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卢剑利>>正文内容

    卢剑利:虎年详解"虎","虎"字意味深

    作者:卢剑利 来源:价值中国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13日 点击数:

     

    虎是一种猛兽,通称老虎。甲骨文的“虎”字,形象地勾画出虎形的基本特征:大口利齿、强健灵活的腰身,爪尾有力,毛色绚丽。

         
     虎,又名“於菟”。鲁迅先生《答客诮》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古代楚人称虎为於菟。《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於菟。”於菟,“菟”,当为“”之音讹。据《说文新附》:“,楚人谓虎为乌。从虎,兔声。”另据《方言》卷八:“虎……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或谓之於。”郭璞注:“今江南山夷呼虎为。”按“於(wū)”为“乌”之古字,如《穆天子传》卷三:“比徂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郭璞注:“於,读曰乌。”由此,於即乌,亦即於菟。

        

     金文、小篆的字形,渐趋简化和抽象,其象形的意味也就逐渐消失。“虎”字古今词义变化不大,都作老虎讲;但因老虎特别凶猛,故取其猛意,引申为比喻勇猛、威武之义,如虎将、虎威、虎贲(bēn,指勇士)等。《说文解字·虍部》:“虎,山兽之君。从虍。”关于“虎”字的本义,《本草纲目》曰:“虎,象其声也。”认为“虎”字的读音就象虎狂啸时发出的声音。魏子才《六书精蕴》则云:“其文从虍从几,象其蹲踞之形。”今据考,“虎”为象形字,它的甲骨文、金文横看都象巨口利齿、文身长尾之形,小篆则象虎蹲踞之形。一个“虎”字,从字形到读音,都形象地体现了虎的威严。汉字乃至汉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今天的人们将虎(哪怕是刚出生的幼虎)一概尊称为“老虎”,恐怕就是出于对山大王虎威的敬畏。

     
    古人还造了一种凶虎,是生了翅膀的“翼虎”。《逸周书》上有“傅翼虎”,它能“飞入宫,择人而食”,真真吓人!更有一种“翼虎”,原本是无赖青皮,寡廉鲜耻之徒,而一旦学得权术才能,压制同行与善良人就厉害了,正如《金史·高汝砺传》上所说的:“其心不正,而济之以才,所谓虎而翼者。”读到这段,笔者不禁心生感慨:狐假其威山林乱,额上无讳冕至尊。刚愎独行多夜路,通身文采也伤人。

      虎有一个妇孺皆知的“雅号”,叫“大虫”。《水浒传》中景阳冈下的告示:“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悮。”在古代,“虫”不但是指昆虫,还是对一切动物的通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礼记·儒行》“鸷虫攫搏”孔颖达疏:“虫是鸟兽通名,故为猛鸟猛兽。”虎为百兽之王,因称大虫。

      
     此外,虎还有李耳、於檡、白额虎等异名。李耳之名出于传说。於檡者,“檡”、“菟”字相通。《汉书·叙传上》:“楚人……谓虎於檡。”颜师古注:“檡字或作菟,并音涂。”虎的头部黑纹较密,眼上方有一白色区,故名白额虎。

      
     虎在人的心目中有很强的两面性:作为百兽之王,人们羡慕它的威猛。“虎略龙韬”“虎踞龙盘”“虎背熊腰”“虎头燕颔”这些带有褒义的成语,显示了人们对虎的喜爱。但虎毕竟是一种猛兽,人们又恐惧它的凶残。“虎狼之心”“虎视眈眈”这些成语,道出了虎要吃人的本质。

      

     虎字成语中有很多源远流长、内蕴典故。比如“三人成虎”语出《战国策》,比喻谣言传播多次必然迷惑公众;“暴虎冯河”语出《诗经》,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后用来形容有勇无谋、莽撞行事。虎字成语中,更多的非常口语化。比如称赞小孩子长得憨厚健壮,常用“虎头虎脑”来比喻;评价一项工作有始无终,爱用“虎头蛇尾”来形容;讽刺仗势欺人的流氓行径,“狐假虎威”最是一针见血。

       
     “山兽之君虎生威”,老虎历来被视为山林之王,自古被赋予许多神秘色彩。古代帝王出行,必定“虎旗龙辇、激耀百里”;象征军权的兵符被铸成虎形,叫做“虎符”,分成两半,一半放在朝廷,一半由统兵的将帅掌握,调兵遣将时要两半勘合验真,方能生效,为此郭沫若还写过一部著名话剧《虎符》。古代称效忠天子、勇武善战的将领“虎将”,帝王的贴身卫士则是“虎贲”,为朝廷选拔培养人才的机构——国子监被称为“虎闱”,进士及第者美其名曰“登龙虎榜”。 

      历代文人墨客也很有“虎缘”。那喷发着猎猎剑光的虎眼,就令诗人们着迷。诗仙李白在《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中道:“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写足了虎眼的威风神采;刘禹锡《浪淘沙》里曰:“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徐渭《食虎眼》云:“虎眼白琉璃,谁能隶虎皮”,一双虎眼就如此不同凡响,那笑傲山林的虎啸、腾空一跃的虎姿,更是可想而知了。李白还自诩射虎高手,能一箭射穿双虎,他在《赠宣城太守兼呈崔侍御》诗中说:“亲骄骏马猎,一射两虎穿。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此事真假无从考证,但李白想通过“一箭射双虎”来形容自己武艺高强、勇斗猛虎的英雄气概,已呼之欲出了。明代大作家施耐庵为了写好武松打虎,常常深入山中与猎户攀谈,了解虎性、虎姿、虎态,他甚至不惜独自跑到深山老林,爬在树上亲眼目睹老虎捕食的情景,正是源于此,施耐庵在《水浒》里将“大虫”写活了!《水浒传》中景阳冈下的告示:“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悮。”在古代,“虫”不但是指昆虫,还是对一切动物的通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礼记·儒行》“鸷虫攫搏”孔颖达疏:“虫是鸟兽通名,故为猛鸟猛兽。”虎为百兽之王,因称大虫。
      随着语言的发展,当代社会有一部分虎字成语用得少了。比如“虎兕出柙”这个成语,语出《论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说,老虎犀牛逃出了栅栏,龟甲和玉石在匣盒中毁坏,这不是管理者失职吗?但是由于生僻,这个成语鲜有人用。类似的成语还有“虎筮虱卜”“虎圈啬夫”“虎尾春冰”等。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钟山石窟: “中国最早石窟群”
    • 下一篇:(散文)感受宁陕蒿沟山野风情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