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长安宗教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旅游>> 长安古迹>>正文内容

    古寺名刹聚樊川

    作者:张禹 王作良 来源:《长安古迹》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7日 点击数:

     

    樊川位于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南接终南山太乙谷,北至韦曲镇。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后,将此地封给大将樊哙,作为食邑,樊川由此而得名。今樊村即为当年樊哙花园遗址。

    滴水由南向北,贯穿30里樊川。两岸阡陌纵横,田畴交错。每至春日,杨柳吐绿,桃花怒放,如霞似锦。夏日荷花绽放,别有一番江南水乡情韵。在汉、唐时代,樊川是长安城南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许多达官贵人在此拥有庄园、别业,真可谓"轩冕相望,园池栉比"。樊中部的杜曲和北端的韦曲是杜、韦二族的世居之地。著名诗人杜甫的先祖杜预就曾居住于此。诗人杜牧和弟弟中进士以后曾作诗说:"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丹桂一时芳。"唐代诗人崔护在此演绎了一段爱情佳话,这就是流传千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柴门题诗 本站摄 

     

    唐代,许多著名宰相多居于杜曲与韦曲之间。他们在公务之余,徜徉于楼阁亭台之上,流连于佳木花卉之间,优游宴饮,极尽繁华。

    历代诗人在樊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韦庄《过樊川旧居》、郑谷《闻所知游樊川有寄》、杜牧《晚秋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钱起《题樊川相公制业诗》等等。贞元(785~804)末,擢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杜佑"有佳林宇,古木幽邃"、"亭馆林池,为城南之最"。临晋公主驸马郑潜曜也在樊川西侧神禾原莲花洞周围建有别业,杜甫曾亲临其地,写下"野寺垂杨里,春晓似水间。美在多映竹,好鸟不归山"的诗句。

    隋唐时期,樊川不仅是风景名胜之地,而且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当年樊川僧侣云集,寺院林立。如"樊川八大寺":兴教、法幢、牛头、华严、兴国、禅经、洪福、观音;再如青禅、天池、至相等寺。历经千年之后,这些名寺如今除了少数几座仍然香火不断外,其余或沉寂无声,或已被破坏殆尽,难觅昔日香烟缭绕、梵音袅袅的繁华。

     

    1、法幢寺

    法幢寺,原名云栖寺,位于长安区申店乡瓜洲村西北神禾塬北坡下,与牛头寺对峙相望,北距西安约13公里。《咸宁县志》载:"瓜洲村有云栖寺",即指该寺。

    该寺之所以得名法幢,是因为由长安区义井乡普贤寺移来陀罗经幢存放在寺内,曾名为义井寺,后改为法幢寺。

    法幢寺为密宗佛寺。寺院内原有一尊高达五米的石佛像,据兴教寺常明法师讲,此系密宗石雕佛像,价值可与敦煌佛像相比,极其珍贵。石雕佛像早先立于寺院前半坡上,佛头不知何时被打掉,只留一残躯。整个石雕佛像线条流畅,肌肉丰腴,双足丰满有力,是当年云栖寺遗物。20世纪70年代初,依神禾原畔修筑通往樊村的公路,石雕残像被土方所压,尚有半截外露。后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击,已完全被坡上冲刷下的泥土淹没。

    解放前,寺院占地面积颇大,当地群众称之为"十八亩地"。该寺原有前殿、后殿。后殿建筑规模宏大,殿内正中塑有释迦牟尼佛像,佛身全部贴金,这尊佛像塑工精湛,艺术超妙绝伦,不仅是樊川诸寺,就是在陕西全省寺庙中也是极为少见的。1970年瓜洲村社员将佛像搬毁。据该村一村民讲,他当时见过一本书,内有该寺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字样。佛像搬倒以后,社员也将前后佛殿拆除,将能用的材料盖了学校。

     

    2、兴国寺

    据《长安县志》载,兴国寺位于杜曲镇和东西杨万坡之间。《咸宁县志》载:"兴国寺在夏侯村西,离城30里。唐三藏香火院。"宋代更名"延兴寺"。寺前有古柏两株,约三四抱有余,估计为唐柏。寺内有清代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l939年,陕西教育厅在兴国寺遗址上,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兴国中学",以清代遗留下来的三间大殿做图书馆,第三任校长李瘦枝先生为寺院门楣上题写了"唐兴国寺"匾额。

    兴国中学1949年停办。解放初,西北军政大学、西北艺术学院先后以这里为校址。此后曾长期为西安美术学院校址。

     

