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长安宗教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旅游>> 长安古迹>>正文内容

    华严祖庭一华严寺

    作者:张禹 王作良 来源:《长安古迹》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5日 点击数:

      

     

    闫育刚 摄

     

    华严寺位于长安区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上,距西安市约15公里,居高临下,俯视樊川,西望神禾原,南眺终南山,为唐朝著名的樊JIIJk大寺之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是中国佛教重要流派华严宗的发源地。华严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依《华严经》立宗。隋唐之际的终南僧人杜顺禅师因大宏华严之门,被追尊为华严宗的初祖。杜顺(556~640),原名法顺,俗姓杜,万年县(今西安市)人,著有《华严界》、《灵观门》,开创了华严宗。他的睿智深得唐太宗的赏识,圆寂于长安南义善寺,享年84岁。

    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唐法藏大师(643~712),本是康居国人,祖父侨居长安,因而以康为姓。17岁时,入太白山求法。后来听说智俨(华严宗二祖)在云华寺讲《华严经》,前去听讲,因勤学好问,为智俨所赞赏,收为门徒。从师智俨前后数年,深得智俨的妙旨。高宗总章元年(668),法藏26岁时,尚未出家,智俨圆寂前把法藏托付于弟子道成、薄尘,说他将要绍隆遗法。高宗咸亨元年(670),武则天之母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则天为祈福求安,把住宅施舍做太原寺。道成、薄尘等京城耆德连状荐举,欲度法藏为僧,得到许可,令其隶属太原寺。此时法藏只受了沙弥戒,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来,又在云华寺开讲,武则天下旨命京城十大耆德为授具足戒,并把《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赐给他做称号,世称贤首国师。自此以后,经常参加译经活动,广事讲说和著述,大振华严的宗风。所以华严宗又名"贤首宗",世称法藏"华严宗三祖",又称"华严宗大师"。宋《高僧传》等说他尝为武后讲过新《华严经》,一生讲说新旧《华严经》三十余遍。中宗、睿宗都礼请他做菩萨戒师。

    华严宗在唐代地位颇高,太宗、武后对华严僧人皆礼遇有加。唐德宗时(780~804),杜顺四传弟子澄观被尊奉为教授和尚,授"镇国大师"称号,后又被唐宪宗赐以"僧统清凉国师"称号,令其主持全国佛教法事。华严寺也成为当时地位相当高的一所名寺。

    寺初建时的布局、规模等,由于史志缺载,已无从考证。盛唐诗人岑参有《题华严寺环公禅房》诗云:“寺南几十峰,峰翠晴可掬。朝从老僧饭,昨日崖日宿。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东溪草堂路,来往行自熟。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由此可见华严寺昔日之美。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寺内殿宇全被摧毁,惟双塔屹立。所谓双塔,据载:"华严寺有五塔,只留二塔,尚有俨尊者塔额。"俨尊者即二祖智俨。所谓五塔,即华严五祖的灵塔,有初祖杜顺禅师塔、二祖智俨禅师塔、三祖贤首国师塔、四祖澄观禅师塔、五祖圭峰祖师塔(因其常住圭峰山,故号圭峰大师)。遗留二塔,即初祖杜顺禅师塔和四祖妙觉(澄观)禅师塔。

    东边的一座是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灵骨塔。杜顺塔呈方形角锥体,平面呈方形,为枋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四面七层,高约13米。上层有石刻"严主"两字,第三层刻有"无垢净光宝塔"6字。西边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即澄观禅师)灵骨塔,呈平面六角形,六面五层,高7米,基座甚高,瘦削挺拔,塔上有石刻"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10字。清凉国师澄观,俗姓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享年102岁,历经玄宗至文宗九朝,当过7个皇帝的门师。"妙觉"为佛学术语,是"觉位"的等级。后唐宪宗因澄观常住清凉山,赐号"僧统清凉国师",并赐有司铸金印,赋予其主持全国佛事的权力。澄观主要著作有《华严经疏》、《华严经略策》、《新经七处会颂释章》、《三圣圆融观门》等。圆寂后建塔于华严寺。双塔为唐代中期建塔风格的重要实物。两塔下层各有砖筑龛堂,内有石刻影像及像赞。清凉国师灵骨塔塔身已向北倾斜,塔前竖有《重修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塔记碑》,为清末宋伯鲁和宋联奎书写,记述了清凉国师的生平事迹。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刻制的《杜顺禅师碑记》,现已移至碑林保存,是华严寺最重要的碑石。

    据陕西佛教界人士介绍,1930年,朱子桥居士等对华严寺进行了一次大修整。当时陕西大旱,朱子桥居士来陕赈灾,在与佛教界人士瞻礼华严寺塔时,看到元代重修碑铭上刻有"修塔即降甘露"文句,很受启发,便在塔前发愿,"重修两塔,祝愿普雨"。朱子桥遂与佛教界人士共募资金,并以修塔搭架的木料建房三间,或做塔亭,或做僧房。此次修整,既保护了佛教古迹,亦达到以工代赈的目的。朱子桥居士的功德,受到僧俗信徒的赞扬,其事迹至今仍在当地传扬。

    近几十年来,政府对华严寺双塔进行过两次大的修整,文物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古刹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20世纪80年代,少陵原坡塌方沉陷,使澄观塔塔身出现多处裂缝,向西倾斜97厘米,"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碑石,随岩土滑到半坡,澄观塔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为确保古塔的安全,县上组织专人对妙觉禅师塔进行了搬迁,澄观塔拆除时,在塔身的第三层发现有三件文物,一是鎏金莲花座观音像一尊,高13厘米,工艺精湛,为造像中上品;二是绿色玉石瓶一个,高11厘米,内有舍利子35枚;三是开元通宝一枚。在塔地宫中出土石函一个,函内有一木盒,外用棕色纺织品包装,内有佛经一卷,经卷外卷黄色麻布。由于出土时损坏严重,目前尚且无法修复。原件现存长安区文管办。华严宗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由日本僧人道培传到日本,新罗僧人义湘传至高丽。唐中宗到唐武宗时期,流行约170年,以后逐渐衰落。北宋初,经净源等僧人提倡,一度趋于活跃。近年来,常有日本和港澳佛教界人士来华严寺朝拜华严二塔,寻根问祖,瞻仰佛塔,捐资扩建,弘扬佛法。(张禹 郭海文撰写)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法相宗圣地一兴教寺
    • 下一篇:古寺名刹聚樊川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