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正文内容

    《平民的记忆》专集全章节

    作者:董颖夫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0日 点击数:
    民警反问我:“你为啥爱你爸你妈?”

    “我爸我妈管我弟兄姊妹吃的穿的,你们谁管?粮断了,接不上,拿啥吃?我们饿得乱叫唤谁管,我妈做生意挣些钱为我们不饿肚子。我饿肚子的时候,你们在什么地方?!”我答得理直气壮。

    “好啊,好个蕞嘴硬的!”民警被我的回答堵住了。在窗门看热闹的群众暗自说:“这娃性格硬,蕞蕞的灵醒,说得有理!”

    母亲在另外一间房子被审问着,她为自己辩白说:“我家的麦子是生产队分的豌豆麦,我们用铁箩箩了豌豆,箩下的麦子里面还有零星的小豌豆颗,你们再看看西门社保管室的麦子,两家品种肯定不一样。”

    民警觉得说的有道理,去西门社保管室做了调查,果然如母亲所说,西门社是扁豆麦,麦的品种也不一样。排除了母亲偷麦的嫌疑,只得放人放车。后来,派出所破案了,原来是西城门楼下的一位好赌博的人输了钱,便心起邪念,偷了生产队的粮食,藏在他家里了。

     

    会做生意的母亲

     

    好事不出门,瞎事一股风。这事在马王村摇了铃。

    母亲“偷粮食”的消息传到了西安城三伯父那里。他把我父亲叫去西安,狠狠地批评了父亲一顿。他问父亲:“倒贩粮食,做黑市生意是犯法的,你咋能叫女人这样做!?”

    父亲挨了批评,回到马王后,一肚子的火气没处发作,就抱怨起了母亲。两人三言两语就说急了,争吵了起来。母亲言语理论终归强势,父亲一时接不上话来,气急之下抓起枕头上厨房把锅砸了,大声喊着:“咱说不到一块,你不听,这日子咱不过了!”说完,扭头就走了。

    母亲这下更是火冒三丈:“董大权,你是个男人呢,你给家里把钱拿回来,把粮拿回来,娃们有吃的有穿的,再饿不死了,我就不出去了,我也不受这个罪了。你拿不回来,拿不回来还打骂女人,你算啥男人,你亏当男人了。你嫑走,我山玲贤跟你论个长短!”

    母亲从来没有这样数落过自己男人,她着实委屈呀,委屈得都落泪了。她疼惜自己男人在外面吆车,风里来雨里去的,她一定要让男人穿得像样、体面。冬季穿棉袄,贴身穿件白衬衣,一丈多长的蓝腰带缠在腰间,自个男人显得干练齐整;夏季白大布衣裳,洗了又换,换了又洗;晚上出车回来,不论迟早,她不嫌麻烦烧火做饭,总不让男人饿着肚子。

    这个家还是得靠男人啊!可是这一次,母亲忍不住了,她第一次向父亲发这么大火,说一千道一万,还不是为了娃们不受饿。再说了,有些事也是在和父亲商量后,她才去做的。很快,父亲新买了一口铁锅,让别人送回家里。他却住在饲养室,几天都不回家。母亲回头一想,父亲这是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啊。就喊我们说:“你爸不回来,你们也不操心,快把饭给你爸端到饲养室去!”

    父母又和好了。

    父亲还是想劝止母亲,就说:“三哥为咱好,你就听三哥的话,嫑给外跑咧。”

    母亲反问父亲:“不跑了吃啥?”

    父亲不言语了。

    母亲又说:“我娘家日子为啥过得好,大王镇有染坊,村里有醋坊、油坊、豆腐房。再说了,董家祖先为啥把日子过上去了,还不是西安桥梓口有十几间街房,宁夏固原、陕南汉阴都有生意,盖了房,置了地。我女人家不懂啥,咱虽然弄得小,可是我跟祖先学呢,你能说你祖先错了?”

    一席话说的父亲回不上其他话,只说:“好,好,好,你有理,我说不过你。反正三哥在外面干事,咱不能给他丢脸。”

    随着农贸市场黑市生意的暗暗兴起,母亲的胆子越来越大了,她倒卖布票、粮票,卖辣面子、烟叶子,啥能赚钱就干啥。从商洛地区逃荒到马王镇的小伙子南子仲,在车站饿得昏迷过去,母亲舍饭舍水救他,南子仲因而认母亲做了干妈。他后来也开始做生意,沿着陇海铁路线到过天水、三羊川、陇西,发现那一带盛产当归,但销路不畅,而陕西的药铺缺少当归。那一带的农民穿着很是破烂,了解后方知那里不产棉花,也没有土布,他把这些信息告诉了母亲,两人都觉得有生意可做。于是,母亲在大王、户县等地的黑市上收来土布,乘火车送到甘肃出售或者换成当归,再转运回来卖给西安的药铺,这一倒换,利润基本上翻番。可观的利润,促使母亲带着我大姐和南子仲,他们利用马王火车站的便利条件,手提大包小包地从马王站上车,不等火车驶进西安站,中途就在三民村车站下车,也不用出站,直接扒上西去甘肃的火车……

    敏锐的母亲还发现了一个商机:秋末冬初,分给社员的棉秆上面残留有未开放的棉桃,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这些棉桃残花会被社员摘下来,但量太少压不成生花。母亲就收购这些残花,最终积少成多,晒干后拉到长户交界处的联庄村野外,偷着用轧花机轧出生花和棉籽。棉籽用来榨油,生花用弹花机加工成熟花,虽然质量差一些,但做网套棉被还是相当不错的,她把这些棉花打捆成棉被形状,用磨盘压实,打成背包,由大姐和我背上火车,去外地卖掉。

