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每小平>>正文内容

    散文:长安清明节的习俗(每小平)

    作者:每小平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2日 点击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年4月5日是清明节,清明节又称“寒食节”、“三月节”、“踏青节”和“祭祖节”等称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按阳历算,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清明时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时节人们带上香蜡纸等祭品悼念逝去的亲人,表现出伤心欲绝的悲伤情绪。

    清明节祭祖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每到清明节,不管离家多远,人们都会赶到故乡,回家扫墓祭祀祖先;在外回不了家的子女,也通过各种方式缅怀祖先、祭祀祖先。

    人类有天地、祖先两大信仰,祖先信仰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扫墓祭祖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思念之情,而且也传承着“孝道”表现,它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大家知道:扫墓祭祖是个庄严肃穆的事情,在清明扫墓祭祖时有许多民俗讲究。

    《礼记》载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表明一切生物都会死亡,死后都会归于大地,即“入土为安”。《礼记》还载有“魂气归于天,形魂归于地。” 古代人认为人死后会去另外的世界,因而在葬埋逝者讲究厚葬,要求“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 其目的就是让逝者在另外的世界生活的好。此举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它却包含着逝者与生者浓厚的血脉亲情。

    长安清明节扫墓祭祖(上坟) 是当天的核心内容, 祭祀习俗主要有给坟墓添土整修坟墓,清除杂草。供奉香蜡(燃烛燃香)、敬献食品、水果、烟酒、烧纸钱、颂祭文、叩头跪拜等过程。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很大关系。如果家里出了大官名人,就会说“祖坟冒青烟…”把功劳归功于祖先的保佑上,因而上坟扫墓祭祖非常受到人们的重视。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上坟祭祖的习俗很多,各地不一。上坟需要有敬畏虔诚之心,感恩之心。忌酒醉汉、外族人上坟祭祖唱喝百道、打打闹闹、穿大红大紫艳丽服装、忌冥币纸钱没烧完就离开、忌穿新鞋踩踏他人墓地、忌拍照、忌老年体弱、孕妇及小孩子上坟等等……不要犯了禁忌,影响一年的运气。此外,还有些忌讳如上坟祭祖不乱说脏话骂人话,不带梨、李子、桑葚等,不带空心水果。可带苹果、火龙果、香蕉等实心吉祥的水果。

    长安韦曲、杜曲等地清明节扫墓宜早不宜迟,日期可提前、最好在清明节这天。扫墓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以上午12点前扫墓祭祀为佳。上午光照好阳气足,下午太阳偏西或落山阴气重。姊妹多或亲友多的须集中在一起,共同在坟墓前烧纸钱冥品,讲究一坟不能烧几次。在外不能回家的子女,可在十字路口面向家的方向烧纸钱冥品等,最好提前在信封上写明地址、姓名、日期等内容,在焚烧处画个圈口子朝坟墓方向,代表归属权。对逝者边烧纸钱边说心里话,纸钱烧完后才能离开。近年时兴在村庄、社区统一祭奠,最好将心里话写在纸上焚烧以表心意;年轻人可在网上祭奠逝去的亲人,写祭文、送食品水果和鲜花等……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衣节”,传说“寒衣节”是为纪念晋国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节等,它的日期是距冬至105天,也就是距清明一天或两天。“寒食节”习俗是禁火,禁生火煮食,人们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古人以此上坟祭祖,禁烟火、吃冷食、郊外游春、放风筝、插柳戴柳、蹴鞠、春浴等习俗。寒食节从初开始一个月到唐代成了3天,宋代以后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

    “寒食节”相传于春秋时代的晋国,为纪念晋国臣子“介子推”而设立。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在饥寒交迫之际,用刀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这就是典故“割股啖君” 故事。

    重耳返国即位,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帮助过他的人,却唯独忘了介子推;后经人提醒,才请介子推前来领赏。可是,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绵山。

    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着下山。不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母子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日定为“寒食节”。规定人们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此纪念不唯名利介子推的忠诚气节。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安葬介子推的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了。晋文公便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柳枝条挂在门外以示纪念。

    后来,由于寒食与清明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而寒食也成为清明的别称,演变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人们就通过参加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逝者的一种孝道活动,是对祖先或亲人的缅怀和思念。扫墓在秦代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节。清明扫墓则是秦代以后开始,到唐朝盛行,并历代传承至今。2007年国务院修订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节纳入年节,放假一天,以便于人们扫墓祭祖。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香蜡、烟酒、鲜花等供祭在祖先坟前。同时将纸钱焚化,边烧纸钱边述说心里话,告知祖先一切皆好,让祖先放心;也有的流泪泣哭,感恩祖先的养育之恩,以及未尽孝道之语。男女孝子为坟墓培上新土,将塌陷处培平,禁用铁锨拍打或脚踩。有条件的折几枝嫩柳插在坟上,然后跪拜叩头行礼祭拜、孝子们也就安心了……长安韦曲、杜曲等地讲究:坟上祭祀的食品、水果等吃食可现场吃掉,禁带回家。达到:“祖先闻个气,儿女吃个味。”

    清明节上坟祭祀不是迷信,而是传承孝道的表现,也是内心的缅怀之情,非常有利于弘扬华夏文化和孝道亲情。上坟祭祀的时候一定要心诚,好让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亲人,放心并能够感受到子孙的相思之情。毕竟:清明祭祀活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掌握这些习俗也是孝道文化的有效传承。

    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够获得回报,获得他人的肯定和喜爱。对祖先的感恩,也是给后辈做一个道德榜样。在这种温馨孝道、有爱心的家庭环境里,才能够人丁兴旺万事兴。

    清明节时值草木吐春,百花争艳、万物充满生机的时候,人们选择清明节出游,或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倍感心情舒畅。宋朝画家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就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清明节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生动的“历史瞬间”。

    清明祭祖好传统,世代传承尽孝荣。

    缅怀祖先记在心,恩情永世比海深。

    生我养我是双亲,辛勤哺育长成人。

    铭记教诲承遗志,砥砺奋斗来生聚。

     

    2023年3月22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协会监事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社火文化研究者 )  电话  15934856288 邮编710100  地址 长安韦曲广场北路圣合一期41号楼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红薯苗(每小平)
    • 下一篇:评论:人生哲理经典名言八十六(每小平)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