县各乡镇村农户家中、工厂、单位,与基层作者调查交流,了解创作情况。期间,邀请贾平凹、王愚等知名作家到县文化馆谈文学创作讲座,有效提高大家写作技能。
“时代选择和造就了我,我与时代交互影响,创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佳作浓情染,昼夜少睡眠。董颖夫在县文化馆使其施展了才华,写作始终是他的爱好与追求。文学依然神圣,使他在更宽阔的领域得到了锻炼。除工作外,挤时间写作出小说《棉桃登枝》《出墙花》《白莲花》《刘生与翠花》《欢乐的春节》《高墙内外》《沉浮记》《罪人之路》《张三老汉的心事》《秀秀》《屁》《加高板》《退云雨》《柳滩情》《追根》《抓纸蛋》《苦恼》《舞台上下》《野菊花》等先后被各级报刊选用并获奖……
走自己的路,人生要奋斗。1982年9月,董颖夫因故离开了县文化馆,回到了沣西公社建筑队任办公室主任。董颖夫有头脑点子多,谋划的事、干啥成啥。1983年6月,创办马王镇文化站,想方设法开办了小卖部、摄影部和书屋,以文养文,有偿服务,开展书报阅览等文化工作,办得红红火火。为老画家张建哲举办国画义卖展,赠其“为民谋福”锦旗和匾框;搞文艺会演、“沣镐杯”运动会、工艺美术培训班、沣镐书画学会、沣河音乐会、锣鼓大赛、纪念张周勤烈士等影响广泛的有益活动。由于业绩突出,受到了县上的表彰,分别被评为西安市“文化站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文化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三 返乡十年没出路 全凭自己去奋斗
生存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父亲去世,家庭困难;俩兄弟未成家,小妹上大学,需要接济。穷则思变,投身商海;凭着智慧和魄力,掌握好自已命运。董颖夫暗誓:脱穷皮,拔穷根;抓经济,富起来。受母亲吃苦耐劳、经商致富的影响,一步一个脚印,他克服种种困难,大胆迈出人生第一步,创出了新机遇。花7000多元购置照相设备,为群众照“身份证”,获利16000元。
1988年已38岁的董颖夫,瞅准水果箱需求量大的商机,想方设法筹措十多万元资金大胆闯市场办起造纸厂,生产出“瓦楞纸”。大力宣传,扩大销售。遵法守规,生意兴隆,产品远销全囯各地,产销两旺,成为造纸行业的翘楚。五年后又创办造纸南厂,收回投资后又转让给他人生产经营。
1992年,董颖夫组织各乡镇写作者参加了长安县作家协会,独自出资承担了办会、资料、住宿、餐饮、照像等一切费用,会议上被推选为县作家协会理事。长安县作协成立后,每年的活动费用都由他资助。除理事外,董颖夫还担任过长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可著书立说,武可拚搏市场。在此期间,组织作协会员编辑出《长安作家及作品名录》《长安百村》4部、《老长安》《长安文学集结号》等4部书籍。
怀着对柳青的敬仰和文学情结,在柳青文化品牌建设,弘扬柳青精神方面,做了三十多年具体扎实的工作,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心得:文不养家,爱好归爱好;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再进行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个人行为,是个体劳动;要克服浮躁,静下心来搞;作家以作品立身,其它什么也不是。
董颖夫有经济头脑,睿智胆大有超前思想。50岁的董颖夫重操旧业干起建筑当起“包工头”。先后承包了西安市1中、41中、25中教工宿舍楼及西安市容局、省税务学校、金堆城小区、嘉华小区、春天花园、京科花园、长安文教等等建筑工程。严把工程质量关,按规范和图纸精心施工、按期交工树立良好信誉。
2007年成立“长安区工商联房地产建筑业商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编写出《长安工商联专辑》,收录入编了付合理、兰喜吉、董颖夫等17位企业家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
四 弘扬柳青好精神 柳研会与文学奖
《创业史》是部不朽的著作,柳青是长安的文化名片,是长安的文化符号,也是陕西乃至全国的文化符号;一张响亮的名片,一个叫得响的文学品牌。
为人质朴,实在做事;轻财仗义,奉献不已。董颖夫挣了钱,生活有保障。他没有满足现状,他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新的价值观、有新的奋斗目标,那就是大力弘扬柳青的文学精神和人格精神,打造柳青精品文化品牌。为了纪念柳青,为设立陕西省柳青文学奖、建设柳青文学馆、建立柳青广场、恢复柳青故居等事项,费心劳神、昼夜筹思、出钱出力、功不可没。君子坦荡荡,智者气昂昂。三十多年来,董颖夫以一股牛劲,一根筋的执着、竭尽全力、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奉献自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意志,拿出豁出一切的气魄,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一件办理,本人出资数十万元、联络十多位企业家捐款117万元,非把这件事办成不可的决心和勇气,最终制定的诸多目标都一一实现了!
