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民俗>> 民俗文化>>正文内容

    长安古乐的“娃娃军”

    作者:记者职茵 实习生吴冠达 来源:www.xawb.com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29日 点击数:

    记何家营村小学儿童鼓乐团

     

    提起源于隋唐,至今流传了一千多年的长安古乐(也称西安鼓乐),人们就会想起集贤、何家营、东仓、城隍庙这些古老的乐社,还有老艺人们那满面风霜的面孔。如今,在神禾塬畔、潏水之滨的何家营村,古老的乐社里却有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一支平均年龄不到12岁的“娃娃军”。

    近3年来,何家营鼓乐社社长何忠信走进学校、走入课堂,亲自带着这群娃娃们吟唱工尺谱、演奏乐曲、深入了解长安古乐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渐渐地,这支“娃娃军”也成了“气候”,不仅频频受到专家好评,还上北京、深圳等地登台演出,并捧回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奖状。

     

    孩子们雨天勤排练

     

    19日清晨,天降大雨,何家营鼓乐社内却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原来孩子们早早就带着乐器,赶到乐社排练了。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娃娃军”呢?记者来到乐社,听何社长给他们授课、看他们排练曲目。

    何家营鼓乐社里古意盎然,有飞檐斗拱,有雕花大门,暑假期间孩子们就在这里学习、排练。当日,乐社成员们先为孩子们示范演奏了3个曲子,并向记者介绍了鼓乐的乐器种类。何社长告诉记者:旋律乐器有笛、笙、管、方匣子、双云锣五种,笛为主奏乐器,众笙群和。节奏乐器有六种鼓,还有六种铙钹,七种锣;另外还有大小木梆、木鱼、摔子等二十余种。乐社成员的演奏既有宫廷音乐典雅清幽的特点又不失民间音乐古朴浑厚的风格。有的曲调端庄肃穆,有的悠扬抒情、委婉动听;而有的则抒情而哀婉。

    轮到孩子们演奏了,孩子们鱼贯而入,然后坐定。他们早已将演奏曲调记得烂熟于心,摆弄起鼓、笙、铙这些乐器来也都有模有样,真不比乐社的艺人们逊色多少,在他们的演奏下,《将军令》那典雅清幽、婉转悠扬的音符在雕梁画栋间回响,不禁令人追思起盛唐那繁华似锦的年代。

    演奏结束,孩子们上来围着记者,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12岁的何嘉仪说:“我从小就听鼓乐,所以特别喜欢。我会演奏三种乐器呢,吹得最好的就是笙。”

     

    娃娃鼓乐团建于三年前

     

    目前,长安古乐大多数乐社主体成员都是由中老年人组成。由儿童组成的鼓乐团不仅在西安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也还很少见。何家营村村委会主任何永康告诉记者:“从2004年起,我们村就办起了这个儿童鼓乐团。起初,我们考虑孩子们平时要上学,就想利用学校的音乐课来学习。那时,西安鼓乐协会秘书长张昭在我们村小学当校长,他对这事特别支持,在学校3-6年级组织起了20多个孩子。”后来经反复协调,学校将这些孩子的早读时间提前到6点,等于匀出半小时,下午放学后再延长半小时。孩子们少玩一会,就有学习的时间了。没有老师,村上就派乐社社长去教,何社长特别支持,他说:“我就爱这鼓乐,我不要钱白教。”后来村上象征性地给他些补贴。

    社长教得认真,孩子们学得勤奋。没有乐器,村上就从河南一个乐器的制造世家为孩子们订做了特制的乐器,每套约200元,当时购买了20多套。何永康说:“孩子们学鼓乐全是免费的,不仅不收钱,乐器、演出服装也全部由村上提供。村里组织这个娃娃鼓乐团,为的就是不让鼓乐绝迹。现在,各个乐社都积极重视培养后继人,几家俗派乐社都打破了传男不传女旧俗,培养出来一批女乐手。在我们儿童鼓乐团里,女孩男孩一样多。”

     

    鼓乐课程进课堂

     

    西安鼓乐协会秘书长张昭说:“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必须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让民族民间文化进入课堂,从而建立起民族民间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土壤。”他表示:其实,我国中小学用西洋乐器演奏的管乐队、鼓号队已不少,而用中国乐器演奏的民族乐队却十分罕见。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对长安古乐一无所知,那真是太遗憾了。张昭表示:“聘任何家营鼓乐社社长何忠信担任小学鼓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工尺谱吟唱和乐器演奏技艺,这也为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何家营小学依托着村里传承千年的鼓乐资源,将传承民间文化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了起来。”

