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名家赏析>>正文内容

    (散文)月之审美

    作者:朱鸿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5日 点击数:

    中国人早就注意到月到中秋有超乎平常之明,并产生心灵的感应。周人会在中秋举行仪式,以祭月迎寒。至魏晋以后,中国人兴赏月,唐人更是流行。也是从唐开始,中国人有了中秋节,千年既久,到现在已经成了传统和习惯。祭月演化为赏月,应该是一种升华,标志着人从对月之崇拜发展到对月之审美了,然而祭月并非消失。也许赏月是祭月的置换变形吧!

    祖父所主导的一次中秋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大约五六岁六七岁吧。晚上,雨过云开,有月忽出。祖父净手整衣,搬出一个宽且矮的条桌,放在檐下庭中,并用瓷盘一一装上石榴、柿子、月饼,还有什么,我忘了。院子种合欢花树、桐树和德国槐树,枝繁叶茂、互相交错,荫庇甚大,只有庭中檐下干爽,月光透明。我以为此乃祭月,也是我家的一次中秋节。

    1973年我祖父西归,不知道在他生前数年,为什么再未祭月,虽然每年都过中秋节?于是那次祭月,就是我所亲历的祖父作礼的唯一一次祭月了,虽然简陋,但它所传递的信息却自古而来,印象是不可磨灭的。

    长安风俗,农历八月十五,三秋之半,这一天,往往是下午靠近黄昏的时候,每户必烙月饼。这是主妇的事,在我家当然是我母亲的事。烙月饼要用雪蒿,是生长于土坎上或田垄上的一种野菜。掘雪蒿往往是我的活,母亲吩咐一声,我便出门,出巷,出村,在头枕或二枕的地界采一把跑回去交给母亲。有时候中秋节会下小雨,天地迷茫,不过,遇雨我也决不推辞,一定要把雪蒿采到,因为我长大了。

    为了使月饼好吃,母亲要给面里放芝麻,并用捣碎的核桃仁作馅,也会以红砂糖或白砂糖作馅,这种月饼是甜的,我等小孩特别喜欢。尤其要做个大月饼,直径大约一尺半,小月饼有几十个,直径大约一寸半。大月饼和小月饼上面都要贴雪蒿,一是装饰,二是提味。雪蒿一经锅炕,叶茎便绿淡黄渲,脆感毕现。

    月饼在长安谓之团圆馍,因为中秋节也就是团圆节。中国人追求团圆,并以月之满象征人之团圆。八月十五夜,一边赏月,一边吃团圆馍,其乐融融。然而因为种种缘故,中秋节这一天,也许会有人在外羁旅,不能返乡而聚。不要紧,家里人会给在外之人留下大团圆馍的一角,并留下几个小团圆馍,等其回家吃。家有几人,便切大团圆馍为几角,一人一份,不过,当在中秋节以后食之。小团圆馍多少随便,八月十五夜所吃的就是它。有一年,我父亲在西府的扶风县做工人宣传队的工作,数月未归,属于他的那一份大团圆馍夹在几个小团圆馍之中,就一直挂在厢房,也就是父母卧室的墙上。怕我偷吃,其高悬于壁。给父亲留下团圆馍的,是我母亲。当时我尚幼,根本不能理解母亲的心。

    母亲烙月饼,并非纷然分发,好吃便可以肆意吃。她会拾月饼于一个簸箕里,并置之于方桌上或条桌上,要供一会儿,才把小月饼拿给我的祖父祖母和她的孩子。大月饼继续供着,到第二天才收起来切成角。也许如此供一会儿,就是祭月的意思吧,有些敷衍。但也不怪我母亲,她所在的时代是破除迷信的时代。祖父是清人,母亲是民国人,我是共和国人,三朝巨变,在中秋节的规矩上,母亲不胜祖父,我不胜母亲,我的儿女更不胜吾。文化之变迁,文化在中秋节之衰,观之显矣!今之人,只剩下送月饼和吃月饼了,有些悲哀!

    在唐长安,赏月显然是一种盛举,充满了雅意。道士有传,唐玄宗曾经由天师引领进广寒宫,见宫娥,闻仙乐,流连忘返,并获得灵感,制霓裳羽衣曲。也许此为神话,不过唐玄宗携杨贵妃赏月无假。为延长赏月时间,唐玄宗尝令工匠在太液池西岸筑赏月台,所选地址甚准。可惜安史之乱爆发,赏月台只建了半截。皇帝喜欢赏月,诗人也就喜欢,他们所去之地,往往是曲江池之岸,杏园之边。三五成群,彼此激发,遂多咏月之篇。有一年过中秋节,唐僖宗吃月饼,喜其油酥,十分之香。恰闻有进士在曲江开宴,便下诏御膳房包以红绫,送月饼给进士。月饼初入史书,大约便由于此事。

    中秋节除赏月之外,也赏桂。目遇之,月光明,鼻嗅之,桂花芳,又有耳闻之,丝竹幽,真是何等趣味!当然还有故事,凡古贤者所创作的嫦娥奔月,蟾蜍变玉兔,或吴刚伐桂,甚至朱元璋以月饼递送起义情报,都会在中秋节讲一讲。长者对晚辈总是说:“从前,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明清以来的赏月,也会猜涉月谜语,遂给中秋节增加了一种新的文化元素。“长安一片月”,打一小说人物,是秦明,不是很有意思吗?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东坡的中秋节是在密州的一个超然台上过的。有朋友陪伴,自夜至天亮豪饮,大醉。七年不见其弟,由衷怀念。缘于此,苏子作词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中国咏月之文章汗牛充栋,而苏子中秋节之词则空前绝后了。

    没有理想的生活,就不会在生活中审美,也不会使生活艺术化。中秋节对月之审美,显然是古人生活艺术化的一个表现,遗憾今人的中秋节,重以物质,而轻以精神,或是生活粗鄙化,甚至退化了吧!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老兵永远不死 芙蓉街上的西沙烈士
    • 下一篇:(评论)傅嘉仪: 红柳风骨 印证人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