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神禾塬畔忆柳青

    作者:沧海一虾 来源:长安吧 发布时间:2007年06月16日 点击数:

    搞文学的,无人不知柳青,特别在陕西。放在全国,只要提到《创业史》,那柳青的名字当年也是叫得很响的。

    今年夏天,我于双休日去了位于长安县境内神禾塬上的常宁宫,这是在唐代时,李世民之母窦太后遇难获救由其子兴建的。后毁,但至今仍有其母藏身的地洞。后来胡宗南选此地为蒋介石修建了行宫,蒋携夫人来住过几次,其子纬国的洞房花烛夜是在此渡过的,那房子有“洋楼”的味,如今谁都可住,可价格却是以“4”打头的四位数的。蒋行宫建造在神禾塬上。依土崖还建了九间窑洞,当年是蒋的卫队住的。而窑洞中如今最引人注目的是柳青曾住过的那孔。那里有柳青和夫人工作、生活的照片和一些用具,还有《创业史》部分手稿。那孔窑洞的窗前,挂有写着柳青生平的简介。

    关于柳青,我自小就听过不少传说,我的朋友作家张敏先生曾在柳青病重时,在身边服伺过一段日子,也给我讲了不少柳青的故事。柳青是陕北吴堡人,是1916年生的,幼时家境贫寒,先在榆林中学上学,1934年考入西安高中,我从原陕西省委组织部长罗文治写的在7月2日柳青诞辰八十周年的回忆文章中看到:柳青原叫刘蕴华,上学时一直用此名,初中即爱好文学,为研读外国文艺作品,他又攻读英文。上其他课时,常以英文作笔记,上英语课时一次老师每次,柳青向老师提问将一英语女老师问得无言对答。象这种事还有一次,以致学校都知道“刘蕴华的英语超过老师”。

    柳青上高中时酷爱文学,还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举行的几次大的游行集会他都积极参加过,还以“东园”、“敦垣”等笔名发表进步文章,或译介外国短篇革命文学作品。高中毕业统考作文,他写的针贬陈规陋习的《过关》被评为佳作,在西安报纸上发表,西安学联成立之后,他又主编学联刊物《学生呼声》并亲自为之撰稿。1936年柳青加人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后,他还参与组织领导了西北文艺青年协会。1938年他返回延安,在毛泽东“5·23"讲话后,到米脂县一个乡上当了文书,从学外国转向学农,从农村吸收创作素材,在乡下干了三年,写下了长篇小说《种谷记》。解放战争时期,他又长途跋涉,回到陕北,写出了反映陕北人民战争生活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此书作为当代文学,第一次出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光辉形象。解放后,他不留恋都市生活,为贴近生活,他选择了长安县皇甫村落户,在村子北边半崖上一个废弃的小庙,安了家,直住到文革时期,并兼职长安县委书记,做社员,做生产参谋,也做领导。此间他呕心沥血,创作了《创业史》第一、二部和中篇小说《狠透铁》等作品,成了我国一个时期有重要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我还听过一段柳青的故事,说他的〈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种子的事,柳青是有特殊的生活体验的。1957年春,柳青应日本政府邀请,以当代国际文化名人身份访问了日本,在回国前几天他与日本有关部门协商,购回了5000公斤新型高产粳稻种子,在长安县几个村的8000亩水稻地栽种,可稻秧长到一尺高的时候,刚吐穗的秧苗变黄变瘦了,老百姓的怨言也起来了。与柳青熟悉的老乡对他说,这回你可把咱整美啦,柳青在压力下没有气馁,而是带着农科人员到地里跑得更勤了,及时的施肥喷药,严加管理,结果亩产量大大超出了历年的最高水平,老百姓见日本稻种引进成功了,个个都乐了·。可见柳青是切切实实地与农民融为一体,并精于农桑的。

    文革期间,柳青任陕西作协常务副主席,其家两次被抄,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他的夫人马葳是大学生,和他一起来到皇甫村同住在那座小庙里,这里除了有口井可以就近打水外,其他生活用品都靠自己爬坡运送。在文革中,他的夫人与他一起被揪斗,在万般折磨中马葳被迫投井自杀了。连遭批斗,重病缠身,卧床不起的柳青后来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于1978年5月初才在北京住了院,1978年6月他不幸病逝了,享年才62岁。

    我们那天听说皇甫村距常宁宫不远,在阴沉沉的天幕下,决定步行前往,听说柳青的墓地就在那村边,更坚定了前去瞻仰的决心。沿路问及村中老少,无人不知柳青,柳青成了一种文化和历史的标记,成了一个地域的骄傲,尽管今天有人用不同的观点来看待这位带有浓厚时代特点的作家,尽管当地的一些农人以今天的文化观念来看待“左”味很浓时的柳青并说些不够公正的话,但我是能够理解这位自己从小就崇敬的伟大作家的。

    约走了近20分钟,在一圈红砖围着的院子前,有位村姑指着说,柳青墓就在里边,我们顺一土巷向里走,见墙上有一洞,可钻进人去,而另一面墙有门柱,但无门。在玉米地与野草相间有一人可行之路,我们从门口望去,院不大,约有500平米,有漫坡向上,野草丛生,但有人在墓后种了玉米,墓前种了蓖麻。但像无人料理,长得很疯野,在被人踩踏出的土路上,走十几米,便是一座破旧不堪的墓,坟不大,墓前立有一碑,水泥台阶已有些散架,两米多高的碑,很普通,上书“柳青同志之墓”,碑后是柳青的生平简介。总的印象是这里十分荒芜,但时常有人前来瞻仰,那条被人踩踏的小土路就是明证。看到此景,我想起了时下报刊上披露的“致富”的大款们,花重金打造祖坟,一些地方大修庙宇,一些暴发户一掷千金的行为,心里不免有点凄凄然了。但我想,一个作家倒在了这里,几十年了,还有人包括我们也赶来怀念他,这正是他存在与永远存在的意义,尽管这里有些冷清了,但历史却永远记载了他和他的时代营造的“精神繁华”。

    也许是上苍感动了,当我们在柳青墓前拍完照片,天公竟下起雨来,我们向柳青先生道别了。雨也越下越大,在路上,在泥泞的路上,我们有些艰难地行走。我想起了Proust在《追忆似水年华〉中那句有名的开场白:“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雨水打湿我们的衣装,望着大雨中迷蒙的神禾塬,我想柳青正是在泥泞与风雨迷蒙中走完自己正直的一生的。

     

    自神禾塬归来夜笔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境
    • 下一篇:在新闻的“海洋”里捕捉“活鱼”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