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莫愁前路无知己

    作者:李小山 来源:陕西英才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4日 点击数:

    振宽先生的画其实无需多说,它的画画感觉已经给了我们很多亭受。在某些场合,人们把它与其他画焦墨山水的画家放在一起谈沦,这是不对的,在我看来,振宽先生在他酣畅淋漓的焦墨运用中蕴含着他特有的柔情,这是比较罕见的,许多西北地区的画家容易走极端,将笔墨的表现等同于造型或造像,使得画画僵硬有余弹性不足,显然,如果一味寻求画画的苍茫浑厚,因而堆积大量毫无灵性的墨汁,不仅造成了刻板的样式,同时还会在这种无意义的追求中不知不觉走进死胡同。在西北的中国画家里,做的最好的是石鲁,石鲁的有些作品(而不是全部)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称之为现代中国画里的经典毫不为过。但是,在我的视野中,石鲁周围的画家,不管是同代人还是后辈,极少有人像石鲁习那样的才情和认识,他们没有吸取甚至不懂得吸取石鲁的营养,实在是可惜得很。

     

    有的评论者把振宽先生和黄宾虹先生比较,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两者所处的生念环境差异太大,可比性很不,外表的某些类似不足以说明问题。当然,任何画家能够取得成绩都不会是凭空产生,都会或多或少传承前人的经验。在现代中国画坛上(主要指山水画),黄宾虹对后人的影响力是超乎寻常的,我们可以历数许多得他恩惠而有所建树的画家,并从他们的作品的背后窥见黄氏的影子。振宽先生有黄氏画法的痕迹,这一点是无疑的,但由于地域的关系,关键还是由于对艺术的理解不同,振宽先生并没有真正进入黄氏系统。除了山势地貌的差异,最显著的便是笔墨上的深浅,我想,即使黄宾虹画大西北,画黄土高原,也必定与他画江南山水大致不差。对十一个成熟的画家来说,对象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自己,我早说过,很多画家一辈子尽管画了成下上万张画,其实却只画了一张画。

    在当下,从事中国画实践的画家面临着这样的境地,一方画,他们的市场这一块如鱼得水,获取了丰厚的同报,换句话说,他们仍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画的权威地位已经旁落,在文化潮流中成了配角,失去她以往唯我独尊的形象,他的学术性遭受着多重质疑。只是因为,当代社会所要求的艺术是多元化、多样性的艺术,它反对定于一尊的观念,抵制一成不变的城市化。例如,年轻一代的画家将自己的作品冠以“水墨画”,激进一些的更是将水墨之前冠以“实验”二字,这说明,潮流的速度和力量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传统的画中正经受强烈的冲击。我觉得,振宽先生与他那些有志于传承传统的同代画家一样,具有一种既定的模式:面向传统面向生活,同时又力求创新。这是一个看似古老的话题,不仅在中国画,其他画种如油画、版画之类都一样,如何在原有基础上扩充表现力,使其与变化着的时代相适应,是画家绞尽脑汁思考的事。但是,中国画的情况更特殊,因为他背后的文化支撑更为显著,它不但是一个“画种”,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的形象化表征,譬如有些人将它与京剧并成为“国粹”,那么,国之粹何在呢?如何解释呢?我的观点是,中国画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无法做过多的具体分析,这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所在。

     

    振宽先生先换浓重的画面效果,敢用焦墨枯墨作画,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不光是振宽先生,在当代中国画家里,有许多人为追求画面的厚重和结实,于是不惜堆积笔墨,弄得密不透风,最终不过是一片死墨而已,因此特别需要引起重视。当我们评价某件作品厚重结实,并非它黑它密,说到底,厚重是一种气质,古人区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均出自气质不同,结实则是一种方法,因画家的趣味不同而结果相异。我看到大多数画家用黑的密的方法是出于无奈,他们驾驭画面的能力不够,笔墨质量的毛病太显著,因为以繁琐来覆盖和遮掩缺憾,表面看来有一定效果,但根本上,这种遮丑的办法是适得其反的,娘胎里的病不可能用整容的办法去改变,明眼人都知道什么叫天生丽质,什么叫矫揉造作。振宽先生的特点是,他有底子,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把握目的的能力,他在营造画面气氛时已非刻意,随意的挥洒和率性的表达成了他的绝招,一般的画家若像他那样不断堆积,或许早就废了,而振宽先生却从中大大获益,他的某些作品(像石鲁一样,是某些作品而不是全部)相当精到,无论是在用笔用墨方面,还是整个画作体现的感觉,都让人充分的信任。说实话,我对中国画的前途始终不太看好,在我的一些文章中也经常就这个问题做过探讨,但这不妨碍我欣赏当代中国画里的好作品。

    我还想说,地域性对于画家来说既是营养又是制约,例如曾经活跃在长安画坛的长安画派、岭南画派、金陵画派等等,它们都带有典型的地域特征,这种特征成就了一个画派的名声和地位,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它创造的持续性,画地为牢、固步自封是他们的通病,况且,上述画派都是在整个画坛处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产生的。如前所说,当代社会是全面开放全面交流的社会,在这种境遇中,如何使地域性不成为画家障碍,是一个突显的问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岭南画家的作品不免带有艳俗的色彩,而江浙一带的画家则总是穿着文人画外衣,西北地区的画家似乎逃脱不了天生的突起。这是为什么?其实,本质上他们均是不同地域的文化趣味的反映,譬如广州那块地区的市民文化相当突出,江浙这边却不自觉浸染传统文化人习惯的东西,西北地区相对而言比较闭塞,市民文化和传统文化趣味都难以立足,所以土气则是顺理成章了。古典学者丹纳在研究艺术史时归结为三个要素,既气候、地域和环境,虽不能死搬硬套,具体倒某个现象上还是很有道理的。我在广州或在西北,从来没有看到过那种纯粹的文人画家,在那里的画家笔下,即使出现文人画的用笔或构图,也只是表皮,趣味的培养经过日积月累已成为人的第二自然。有的评论者强调振宽画中与黄宾虹相似的样式,可能是出于另外一种解释,某些方式的借用或移植仅仅是外壳,内核才是真正起作用的。

    振宽先生在许多年的勤奋探索中把握住了画法上的独特性,在西北画坛乃至整个中国画坛建树了自己的形象,可以说也是有意义的贡献。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终南山下最美的乡村”摄影赛获奖名单
    • 下一篇:山水画中的个体表达--崔振宽创作说略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