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每小平>>正文内容

    散文:百岁老人话人生——102岁夏肖兰口述今昔

    作者:每小平 郝僧哲 刘君瑞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6日 点击数:

             每小平  郝僧哲  刘君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荣华富贵,长命百岁;这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人活七十古来稀。”欣闻有位102岁小脚老太太,我同文友相约到刘康毅家采访,身板硬朗的百岁老人向我们聊起往昔人生。夏肖兰老太太大半生生活在贫苦线上,缺少荣华富贵,但她为人朴实、勤劳能干热心肠、心大乐观等好品德却能长命百岁,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

    夏肖兰生于1921年正月22日,出生在终南山下一户贫苦农家,1岁时父亲被强行拉壮丁当兵,出走后音信全无;家里没有了父亲支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无奈随母亲改嫁到杜曲镇寺坡村生活了两年,母亲在她10岁时因病故去。从8岁开始,母亲帮她用2寸多宽、5尺多长的布条缠紧了“裹脚”。

    夏肖兰老太太亲眼目睹了同时代女性因“裹脚”带来的种种痛苦,特别是“裹脚”缠成“三寸金莲”、“尜尜脚”遭受的痛苦更多,经历的人生更艰难。

    缠“裹脚”不是好事情,既疼痛又难行。好在她缠“裹脚”时没有用刀具、瓦片或瓷碗碎片割破脚趾后伤口流血、化脓感染等不良现象。就这,疼的只有8岁夏肖兰扶墙扶物缓慢走动,疼痛使她龇牙咧嘴直喊“疼”!为了减少痛苦,聪明的夏肖兰利用到野外田地挑菜无人之机,偷偷拿上针线和剪刀,将缠紧的“裹脚布”缝线拆开,再重新轻轻地将布条缠上,然后用针线再缝合,以掩人耳目、减少“裹脚”痛苦……

    因母亲去世,加之她嫌疼痛,“裹脚”缠成了“半大脚”(没缠彻底),最终没有缠成“三寸金莲”。就这“半大脚”,也严重影响了夏肖兰老太太的生产生活,给她带来了诸多不便。母亲去世后,无依无靠的她只得返回刘秀村、寄养在叔父家,同叔父一家人艰难生活,苦渡日月……

    1937年16岁的夏肖兰嫁于韦兆尹村(现王莽街道尹村) ,同农民田志孝结为夫妻,共同生活育有六个子女(五女一男) 、期间她还抚养了一个养子(张伟) 。

    田家家大业不大,家大是有二三十口人家,业不大是土地少、家产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家庭。夏肖兰持家有方,言行麻利,泼辣能干、无论是家里锅灶吃喝、还是田地的活路,总是走在前、干在前,从不落伍、不让他人说闲话。

    嫁到田家后,她宽宏大量、尊老爱幼、宽以待人。在大家庭里,她胸怀大度、任劳任怨、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矛盾及家务纠分,搞好大家庭安定团结。她不辞辛苦,勤劳务农的表率作用受到婆婆和乡邻们的称赞。

    1963年,丈夫因病去世,家里的生活重担压在了她的肩上。她没有被灾难压倒,用柔弱的肩膀坚强地撑起了人多劳少之家。在靠工分吃饭的年代,小脚的她同男人一样每天出外挣工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拚命苦干且毫无怨言。为了多挣工分,就让大女儿辍学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弥补吃饭人多劳少的困境。

    艰难困苦的生活,她也不忘教育子女勤劳吃苦听话品格,不惹事生非、争强好胜;教导子女吃亏生福,让人是理,吃亏使人路宽眼亮。生活上,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把六个子女相继抚养成人,成家立业。此外,有着仁爱之心的她还在生活困难时期、精心抚养了一个养子(义子) ,此举广受村民的称赞 。

    改革开放后,她也同千千万万广大群众一样,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夏秋农忙季节,闲不住的她帮助看娃、拔草做力所能及的活。空闲时,被三女婿刘康毅接到韦曲同三女儿一家共同生活,安享晚年。刘康毅夫妻热心伺奉她一日三餐,端汤喂药、令她感动不已。她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黎明漱洗后就拿上毛巾擦洗一遍家里的桌椅柜面搞卫生,不停地做这干那。吃饭穿衣自理,思维记忆清楚不糊涂。吃饭时,孝顺心强的女儿女婿总是让她先吃,养成她不动筷子全家人都不动筷吃饭,她也总是礼让大家同时吃饭。

