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民俗>> 民俗文化>>正文内容

    陕西“冷娃”就是“冷娃”

    作者:徐剑铭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7日 点击数:

    认真拜读了傅功振先生的《陕西“冷娃”是“冷”还是“楞”》一文(见《西安晚报》10月31日10版;以下简称《傅文》)忍不住便想多个嘴,谈谈我的拙见。

    首先,我怀疑《傅文》中的“楞”字可能是个别字。手头的《简明汉语小词典》上,楞读音为léng;注解为“同棱”。棱是指物体上的不同方角,并没有任何带“人性”色彩的解释。而《傅文》说“楞”是关中人性格特点。所以这个字在这儿可能是“错位”了,我认为应当为“愣”。(因存疑,本文在引用《傅文》时仍用“楞”)。

    《傅文》的一个主要论点是:“陕西冷娃”的“冷”,实质上应该是“楞”。对此,我不敢苟同。我的观点是:陕西“冷娃”就是“冷娃”,不是“愣娃”。还是手头的这本小词典,上面对“愣”的注释只有两条:①失神,呆;②说话办事不考虑后果,硬来,鲁莽。而对于“冷”的注解有8条,与“冷”字组合的词条竟多达36条(《辞海》上应当更多)。这种多与少至少说明一点:“愣”是个含义简单的字,“冷”则“蕴含丰富”。当然,这只是我的“旁证”。

    《傅文》的副标题是“兼论关中人的性格”。文中引用了不少先贤们经典著作里的经典论述。对此,本文不做过多评述。让我疑惑的,就关中人性格中的“冷”还是“愣”,先贤们的论述中没有一句可以作为《傅文》关于“楞”的“直接证据”。对此,《傅文》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做解释:“我以为‘冷’是‘楞’的音转”这话实在是太牵强了!

    我不是个作学问的,不善于引经据典,我只是个平庸的作家,我在写作中最喜欢用陕西方言。我觉得陕西的方言俗语传神、攒劲,尤其是带“冷”的词语。譬如:“我今个咥了个‘冷活’”;“他昨天出了个‘冷彩’”;“这是一伙冷娃生坯子” ……这些话,虽然“冷”字当先,但写起来豪情勃发,读起来酣畅淋漓,一看就是陕西人的个性和作派。其实,这些方言俗语与官话、文言都能对应上,“冷活”、“冷彩”不就是报刊上常说的“爆冷”么;放到战场或竞技场上,不就是“打它一个冷不防么”!

    我承认,这种“冷”多少带有冒险或鲁莽的色彩,但,这一切,又岂是一个“楞”字了得?我同意《傅文》对方言、民俗和性格有地域特征的分析,但恰恰是这种特征,“陕西冷娃”才应当姓“冷”而不姓“楞”。因为“愣”作为性格特点,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说这人是:“愣头青”,“二愣子”的,几乎遍及全国,而称“冷娃”的,据我所知,好像只有陕西。冷娃堪称陕西人的“专利”。再说,愣就是冒失、鲁莽,说白点就是呆头呆脑;而“冷”则包含冷峻、沉稳、面冷心热、耿直率真、敢“咥实活”、敢下硬茬、不尚浮华、不耍奸滑、不趋炎附势等内含,这不正是陕西人的性格特征么!

    从古至今,陕西冷娃“咥冷活”、“出冷彩”的事不胜枚举。篇幅所囿,仅举一例:

    1938年,咱陕西将领孙蔚如,带着三万多陕西“冷娃”,东渡黄河,在中条山和日本鬼子“挽蛋蛋”,力挫日寇,才保住了大西北半壁河山免遭日寇践踏。这不是陕西“冷娃”又出了个“冷彩”么?走笔至此,忽然想起《傅文》开篇的那段话,大意是:因为有了中条山保卫战,“楞娃”才成了陕西人的美称。这个论断我也不敢认同。老实说,六年前,当执笔撰写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时,就有人对我说过以上观点,可我最终没有“采信”。我认为,中条山之战是陕西“冷娃”的不朽业绩,但陕西“冷娃”的美称却不是因此战而赢得的。陕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傅文》说:“楞娃”内涵的形式可上溯周秦;司马迁也称:“秦人善战”,所以,“冷”作为陕西人性格的一个主要特征,怕是源远流长;“冷娃”这种美称也该是“有年头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长安习俗自制“团圆馍”迎中秋
    • 下一篇:兔与中国民俗文化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