董颖夫在长安扛起了柳青这面旗帜,是长安宣传弘扬柳青精神首创者。具体表现在:出资2万元征地修建柳青墓园;出资2万元举办“柳青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策划会”包括:召开纪念大会、建设柳青文化广场、柳青纪念馆、塑立柳青雕像、捐款117万元设立省级规格的柳青文学奖、成立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等;承办了1----4届柳青文学奖、协办了第5届柳青文学奖、每届支出费用约30万元,4届共计约120万元;担任社长主编出刊《秦岭》57期、特刊13期共计70期,16年间支出110多万元。出版《柳青研究文集》《柳青纪念文集》《柳青在长安》《长安作家及作品名录》《长安百村》1----4部、《老长安》1----3部、《创业者风采》《长安文学集结号》等书籍。编排演出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获全国第十一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该项支出300万元;协拍纪录片《柳青在皇甫》,采访了当年担任柳青通讯员和其他当事人,柳青生活过的地方,后在央视播出,荣获2016年全国优秀纪录片奖;电影《柳青》在2022年央视播出,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开展数十次柳青创作精神研讨会、座谈会和纪念活动;2007年省柳研会成立后,积极发展符合条件的上百位年轻作家入会,大力壮大柳研会队伍;筹备《秦岭》出刊,初始每季一期,每年分春夏秋冬四期,近年来每年增加一期长安刊为五期。举办《秦岭》特刊、长安区多位作家的作品首发式或研讨会;积极举办和参与各项公益活动;不断呼吁策划纪念柳青设施建设;维持柳研会工作正常运转,为此16年中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费用共计200多万元。
五 慷慨解囊筹百万 柳青精神代代传
2006年6月22日,为柳青文学奖捐款10万元以上的长安区企业家有:董颖夫、兰喜吉、张耀祺、付合理、郭育民、柏茂义、伍康民、袁安生;5万元以上的企业家有:王晓、李建英、張孝普、李龙云;1万元以上的企业家有:周博学、郝随年、赵养乾、薛栓群等16人。
柳青文学奖是由十几位爱心企业家捐款促成的,它代表了长安人民的心愿,凝结着长安人民对柳青的深情和对后来作家的希望,更是凝结着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和长安人民的一片心血。它也承载着长安人民对人民作家柳青无限缅怀的深情厚意;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奖项。柳青文学奖基金是董颖夫倡导发起的、是长安人民“凑份子”集资而来的,是长安人民对柳青深表追念、深怀敬意的一种表达;也是长安人民寄予后来的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而歌,多出精品的一种期盼。设立柳青文学奖的举措,是很富有远见的,不仅得到文艺界人之心,也得到陕西各界人民之心。柳青文学奖是老百姓为纪念柳青而自觉在民间发起,尔后才得到陕西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的肯定和支持、形成的一项陕西文学大奖,意义非同一般。毕竟:柳青在长安人民心中就是一座大山,是贯通东西南北神洲的巍巍秦岭。柳青生前深爱着长安人民,长安人民心中也永远装着柳青。
从2006年至2016年,省柳研会承办了四届柳青文学奖,共支出费用120万元。柳青文学奖在全省乃至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目前是陕西最高的、唯一的省级规格的文学奖项,备受大家的推崇。柳青文学奖的产生,在陕西文学史上是个创立“新纪元”的大事,为陕西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2007年9月8日,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隆重成立,200余人参加了大会。陈忠实、贾平凹、雷涛、霍绍亮被聘为荣誉会长;畅广元为会长;常务副会长董颖夫、副会长邢小利、段建军、刘炜评、仵埂、张耀琪等,王峰为秘书长;同时还设立柳青文学研究会长安工作部……柳青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陕西有了一支专家学者作家专门研究、弘扬柳青精神,推动和发展繁荣陕西文学创作,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推出文学新人和成果的队伍及平台。