    何社长说:“我利用2004年国庆的长假,给二十多名学生教了6天唱曲。不会工尺谱,就根本学不了鼓乐,而且工尺谱与西方乐谱有很大不同,全靠口传心授。在2004年11月到年底放假的一段时间,每周一、周五有两节音乐课,在课堂上我给孩子们教会了工尺谱。后来村上买回了乐器,第二年一开学,我再教乐器,包括寒暑假也一样教。现在,每在周六周日晚鼓乐社排练,孩子们也都来跟着学。”“不过我们这儿童鼓乐团也有缺陷,孩子们毕业了就走了,只能让下一批接上来再教再学。”

     

    屡屡获奖受关注

     

    经过一年多的教与学,这支娃娃鼓乐团已能登台演出,并走出了陕西。在2005年6月中旬,何社长带着何家营小学的14位学生,跟随何家营鼓乐社和周至南集贤鼓乐社,分别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海淀剧院演出了几场。张昭告诉记者:此次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孩子们质朴的表演赢得音乐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不仅如此,娃娃鼓乐团还在省内外的多种比赛中出类拔萃,屡屡获奖。2005年11月熏乐团参加西安市首届“和声杯”器乐大赛荣获优秀表演奖,2006年6月,乐团又在省教育厅举办的陕西省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了一等奖,并被省教育厅作为唯一的器乐类节目推荐参加全国比赛。今年年初在深圳举行的全国比赛中,乐团荣获了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小学器乐类一等奖。何社长说:“专家们都特别欣赏孩子们的演出,我们的表演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是最独特的一家。”

     

    创始之初也艰难

     

    其实,儿童鼓乐团创始之初也十分艰难,群众曾对此产生过疑虑,当时村里反对的声音一直不断。有家长认为参加鼓乐训练影响到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有家长认为鼓乐已经过时、没什么用。有些家长说:“学鼓乐又不能当饭吃,考学也不能加分,还占用做作业的时间,孩子考不上学谁负责?”也有家长说:“学鼓乐将来能有啥大出息?”更有家长撵到鼓乐社或学校把孩子拽回家去。张昭告诉记者:“长安古乐进课堂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不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面临了许多困难和阻力。”

    不过,“现在孩子们学会了也高兴了,还可以带出去演出了。得奖了光彩了,家长也都支持了。”何永康说。

    事实上,儿童鼓乐团的训练演出并未影响孩子们的正常学习,反而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逐渐得到了家长支持。一开始女学生何嘉仪的母亲就不太乐意,小鼓手何复兴的爷爷还特别反对。可今年,何复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一所省重点中学后,何复兴的爷爷还专门来看孩子们演出呢。

     

    传承鼓乐须从娃娃抓起

     

    “老先祖留下的这些东西,从唐朝一代代传下来,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这代人一定要把它守住,并传承下去。再不传就失传了!”何永康回忆说:“小时候记得我爸那一代(上世纪50年代),长安古乐在长安地区相当活跃,鼎盛时期,有四五十个团从事表演活动,那排场多大呀。如今在不断涌动的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鼓乐表演几近绝迹,鼓乐社里尽是老艺人。的确,村民们要吃喝、要养家,男人们都出去打工挣钱了,没工夫弄这些事,只剩下女人还有些空闲时间,因此几家鼓乐社都打破传男不传女的旧俗,积极吸收女学员入团。但传承发扬这门绝技,根本上还是要从娃娃抓起。”

    东仓鼓乐社负责人范炳南告诉记者:长安古乐要传承下去,从娃娃抓起是最好的办法,何家营鼓乐社是个很古老的乐社,像他们这样在小学里普及鼓乐文化的教育,就能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长安古乐,认识到中国独特的记谱方式———工尺谱,在他们的心灵里灌输中国的根文化。鼓乐情结根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将来,说不定这些孩子会在这方面有大作为呢。何况,这也是一种爱国教育,因为,长安古乐就是我们国乐的一个代表。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千年清音——长安古乐
    • 下一篇:梨园为何奉玄宗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