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长安宗教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旅游>> 长安风景>>正文内容

    浅谈长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品味提升

    作者:汪文展 来源: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24日 点击数:

    摘要:长安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根据长安旅游资源特点、区位优势,深入分析,充分运用市场手段,联合开发,提升长安旅游品牌形象,形成大都市城郊休闲度假目的地和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长安;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品味提升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从东、南、西三面供围西安,地势东南高,西北底,南北跨度55公里,东西跨度52公里,地貌多样,山、川、塬皆具,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距咸阳国际机场约30分钟车程,境内有西安南火车站,区内五横十综骨干道路网基本形成,交通十分便捷。2003年长安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全新的思维,非凡的气魄,斥资千万,聘请国内、国际城市规划策划专家,绘就了长安发展蓝图--“新长安战略”,把长安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文化、科教新城,旅游被确定为长安的支柱产业。如何充分发挥长安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特色,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和亮点,值得探讨和深思。

    一、长安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1、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

      长安南依中国的“中央公园”--秦岭,秦岭北麓古称终南山,位于长安境内的诸锋面积广阔,山势奇绝,佛道教文化遗址丰富。自东向西分布有库峪、大峪、小峪、石砭峪、子午峪、沣峪、祥峪、高冠峪等九大峪口;太兴山、人头山、嘉五台、翠华山、南五台、小五台、青华山、玩华山、光头山、观音山等十大名山;形成了高冠瀑布、九龙瀑布和大峪溶洞群等美丽的自然景观。山岭植被茂密,有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沣峪森林公园、祥峪森林公园和太兴山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56.4%,古树名木、珍禽异兽遍布其中,是天然的“氧吧”;发育了沣、滈、浐、潏四大河流,沿山有30余座库塘,水资源丰富。沿秦岭北麓的地热资源,可开发区域东西长约40公里,宽13-15公里,总面积约205.7平方公里,已经被列为陕西省五个重点温泉开发区之一。

      2、风景奇特的地质旅游资源

      “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国语》)这次地震以及后来的地震运动造就了今天的翠华山山崩奇观。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是首批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秦岭北麓长安境内,主峰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山崩发育形成的石海景观壮阔,天池(堰塞湖)碧波荡漾,冰冻、风洞、蝙蝠洞等奇洞相连,崩石裂隙、山崩临空面、风化奇石、矿物质发育等地质景观资源丰富。地质公园地处中国植物区系交汇处,生物种类繁多,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木本植物8种,草本植物10种,从翠华山至终南山主峰,山地植被由温带阔叶植被到高山草甸,分布结构典型,层界分明,具有很高的科普旅游价值。

      3、源远流长的宗教旅游资源

      长安是中国佛教最集中的区域,曾被学者称为中国佛教第一大县,佛教八大宗派,有四大宗派(法相宗、净土宗、华严宗、律宗)祖庭就在长安,分别是兴教寺、香积寺、华严寺和净业寺。“樊川八大寺”在佛教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过很大影响。其中,兴教寺位于少陵塬畔,俯视樊川,是唐朝高僧玄奘翻译梵文经文、埋葬灵骨和创建法相宗之所在,寺内现有玄奘法师灵塔一座,常有高僧居士祭奠膜拜。铁顶太兴山、南五台的寺庙、堂房等佛道教遗迹在外界都有较高影响。

      4、独具魅力的历史遗迹旅游资源。

      长安历史悠久,自西汉高祖五年置县,到现在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为周、秦、汉、唐等十三京畿之地。历史遗迹有客省庄新石器遗址、仓颉造字台、丰镐遗址、西周车马坑、汉杜陵、明秦藩王十三陵等,还有最近才发现的高规格秦朝大墓,具有“天子驾六”的特征,据初步估计可能是秦始皇祖母的陵寝。区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5、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长安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遗存丰富,秦腔、社火、古乐等民俗文化代表了关中文化的经典。何家营古乐作为中国四大古乐之一,已引起国内外文化界的高度关注,应邀赴约旦参加了第二世界文化论坛,作为西部省份参会的唯一民间文化组织,在开幕式上演奏曲目,引起了轰动。斗门的石婆、石爷雕像,静静地伫立在昆明池畔,讲述着牛郎织女传奇的爱情故事,每年纪念牛郎织女的民间描绘,已经有相当规模。

      长安旅游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山水观赏、宗教场所和农家乐休闲等领域为主的旅游产品格局,企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为主的投资主体格局,连续几年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同时,也面临着旅游产品单一、结构不甚合理、尚未形成著名的旅游品牌和拳头产品。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区位和资源优势,挖掘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二、长安旅游市场现状

      1、区位分析

      西安是亚欧大陆桥的交通枢纽,也是西部的重要城市,拥有众多世界级旅游资源。长安位于西安市南郊,在所有区县中与市区联系最为便捷,最有利于从西安市区获得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支持,更拉近了与城市中心区的联系,密切了与周边宝鸡、咸阳、渭南等地区的联系,连接了区内景区。长安距咸阳国际机场约30分钟车程,有高速路直接连通;西安南火车站未来将建成陇海线上重要的客站,这都使长安具有了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关中环线的建成通车,有效连通了沿线景区,也方便了城市居民和周边游客驾车出游。但是,出游距离的增加会导致交通费用的增加,所以必须通过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品味来达到平衡。同时便捷的交通可能会减少游客留宿数量,必须开发更多的参与性旅游项目和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长时间逗留的要求。