柳青文学研究会的指导思想:通过弘扬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柳青的创作精神,团结更多的作家投身于现实生活,创作出一批现实主义的力作,讴歌改革开放,反映时代最强音。推介新秀,促进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问世……
三十多年来,董颖夫痴心宣传柳青、学习柳青、一心想为弘扬和传承柳青精神做些实事好事。义无反顾,慷慨解囊;坚持始终,令人称赞。女同学因家暴和生活困难想不开要跳井,他知道后劝解说服调解,捐出2000元;康志善、李全垒二位老师年迈有病,他和几位同学筹集了1.5万元,献上学生的情谊……支持他的人令人感动,但也有热嘲冷讽者,甚至还有反对打击者。有人囗是心非,当面不表态、背后却穿“小鞋”使“绊子”;有人认为他“可笑”“神经病”“一根筋”等……但他心有执念,认准的事就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做下去,不管遇到啥风险、困难和打击,董颖夫都能忍受、克服和战胜,因为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
六 春风到处说柳青 百姓心中柳常青
执著于对柳青的敬仰和对文学的热爱,为弘扬传承柳青精神,打造柳青文化品牌;董颖夫在当选五届长安区政协委员期间,先后撰写有关柳青13件提案并得到落实,受到多方的肯定和赞扬。董颖夫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不仅是农民,也是作家;不仅是企业家,还是积极参与者、社会活动家、更是个慈善家和参政议政、谏言献策的政治家。在区政协分组讨论会上,他充满激情,敢说真话实话,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例如:为马王北村群众代交了全部医疗金,出资5万元请马王全村千人吃“长寿宴”,2023年又出资5万元促成马王村设立24万元尊老敬老资金。2009年10月,董颖夫母亲去世,全村人自发组织起来冒雨送葬,赠送“独树一帜”巨匾,以示感谢!
董颖夫连任五届长安区政协委员,资格最老、年龄最大,诸多事迹我也知晓。在委员中他是个旗帜性人物,肯学习、善思考、有激情、踴跃发言时十分精彩、豪情满怀,博得众人掌声。他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敢于说真话实话、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提了110多件提案和建意均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大多被采纳办理。他的提案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紧扣长安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实际,反映群众的心声和愿望,解决群众的急难所盼实际问题。注重调查研究,听取民意并科学论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站位高,看得远;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提案和建议有: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纪念杨虎城将军遇难60周年、纪念杨虎城将军诞辰12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公祭井勿幕英烈、整修慈善将军朱子桥墓园等活动,影响广泛。显示出他崇敬英雄,培根铸魂;赤胆忠心,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七 参政议政情怀高 情系长安提案好
董颖夫成了长安公众人物,是长安区的“智囊”“诸葛亮”,点子多、有智谋,是长安的第一“策划人”……先后获得优秀提案、优秀委员和省市等数十项奖励,是长安区政协委员中的一面旗帜。
君不见:在长安农民当中,拥有图书最多、知识最广、文章资料和出书最多的人当数董颖夫。他穷则思变、不满足于现状,敢于下海拚搏、热爱文学并为此捐资百万的人就是赫赫有名的爱心企业家董颖夫。
