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国学魅力--鸣犊街道农民艺术家郭伯安的文化传承之路
随着传统文化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很多传承在民间的文化艺术也被不断的发掘。长安自古就是文化荟萃的地方,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我区鸣犊街道留公二村就有这么一位集多种文化艺术于一身的农民艺术家郭伯安。
郭伯安,笔名鲁山,1951年出生于留公二村。至今从事艺术创作50余年。他是长安少有的集书法、绘画、碑刻、拓片、雕塑、泥塑于一身的农名艺术家。 郭伯安上小学时,就经常收集《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封神榜》等历史人物连环画、扑克牌,既读又画。像《三国演义》中的大战长坂坡张飞、单骑救主的赵云。《封神榜》中的《姜子牙大战闻太师》等绘画作品,在郭老的寥寥几笔之下,就将环境衬托的引人入胜,人物面部表情刻画得生动传神。
同期:农民艺术家 郭伯安
擅长我就是戏剧,戏剧我这随便画,生旦净末丑,各种戏剧我都可以随便画,因为我也懂脸谱,我也装社火,就是小时候话四件的,各种脸谱我都会画,秦剧都会画,衣服呀,道具呀,带的胡子和染头,帽子、行头,都懂,手里拿的各种武器,各种兵器那我看书多,看的古书多,都知道那啥、戴啥、穿啥。下来就是喜欢画老虎、狮子之类的画。
正所谓“书画同源”,郭伯安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潜心钻研书法。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王羲之、米沛的行草,他记不清临写了多少遍。随着书法的日趋精深,后又从事碑刻和拓片的制作。由于他天资聪颖,学有毅力,很快掌握了这方面的技能。其拓片作品,将书画和绘画融为一体,齐头并进,深受书画爱好者及钟爱中华文化的文人雅士所喜爱,先后应邀为陕西中医学院、青龙寺、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国家遗址公园等刻制碑石200多块。经过千锤百炼,他的碑刻作品广泛吸收汉唐、魏晋南北朝等碑刻艺术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跌宕骏迈、浑厚苍茫。
同期:农民艺术家 郭伯安
我从事这个石碑大概有二十七八年吧,三十年左右,开始,也就是为了这个能挣钱,所以刻石头找这碑帖,原来那国家不管,遗留下的老碑帖石台孝经。我把那拿来复制,后面用心红一勾,砸在上面,然后刻,下来就是我自己写,我自己刻,文言比较好一点的,比如说李白的《将进酒》,像这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还有《滕王阁》,那都是我自己写的。还有这是王羲之的《草调歌》,这小的很,我把这放大,人就看不清,原碑小的很,没有这字的一半大,有这的三分之一大,我把这临摹放大,自己写放大了。还有的是我自己画的,那个观音像是我自己画的,观音送子是我自己画的,然后刻了。下来我这有一百多种。给中医学院,给碑林,给日本,都刻了还几块,从那以后我就喜欢这个碑石。
人物泥塑也是郭伯安喜爱和拿手的一门艺术。普普通通的黄泥巴经他一双巧手捏制,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神情逼真的历史人物。在郭老的工作室记者也看到,慈眉善目的观音、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忠义化身的关公,诸多泥塑人物栩栩如生,好似在举行跨越时空、跨越时代的集会,从他们的极目远望或举手投足间,人们仿佛可闻其朗朗笑声、侃侃言谈或运筹帷幄、调兵谴将的场景……
在采访中记者还随郭老来到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天池景区,在这里看到郭老为景区制作的金身弥勒大佛。佛高6.6米、宽3.3米、胸腹袒露、笑容可掬。在园区另一处还树立着一代秦腔宗师--任哲宗的着色泥塑,也是郭老所作,身着戏装的周仁、单手托冠、表情丰富、目光凝神,尽显其艺术风采。
如今时年65岁的郭老,平时除书画、雕刻爱好之外,从小对古典文学的热衷,也是他绘画古典人物肖像的创作源泉,基于这些爱好,郭老还立下一个志愿,在闲暇的时间以蝇头小楷的形式抄写整部 《三国演义》,线装成册,把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爱好以文字的形式倾注其中。
同期:农民艺术家 郭伯安
我也喜欢三国演义这个书,喜欢那种故事情节呀,还是那语句呀,文言文。虽然看到它是很好懂,但是它还比较深奥一点。我就喜欢这些古装、各种文学,文言文这些。从那些书上面看那些人的形态呀,手里拿的东西呀,所以我就自己琢磨着创作、画制、封神榜什么的。因为我看各种书籍比较多一些。大概就得十年左右,这个已经是从2012年开始抄,这已经抄了60多集了,在估计有五年,四年到五年可以抄完,大概就十年可以抄完。梁鑫 刘辉 钱雪 报道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区文联举办“长安艺术讲堂”
- 下一篇:西安市长安区图书馆免费接纳未成年人参观…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