    我那时常帮母亲做买卖,也乘火车去外地卖过东西,经常是礼拜六下午去,礼拜天返回。火车上的座位满了,我就在座位下铺张报纸躺上去。车站上对小孩的管理相对宽松,进出站时甚至连票都不查验。

    再后来,马王地区、大王公社等一些生产队相继办起了砖瓦窑,煤炭当时都是按计划定量分配,烧窑的煤炭十分紧缺。母亲和马王车站刘站长商议,想从铜川煤矿购煤,用火车运回来。刘站长同意了,他感激我母亲,因为他老婆从老家刚到马王时,没有房子住,母亲让他们在我家的厦房边接了一间房子。

    刘站长帮了母亲很多忙。当时,马王火车站向煤矿上运砂石,回来时往往空车返回。煤矿上清理坑道的废煤无处倾倒,也正在找倾倒的地方,这又被母亲抓住了商机。征得刘站长同意,母亲联系砖瓦窑开具需求证明,煤矿把废煤倾倒在马王火车站货位,铁道运输部门获得了运费,砖厂使用废煤节省了成本,一举多得,互利各方。

    那时候,男人难以办到的好些事情,母亲却办到了。但这些事情,仅靠母亲一个女人是很难办到的。亏得刘站长帮助,上下疏通才显得母亲能干。人和人之间就是这样,互相帮助,拿好心买好心。母亲一个女人家,生意做得这么大,连当时的公社领导都对她刮目相看了。

    那时候,粮食和棉花都是统购统销的物资,黑市交易是违规甚至违法的,但为了一家人都能活命,母亲豁出去了。

    后来,母亲说:“不是我本事大,是火车站让我吃了利。”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最要好的有妇女干部杨秀兰,她没有生育孩子,抱养了曹姓人家的一个女孩,她特别羡慕我母亲孩子多,也羡慕我母亲的精明能干。她和我母亲常来常往。母亲和东邻王家的大妈、大嫂、二妈、二嫂也相处和睦。凡是和我父亲相处亲近的人,母亲也和他们走得很近。

    母亲也注重亲情和交往。西堡子是母亲的舅家(姓蒲),她走得很近。我大姨的大女儿赵淑兰,她提亲说媒将淑兰嫁给了我们同队的张建华。她和大姨家、冯村二姨家、梧村舅家、东堡子我奶妈家等许多家都处得非常好,大家相互关照体贴。母亲和几位姑家也是常来常往。亲戚都夸母亲人好,会处事。

     

    06 我的二哥

     

    我的二哥董颖正,在兄弟六人中排行老二。他小时候过继给二伯做儿子。虽说过继了,但两家人都住在一个屋里,仍都把他当做亲儿子对待。二哥自幼聪敏好学,只上完了小学,就回乡务农了。二哥后来学了木匠,能打家具,能盖房子,又跟父亲学会了吆车犁地,还当过生产队的保管员。改革开放后,他卖过豆芽。我办纸厂时,他在纸厂上班,后来自己承包了曹坊村纸厂。纸厂停办后,二哥炒过股票,修建了马王健身广场。二哥一生辛苦勤劳,却不幸突发心脏病去世,我悲伤之余作诗怀念:

     

    悼二哥(五字歌)

     

    十月冷风寒,兄长撒西寰。荒冢相继去,谁是苦中元。

    二哥最悲苦,自幼受磨难。随父学吆车,扶犁耕农田。

    自学成木匠,盖房桌凳添。谋划小经济,拉沙在河滩。

    改革开放始,街市摆菜摊。尔后随弟去,办厂沣河边。

    三年纸厂业,终于把身翻。另谋办新厂,曹坊美名传。

    为子幸福事,盖房受艰难。老屋刚拆去,二嫂离人间。

    单身这些年,苦渡谁知难。村南修广场,炒股解心烦。

    正当享福时,仁兄离世间。叹天天不公,恨世世不端。

    撕心问天地,顿足斥荒塬。不留栋梁在,何为座上仙。

    挥泪祭二哥,走好心放宽。诚愿众后辈,承业学典范。

     

    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晚泣就

     

    07 我的三哥

     

    在三哥去世三周年时,我写了《怀念三哥》的文章。摘录于此,表达我对他的怀念。

     

    三哥去世已经三年了,我常想他,总时不时地在梦里梦见他,他和我说着话,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我大哥二哥分别过继给三伯父、二伯父,三哥在我父亲这儿就算儿辈的老大了。听父母讲,他小时候得了黑热病,梧村我舅把他送到西安大医院去救治,多亏了西安的三伯父,他才捡回了这条命。三哥出院回来时,村里好几个娃被黑热病夺去了生命。

    三哥命大!

    三哥从小身体就单薄瘦弱,我和三哥玩,他常常玩不过我。我现在想,那他是让着我。

    我家姊妹多,极穷。上完小学的三哥就回家帮父亲干活了。父亲企盼家里能多个劳力,多挣些工分,三哥就这样过早地帮父亲分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从河滩里担沙子上岸,在火车站上装卸火车,用架子车往地里拉粪,夏收夏播,割麦碾场,秋收秋播,掰玉米挖杆,套磨子磨面,起猪圈,垫圈……永远都有干不完的活。三哥不是一般的勤快,不管是生产队里的重活、脏活,还是家里的活,他都吃力地干着,时常是硬撑着干完。现在想起这些,我常感到心酸。

    三哥结婚时的婚房,在车站东边坑下的老屋。新房是一间厦房,房内的摆设,样样都是借来的,结完婚还了人家,屋里空荡荡的恓惶。生产队念我三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评论:再读“南董北曹”(雷涛)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