马王村是西周的京畿之地,村西城门楼上刻有“遥望岐阳”匾额。董颖夫让我邀请《西安晚报》赵珍、尚洪涛记者前来采访马王村。村干部热情接待并介绍村情,董颖夫和我一起冒着高温在村中、西城门楼、农户宅院、火车站等地方陪同赵珍、尚洪涛记者实际查看修建西周宫殿散落在道旁的石桥、柱础石、屋檐下的有“皇清”字样石碑、马王火车站台上丈余长六棱大型石构件等古懂文物并拍照记录……后来介绍《马王村》的文图并茂、整版刊登在《西安晚报》上,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此外,还邀请我们随后采访公路对面北边的客省庄。
董颖夫乐善好施为乡里,多次捐款做公益。马王街道拓宽改造捐款1万元,沣灵路重修捐款1万元、马王街道通往火车站南货场道路筹措2万元,村里安装变压器、五六队修路、盖学校、村里文化室城隍庙落成捐款1.7万元,给北门社60岁以上老人发100元“敬老金”,出资赞助原沣西小学40多名老教师游长安;为家乡建功,为社会立德,树立了一个当代农民光辉而伟岸的高大形象。
大爱无彊,爱心永存。董颖夫出资兴办多种公益活动如多位作家出书、座谈会及病危、埋葬祭悼,他都出资并亲往;陈忠实火化和三周年祭奠,他都邀请我和十多位作家乘车一同前去悼念……2012年向区慈善协会捐款5万元、又联络十多名朋友共同捐款10万元、2019年出资10万元举办“长安优秀文学作品奖”等等;褒奖新人佳作,见证了他的文学情怀和奉献精神……
弘扬传承柳青精神大事有:1996年董颖夫出资2万元修建柳青墓园;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清明节祭扫活动;柳青广场、柳青纪念馆奠基;柳青文学奖捐款仪式;首届柳青文学奖初评;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活动;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成立;创办《秦岭》会刊;省柳研会2008年年会;首届柳青文学奖颁奖;纪念《创业史》发表50周年座谈会;接待台湾学者;第二届柳青文学奖颁奖;第三届柳青文学奖颁奖;第四届柳青文学奖颁奖、纪念柳青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第五届柳青文学奖颁奖;陕西日报发表《董颖夫为柳青文化奔走》通讯稿;陕西文艺界学习柳青精神座谈会;“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弘扬柳青精神研讨会;编排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编辑出版了:《柳青纪念文集》《柳青研究文集》《柳青在长安》;联合拍摄《柳青》纪录片;《柳青新论》出版;陕西日报发表《一个农民的柳青情节》;《各界导报》也长篇通讯报道董颖夫先进事迹;《陕西工人报》《华商报》《长咹报》等也分别宣传报道;省、市、区各级广播、电视台也分别宣传报道;省柳研会接待缅怀柳青的各界人士;实地釆访收集相关柳青的资料;深切悼念陈忠实先生;纪念柳青诞辰100周年暨柳青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学术研讨会;纪念柳青诞辰100周年暨省柳研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2016年6月21日,长安区政协纪念柳青诞辰100周年暨《柳青在长安》文史图书发行仪式;在长安皇甫举行建设美丽乡村座谈会;《秦岭》创刊10周年座谈会;建设“柳青家园”座谈会;《秦岭.陕西诗歌特刊》首发;柳青逝世四十周年座谈会;《柳青在皇甫》新书发布会;举行《柳青随笔录》学习会;举办十多场文学作品研讨会;长安优秀文学作品奖;举办《创业史》出版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办编剧红红作品赏析会;举办《秦岭》出刊50期. 特刊10期座谈会;宣布《秦岭》编辑部新成员名单;举办《柳青年谱》座谈会;一位农民的文化情怀----柳青精神传承展,彰显着一种宽阔胸襟和一种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纪念柳青逝世四十五周年活动;筹备省柳研会換届;编辑、出版何少南诗文书画集《三耕堂弃余》;召开何少南《三耕堂弃余》和李希仲《粉巷》赏析会;《秦岭》丰镐座谈会;李顺年诗文系列著作推介赏析会;培养推介文学新人;举办柳青长篇小说佚作《在旷野里》学习会;省柳研会同陕西散文学会共同组织举办《秦岭》首发座谈会等59次活动并合影,为发展和繁荣陕西文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八 难以磨灭的记忆 著书立说古今昔