    沧桑岁月磨意志,历经苦难幸福来。102岁夏肖兰老太太经历了民国离开父母的苦难,封建迷信使她缠足痛苦行走不便;中年又丧夫拖儿带女,生活重担压肩上、她顽强生活,凭着开阔的胸怀,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德,勤俭持家过日子的思想,终于使七个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采访老太太,令笔者数次动容,感动老太太对人对事、特别是对各种困难的坚强意志。身高1.46米、体重71斤,夏肖兰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笑对生活、笑对人生。风风雨雨,重重困难,被她一一克服,人生这几十年坎坷难行之路被她一一征服……

    身体健康,开朗、乐观、耳聪目明的夏肖兰老太太,每天生活很规律。喜欢社交兴趣的她在午暖时自个从四楼上下外出和返回(不用人扶) 。同老人们坐在一起叙叙旧、拉家常,开玩笑,使众人心情愉悦。从不拉是非、说家长里短矛盾的话。谈天说地、议古论今,总是赞美好社会、好时代、好生活。

    夏肖兰老太太很乐观,还同笔者开玩笑,论及她高寿原因,女儿女婿简单总结如下:

    长寿基因:老人家族有长寿的基因,决定健康长寿的程度。先人中有长寿基因的老人,除灾荒、战争、疫病等因素除外皆能长寿。

    心大不装事:她心里承受能力大,宽宏大量、性格温和。虽然遭遇离开父母亲、丧夫及困难时期等苦难,她能正确面对和克服。子女、女婿待她十分孝敬,吃喝拉撒格外精心。此外,她每天乐呵呵、有说有笑的,没有消积度日不良思想。心地善良会说话,不得罪人。她从不拉是非、说家长里短矛盾的话,惹事生非生气的也就少,没有易怒、烦躁、苦闷等不良现象。

    生活规律:她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不偏食、定时一日三餐、注重饮食清淡、荤素搭配合理、营养均衡;很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腌熏、烧烤等食物;不嗜烟酒,不暴食暴饮、不乱吃喝。爱吃新鲜菜和水果,每餐七分饱。

    爱劳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她就爱劳动(运动),无论家务还是农活都做。嫁到田家后,要管二三十人的饭菜,辛劳程度可见一斑。她常说:“劳动也是锻练” 。

    环境因素:她出生在终南山下刘秀村,后嫁到尹村,居住在山青水秀植被好无污染地方,空气清新;周围无噪音、化工等污染源,吃的谷物、瓜果蔬菜也是自产的,少有“污染”。

    医疗因素:老人爱干净,讲卫生。身体健康、无大病。患头疼脑热时,子女会及时去医院(医疗室) 诊治,从不拖延。子女端汤喂药,使疾病及时康复。

    其它因素:夏肖兰老太太低等个,人瘦挺精神,体重恒定波动小。睡眠良好,免疫力强、人更精神。

    百岁老人红光满面,耳聪目明谈吐自然。精神抖擞睿气不减,长寿老太身体康健。儿子田锋讲:他母亲能够健康幸福地生活,是托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子女们的恭敬孝顺……

    女婿刘康毅讲:岳母一生受尽磨难,养育儿女倍受熬煎。我们一家人对老太太恭恭敬敬,我是把岳母当作我的母亲来孝敬,我愿用实际行动当好“半个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鸦有反哺之情,羊知跪乳之恩。她的儿女、媳妇、女婿等后代们时常前来看望和祝寿;义子张伟定期带上礼品,专程登门看望娘亲,以报答夏老太太的养育之恩。

    长空高挂千秋月,盛世赞歌百岁人。盛世常青树,百年不老松。笔者深情祝福夏老太太: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年年岁岁,平平安安!

     

     

         

     

     

      每小平左1 夏肖兰中 刘君瑞右1  每鑫 供图

     

    2022年11月26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西安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百岁老太话缠足——102岁夏肖兰口…
    • 下一篇:散文:长安方言八十九(每小平)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