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刘英雄>>正文内容

    (散文)我看见了电磨子

    作者:刘英雄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3日 点击数:

    那次为了看电磨子,差一点把命丢了,虽然那已经是40多年前的事了,但至今还记忆深刻。

    应该是上世纪的60年代中期,村子通了电,家家户户安了电灯,因为按灯泡的瓦数收电费,所以那时候人们都尽量用15瓦甚至更小的灯泡,一些人家的电灯,亮度也就比煤油灯稍强点。

    第二年,北边二里远的大圈坊的一个生产队安了电磨子,这在周围村子引起了轰动。几百上千年来,人们只见过人推的、牛拉的、驴拉的磨子,但电是怎样拉磨子的,谁都觉得新鲜。另外,听说电磨子一天能磨几百斤麦子,顶几个牛呢,人都更想看一看了。大圈坊即大局安,因为村子有一圈黄土打的又宽又厚的城墙,墙外还有又宽又深的城壕,像一个巨大的圈把村子围了起来,因此本地人就把大局安叫了大圈坊。

    电磨子磨面比牛拉磨子好用,不但比牛快,还不用怕牛吃磨盘上的麦子给戴笼嘴,怕牛不好好拉给戴暗眼,怕牛拉屎得准备个长把接牛粪笊篱。这些,尤其为妇女喜欢,因为家家的磨面的事情大都由女人来做,这可是个艰苦浩大的工程。

    因为麦子都是在土场上碾出来的,为了吃面不参牙,磨前先要出脱麦子。所谓出脱,就是把麦子淘一遍。当然,在麦子不是很土或者嫌麻烦的人,也有仅仅用湿布反复擦一擦的。

    其实淘麦子也就是使麦子相对干净一些,把大土块化掉,把太多的土沉淀。把灶台上的大锅搬下来用三块砖支在院中,添上几桶水,把麦子倒进去,用笊篱搅一搅再捞出来摊到席子上晾晒。往往,两斗麦子淘完,水也就成了泥汤。

    淘过的麦子晾晒至八成干,就可以上磨子磨了。磨子是石磨子,一条街的人都在西头德信他大条老罐留下了的磨子磨面。条老罐本名叫正义,因为头长脸长,像乡下过去提汤送饭的长条瓦罐,被乡党戏谑为条老罐。

    条老罐肯下苦,把祖上留下的十几亩地作务的水光溜滑,每年的收成除了家里吃用外还小有积攒。用这些积攒,他盖了磨房,安了磨子,村里人家谁家磨面,磨完后留下磨搪是通行的规矩。磨搪是磨到最后磨子上的麸子下完后没有了压力,磨眼里的麸子就再出不来了,若要拿出来,就得用手掏。每次有人家磨完面,条老罐就把磨搪掏出,渐渐地,积少成多,至解放,条老罐靠掏磨搪挣了个地主。

    解放后磨子归了生产队,还是一条街的人用,但用完可以自己把磨搪掏了。

    有牲口的人家,套磨子用牛、骡子、驴拉,套磨子不用马,因为马性子急,拉得太快,磨眼里的麦子下不及,伤磨子。多少年下来,磨道被牲口踏出个深槽。没有牲口的人家,套磨子就只能人推。

    推磨子是最累也最枯燥的活儿。磨一斗麦子,往往需要两个人推一上午。因为男人都在地里干活,推磨子就成了每家妇女的必须。为此,家里女人少的人家,常常就互相换工,今天一起磨张家的,明天又一起磨李家的。

    磨子推起来并不重,但怕的是磨一斗麦子推起来就得小半天。往往,半大小子觉得好玩,刚开始推得嗡嗡嗡转,但不一会就推不动了。而负责磨面的女人,则就是再累再烦,也得把面磨完。因此,每家女人最怯的就是套磨子磨面,尤其是要人推磨子。

    大圈坊有了电磨子,把妇女从磨道解放出来,最高兴的当然是妇女。当时,家家的女人都把能用电磨子磨面当作最值得夸耀的大事。几家女人约好,同时出脱麦子,同一天拉了架子车一起去大圈坊磨面,去时穿戴整齐,像过节一样。碰到这种时候,这几个妇女就惹得全村人羡慕,是那时灰土的乡村的亮丽风景。

    妈和隔壁的二妈头几天就出脱了麦子,那天早上妯娌两都穿了新新的阴丹士林衣服,头上戴了洗的干干净净的手帕,借了架子车去大圈坊磨面。那是夏末初秋的天气,天高气爽,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齐腿高的包谷绿油油一片。我上完学已是下午,就约了大我一岁的堂姐一起去看电磨子。到了大圈坊,妈她们已经磨完了面,正把面往架子车上装,虽然没看到磨面,但能拉架子车也是很高兴的事,于是我就先占了架子车辕,等装好面,马上拉着车像小牛犊一样地连蹦带跑。怕我一个人拉不动,就叫堂姐在旁边拉偏套。后面,妈和二妈跟着边拍打身上的土,边说着话。

    磨房在大圈坊村西的坡上,要经过村子才能走到回家的路。从磨房出来,几十米的前头是大圈坊的城壕,我拉着架子车越跑越快,尽管还有堂姐在旁边用绳拉着,也阻止不了越来越大的惯性。看这样,妈和二妈在后面赶紧喊慢点慢点,但这时架子车已经不听我的话了,一瞬间拥着我冲进了城壕。

    城壕这些年经不断填埋,只有一米多深了,冲进城壕的架子车把我压到下面,等妈和二妈赶到,只看见架子车上的磨好的面、剩下的麸子倒了一地,不见了我的踪影。妈像疯了一样地先把架子车翻开,看我在地上爬着一动不动,以为把我压死了,等把我一拉,我却一下子爬了起来。妈把我浑身上下摸了个遍,确信我连一个擦伤都没有,才一下子瘫坐到了地上。

    看见这边出了事,磨房的人拿来了撮面的小簸箕和口袋,帮着妈她们一起把撒了一地的面撮起来,并把架子车抬出城壕重新装好,送妈她们走上回村的路。

    虽然闯了这么大的祸,回家后妈并没有打我训我。晚上,妈叫上二妈一起,带了我到村席头的十字路口,在地上摸一把土,在我头上摸一下,并且她叫一声“英娃,回来哟。”二妈答一声“回来了。”这样叫了十几声,再边往回走边叫,直到回到家门口,在家里的人呼应着说“回来了,回来了。”妈认为把我吓了,给我叫魂。说实在的,当时我被架子车冲下城壕到妈把我拉起来,我根本就没有害怕,什么也没想。

    多年后,妈有时在提起这件事时,说这是她一生中遇到的最叫她害怕的事。当时她怎么都想一定把我娃压死了,因为架子车加上一车面从那高的崖上下去,不要说是个碎娃,就是个犍牛也会压断腿压断腰。当时之所以我能毫发无损地活着,是因为小孩身子小,刚好落在了架子车两个轱辘之间的空档,既没有被架子车轱辘压着,也没有被车厢压着,这也是万幸中的万幸了。

    糟蹋了好多面,在那粮食比玛瑙还珍贵的年代,事后妈也心疼了很久;妈在翻架子车时把那身新新的阴丹士林衣服扯破了,在那一根纱比金子还有用的年代,事后妈也心疼了很久。但是,她说在架子车冲下城壕的那一刻,她当时的心情是只要我娃活着,比啥都金贵······。

    孩子永远是妈心里的无价之宝。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糊辣汤的境界
    • 下一篇:(散文)金花落何处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