    3、禅经寺

    禅经寺位于樊村乡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与华严寺相对,北距西安约l8公里。《咸宁县志》载: "小章(江)村有禅经寺。"《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载:"禅经寺在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杨嗣复迎养父于此(见《杨氏家谱》)。宋仁宗时,族人舍为佛寺。"杨嗣复及其父杨於陵是唐代人,按此记载,似乎是杨嗣复父子于此建寺,但此记载又说:"宋仁宗时,族人舍为佛寺",不知何故。后人以为可能该寺原是杨嗣复家庙,后到宋仁宗时其族人将其予以佛寺。

    民国时期,禅经寺仍有庙宇,郑维翰《心园集·樊川图志》小江村条记载:"近村,丛柏森立,古禅静(经)寺尚在。"时有门房七间,东西廊房各四间,正殿五间,内奉佛像及十八罗汉泥塑。解放后,小江村村民将寺庙拆除,建成一座小学。

     

    4、洪福寺

    据《长安县志》载:洪福寺位于樊乡西樊村与岳村之间的神禾原北崖,以诸神普降洪福而得名,与少陵原畔的兴国寺相对。据传建于唐代。民国初年,尚有山门三间、楼房三间以及僧舍等建筑,正殿祀玉皇、无量、黑虎、灵官;楼房中间祀菩萨,另有二十八宿及八大金刚等泥塑,其建筑毁于20世纪60年代。

     

    5、观音寺

    观音寺位于长安区樊村乡凤凰嘴北南樊村西,距西安约20公里。据《咸宁县志·祠祀考》载:"南樊村有观音寺","观音寺......在城南三十五里樊村里。该寺背靠神禾原,面对滴水,与少陵原畔的兴教寺遥遥相对。因祀奉观音菩萨而得名。"

    史料记载:"樊村,村有五,当樊川中央,惟观音寺琳宫堂幽。"据说在抗日战争以前,该寺尚有三座大殿。前殿为三开间,中供圣关公像,两侧为关平和周仓持刀站像。殿内有壁画,画为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中殿五大间,正中塑有如来佛金身像,佛像背后金光闪闪,顶上有金翅大鹏,口衔金丸,展翅欲飞,栩栩如生。后殿为五间大殿,较之前两殿更加宏伟壮观。正中莲云上,供奉观世音菩萨像,两边为眼光菩萨和送子菩萨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塑工精细、姿态各异。十八罗汉身后有彩绘壁画衬托,更显法像庄严,如入仙境。该寺除以上三大殿外,寺东尚有一空院,中植花草竹木,并有墓圃,供寺僧劳作,游人观赏。寺后有二三十亩地,为寺田产,由僧人耕种,以供寺需。

    抗日战争中,观音寺大部分被驻军拆毁,残存殿宇,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殆尽。存物荡然无存。今天,该寺遗址上为一座砖厂。

     

    6、青禅寺遗址

    青禅寺位于长安区王莽乡南寨村附近,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明成化二年(1466)重修,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两侧暴露于地表的建筑倒塌堆积层厚约l.5米。现存唐代造像碑、明代成化二年(1466)重修青禅寺石碑各一通,明代石狮1对,石构件、龟趺、石佛像各一件。唐代造像碑,汉白玉质,高l.3米,宽0.55米,厚0.23米。碑阳浮雕8层,53尊小佛像(多数已残),碑身中部文字已风蚀模糊,难以辨认。

     

    7、天池寺

    天池寺,位于长安区太乙镇蛟峪村东南侧的蛟峪山上,因靠近"仰天池"而得名。始建于隋代,称"龙池寺",唐初更名普光寺。至明代洪武(13681398)年间开拓御道,扩建为上、下两院,当时有殿宇和僧舍百余间。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七架梁。殿内有人物、花卉壁画;另存明正德八年(1513)铁磬两件,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铁钟一口,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普光上院碑"一通。殿前立明代"重修普光吉祥禅寺"残碑一通。殿南有明正德八年建砖塔一座,为六角七层楼阁式,高20.3米,底层边长2.3米;塔身饰有假板门、方窗和卷窗,层间叠涩出檐,施砖雕斗拱,额枋及菱角牙子,檐角缀风铃;塔顶铁质塔刹现已拦腰折斜。(张禹 王作良撰写)

    [注:须与石砭峪青岔南老龙沟的“上天池寺”区分,后者为秋天观赏芒草花的最佳地点]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华严祖庭一华严寺
    • 下一篇:中日文化交流圣地--香积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