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爱心萝卜传温情 社区关怀暖人心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名家赏析>>正文内容

    散文:对秋(朱鸿)

    作者:朱鸿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3日 点击数: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这是杜牧的诗,表现对秋的感受。一旦秋到,乃至秋深,我就会吟诵此诗,且一而再,再而三。

      长安的秋色显然触动了杜牧,他也喜欢长安的秋色。愧为长安人,吟诵这首诗,是要领略杜牧的情绪,然而也并非完全如此。实际上,我更想看到杜牧看到的秋,品味杜牧品味的秋,可惜总是忙,长安一个又一个秋天悉在残缺的印象中流失了。

      今年的日子款款而来,并以其固有的节奏经过世间。秋蝉首唱,我便起意要在今年观察、体验和感受长安的秋。我当然会咏着杜牧的诗;否则,泛矣,没有什么意思了。命令自己下,自己执行,也许才能成事。

      杜牧的视线发自长安城,直抵终南山。露凝白霜,应该是在晚秋了吧!登高望远,他是在一座楼上揣摩长安的秋。秋的天空亮若镜面,连一根细毛也没有。明净的天空与峻立的终南山历历在目,尽管彼此的性质不同,然而皆在秋里,只不过一个气高,一个势高。以终南山之势衬托秋之气,便使杜牧的秋生动和丰腴起来,这便是:寥廓,远上,澄澈,天地通透!凡此至境,也只有长安的秋、杜牧的诗。

      明德门是杜牧工作过的长安城的南门。南门有三,明德门居中,其通皇城的朱雀门,又通宫城的承天门。

      初秋的一天,我在此迎秋。社会巨变,明德门一带建筑拥挤,车辆拥挤,人也拥挤,秋不易落脚,也不易容身。不过风从树上飞下,似乎还是携带着一丝凉。国槐的叶依然是绿的,但银杏的叶却渐渐泛金。夏在天空仍留了一片余热,然而漫游的云似乎紧缩了,也变轻了。明德门距终南山大约40里,高楼大厦遮挡着,我看不见。杜牧看得见,羡慕他。

      仲秋的时候,我选了一个黄昏,往少陵原去探秋。我熟悉这一带,其北是曲江,南为樊川,少陵原具拔地而起之雄。风清,风柔,若断若继,仿佛湖边隔窗飘来的歌声,并提醒跃然的心静一点,静一点。夕阳甚大,迟迟欲坠。灰白的雾,蚕食着晚霞。庄稼匿迹,树也少了,不知谁的新宅的墙上残照薄如旧纱,蓦地使我茫然。麻雀在热闹地呼唤,似乎是约着归巢。

      我的目光凌迈樊川,逾越神禾原,大约30里,投入终南山。斜晖之下,峰峦叠嶂,苍苍的是其基调。我环顾阴岭,岩壑明晦,西不见头,东不见尾。杜牧的别业在樊川,遂常在少陵原南坡散步。他瞻眺终南山,是否西可见头,东可见尾呢?

      神禾原距终南山大约20里,于斯赏秋,颇有地利。神禾原与终南山以御宿川相隔,虽然原比不过山,但原和山彼此竦峙却是难得的大块文章。滈水流淌,不仅滋润着御宿川,也赋予了它一种灵性。

      到了晚秋,温度向低,湿度也向低,天地之间那些含含糊糊的烟霭突然就蒸发了。当此之际,一个星期三,下午三点左右,我至神禾原。云卷而去,天空像打磨了一样蓝。终南山全体呈黛,然而光射之处,也是有赤、有黄且有紫。斑斓不尽,瑰丽无穷。天垂于巅,崖陷于天,虚实之中,一群鸟翩翩起舞,且久久的,久久的。秋光纯粹,有一种铮亮的铜片微击似的妙音。

      滈水左右摇摆,一段北移,便滑过了神禾原的南坡。俯视小河,细波两岸,多是白杨。白杨密密麻麻,其叶稀,其枝枯,其干黑,白杨根部的腐殖之物厚实如毡。白杨之外,萌萌的,大约是麦田。

      神禾原畔,曲曲弯弯,参参差差,无不为草木所蔽。松上是青光,柏上是翠光,槐上是碧光,榆上、楝上和柿上皆是墨光。柳上和竹上的光是花的,蓬蒿上的光漫延一片,勃勃欲燃。

      无论如何,终于觉得秋气之高还应该是杜牧,但杜牧之势却是逊于王之涣的,因为王之涣生活于盛唐。

      秋为过渡,冬才是落实。过渡形态的秋,可以朗烈,也可以萧瑟和凄怆,其无非都是一瞬之间自然的变化而已。人是精神的存在,遂会触景生情。草木凋零,便要悲伤。秋通向冬,冬孕育着春,看透了,也就平平常常。然而亦喜亦忧,不正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吗?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评论:从314号《聊斋志异》说起(姜乾相)
    • 下一篇:评论:从《在旷野里》回望乡愁(姜乾相)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