山高水长,沣河水长。一生崇敬柳青魂,七旬心愿沣河浪。起笔创业史,落纸沣河浪。心里乾坤大,书中文章香。克勤克俭演绎沣河儿女创业史,立德立身塑成中国作家弘文志。2018年12月30日,70万字《沣浪集》上、下册首发在西北饭店举办。《沣浪集》有小说、故事、散文、诗歌、戏剧、村史、调研报告和附录等内容。比外,董颖夫还将保存的很多文图、像片、书籍和报刊供给区档案馆,供《长安老照片》选用。现如今,董颖夫已是享誉长安的知名人士,威望很高,文化人和老百姓对他都很敬重。
文以真为美,事以实为先。人们评论:《沣浪集》是董颖夫五十载的足迹和心迹,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人品和文品一样高尚,令人起敬;五十年间对柳青情有独钟,为弘扬传承柳青精神做了许多好事实事,常人难以想到做到。文章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体现着作者的才气和灵气;文笔生动、读后令人叹服,小说、故事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和命运,揭示了新主题;散文和诗歌有新视角,使人深醒、荡气回肠、值得一读。《沣河之子----董颖夫》四集纪录片,采用影像资料真实反映了董颖夫成长和做为,有很强的视角效果,诸多事迹令人感动,震撼人心。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有限的,人要生存、尤其是在困境、逆境中生存,还要活得有尊严、活出个人样、活成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有远大志向;有追求、有目标、有理想、有魄力、有毅力。要不断学习,不断奋斗、不断面对挑战;从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怕挫折,跌倒爬起再朝前,定要百折不挠;要慈心向善,济世为公,才有可能或接近成功,才能使有限的生命无限地发光发热,变成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使人生有意义、有价值。董颖夫是这样深刻感悟的,也为此而不懈追求、努力拚博而奋斗。内心深处感悟:生存难,生活难、做人难、做个好人更难!
源于对文学的执著和热爱,并为之努力去奋斗。董颖夫从小爱读书、读好书并从中受益。他常讲:文以化人,能帮助人逐步确立、坚定人生信念,丰富拓展人的智慧和视野,端正人生航向和目标,提升识人做事的格局和能力。使人变得成熟和坚毅,懂得啥事可做、啥事不能做!啥人可交、啥人不可交!从人际交往中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能力和勇气。
董颖夫热爱文学,有文学情结,敬仰崇拜柳青,热衷于为柳青做事、做好事实事。文学为他赚得了人生中,最大的一笔享用不尽的财富。他也用满腔赤诚拥抱生活,拥抱文学、感恩生活、感恩文学,并矢志不移竭尽全力去弘扬柳青精神。
董颖夫《平民记忆----我走过的路》既平凡又不平凡,他走了一条艰难曲折非同寻常的人生路。历经苦难,历尽坎坷;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凭着智慧,凭着勇气;闯进市场,终获成功。该书是本家族史、成长史、奋斗史和成功史。他的为人处事,他的志向和奋斗,感召着众多有志者。《平民记忆》是本心路足迹历程、农业农村农民生存状况的真实再现和乡村变迁等诸多章节。值得一读,祝贺出版。
舍得财物付出,成就柳青精神、成就董颖夫文化现象;本书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史料性等方面值得人们去学习!震撼人心、是本励志众人的益书好书,不因时间的推移而褪色,成为人们学习的好榜样。望读者们认真学习,走进这本书,喜欢这本书;分享快乐,成就自我!
行看云雨,人生无悔;回首往事,他活得值咧!
简述如上,吾从心底里道声:向董颖夫老师学习!
向董颖夫老师致敬!
2024年8月4日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长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办公室副主任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杜曲乡贤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 民协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读懂颖夫先生《平民记忆》有感(每…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