      2、客源分析

      2005年,长安接待游客190万人次,从客源地来看,主要的游客来源于西安市、咸阳等省内周边地区,少量来源于四川、山西和甘肃等周边省份,只有很少量国外游客到宗教景点参观。从游客结构来看,超过90%是散客,少数的团队游客也是西安市和省内周边为主的会议团队。从游客停留时间看,绝大部分是一日游顾客,人均停留时间远远低于西安市水平,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也远远低于西安市水平。由此可见,长安目前的旅游客流和消费以城市居民周期性、重复性的城郊休憩为主,随着西安市经济水平的上升,居民出游频率的增高,长安旅游产品的丰富和旅游产业链的延长,能够吸引本地游客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旅游业收入增长潜力巨大。

      3、旅游产品分析

      长安目前的旅游景区提供的旅游产品或者以满足游客浅层次的旅游观光为主,如以山水资源为主的景区;或者以满足游客的吃为主,如农家乐;距离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服务能力相差甚远。单纯以观光为主的旅游项目中游客是被动的,游客的参与性不足,不能激发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求新、求知的探索热情,会降低游客重复性消费的预期。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没有精品,不能吸引长距离游客有目的的前来。旅游产品的单一和旅游附加值不高,不能吸引旅行社将长安列为旅游目的地向外推介,也是导致景区知名度不高、市场不活跃的原因之一。

    三、长安旅游业发展的思路

      长安旅游要充分发挥名山、名峪、名水等秦岭北麓生态资源优势和历史遗迹、佛教四大祖庭等人文资源优势,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整合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产品开发,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将长安建成西安都市度假休闲和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

      1、规划建设长安旅游的金腰带。在秦岭北麓浅山地带,沿关中环线长安段两侧,按照西安市总体规划要求,以东大温泉开发和引镇塘库开发为龙头,建设新颖独特、林水丰美,集度假、休闲、康体疗养、娱乐运动、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领先占领市场,形成规模优势,争取在5-10年时间,成为西安乃至西北地区商务会议中心、度假休闲旅游的热点和亮点。

      2、打造精品路线。整合现有旅游资源,联合宣传推广,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相应设施,延长旅游产业链。以关中环线为基础,子午大道、西汤公路、雁引公路等为连接线,串连沿线景点;逐步加大旅游资源外围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配套服务,提高旅游景区的通达性;提高景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合运作,开发山水观光游、人文景观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线路。要充分发挥长安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一条至两条西安独一无二的旅游精品线路。

      3、打造精品景区。以文化生态旅游及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突出秦岭山、水、林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地域特色,对该区内的秦岭野生动物园、关中民俗博物院等景区资源进行整合包装,着力打造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南五台国家森林公园,以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龙头,以“秦岭·终南山”品牌进行联合宣传,共享市场,共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标准,建成西安秦岭旅游品牌的重要支撑品牌,积极申报、包装和推介世界级地质公园;继续开发翠华山旅游产品,增加攀岩、滑草等旅游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开展山地休闲游,将山地度假、山地观光、山地运动、乡村体验等纳入了产品体系;建设地质博物馆,开设翠华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积极探索景区之间的互补联合,将山地休闲、地质科普、关中民俗、野生动物园观赏融入一个旅游目的地概念,增强其整体吸引力。积极开发东部水库区游乐项目,做大做强绿色长安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游、开展运动健康游、文化科普游,增强旅游持续接待能力。

    四、提升长安旅游的文化品味

      1、要充分利用佛教为主的宗教资源、文物遗址,在一些寺院增加建筑、雕塑、壁画、讲座等内容,扩大活动空间,使更多的人们通过健康文明的宗教活动参与,促进社会的和善。尽快完成华严寺、香积寺、清凉寺、圣寿寺改造和扩建,塑造长安佛教旅游的特色。充分发掘长安古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结构、乐器、内容、表现上进行整合和提升,编排曲目,与著名景区联合,定期演出,提高人文旅游的品味。

      2、“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锋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是大诗人王维脍炙人口的《终南山》,古往今来,终南山一直是僧道修行之所,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胜境。要在充分开发秦岭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掘自然景观的科学价值和与山水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因素,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增加对历史和文化的感知。

      3、要对长安旅游进行整体宣传,组织编写长安旅游系列推介材料,把各景区和旅游线路编印成册,在各景区公开发送,意在提高游客对长安旅游的整体印象。对长安重要景区拍摄录像材料,利用各种大型展会和外出招商机会,播放和发送,介绍长安旅游。定期举办摄影比赛、旅游节、佛教研讨会等活动和学术研讨会,组织编写一系列学术著作,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旅游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长安旅游业要充分发挥山水优美、人文底蕴深化、区位优势明显的特点,改变西安以人文资源为主的单一旅游格局,打造“秦岭山水、长安旅游”的知名品牌。高起点规划,通过区域联合,整合营销,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推动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汪文展(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区长)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终南山的地质、生态及人文旅游价值
    • 下一篇:美丽长安正当时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