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人物>> 影视歌戏>>正文内容

    郑伯奇--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论者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17日 点击数:

    郑伯奇(1895.6.11一1979.1.25),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论者,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   

                               

           

     

    原名郑隆谨,字伯奇。陕西长安人,幼年家贫。15岁加入中国同盟会,一年后参加辛亥革命。其后他公费入南京民国大学政治专修科学习,后转入上海复旦大学初级预备班读书。1917年自费去日本,先后就学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留学生预备班、京都第三高等学校、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在日本时,他加入创造社。1926年回国,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在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

    1910年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1917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帝国大学。1920年在《少年中国》1卷9期发表第一首诗作《别后》。次年加入创造社。1926年毕业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从事文艺工作。1927年,他来到上海,开始从事文艺工作,主编或参与编辑的刊物有“创造月刊”、“北斗”、“新小说”等。1928年创作了独慕剧《抗争》,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艺术剧社社长。后参加“左联”,先后编辑《创造月刊》、《北斗》、《文艺生活》、《电影画报》、《新小说》等期刊,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发表过话剧、短篇小说、电影剧本和影评。 1929年,曾任上海艺术剧社社长,1930年2月,当选为左翼作家联盟常务理事,同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独幕剧《抗争》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1932年他与夏衍,阿英一起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他与阿英等合作或改编《盐潮》、《泰山鸿毛》、《时代的儿女》、《华山艳史》、《到西北去》、《女儿经(1934)》等电影剧本。还用郑君平、郑平子、席耐芳等笔名在上海《晨报》的“每日电影”副刊上发表电影批评与理论文章,被称为“十五员大将”之一。他与黄子布(夏衍)分别翻译了苏联普多夫金的《电影脚本论》和《电影导演论》,单独翻译了苏联狄莫辛柯的《电影结构论》,他还将其它国家的优秀影片介绍给中国观众。

    郑伯奇在明星公司期间与人合著有电影剧本《盐潮》、《泰山鸿毛》、《华山艳史》、《时代的儿女》、《女儿经》等,独立创作了剧本《到西北去》。此外,其为我国电影的理论的建设也填补了多项空白,曾与夏衍分别翻译了苏联普多夫金的《电影脚本论》和《电影导演论》,单独翻译了苏联狄莫辛柯的《电影结构论》一书。

    抗战爆发后,到西安编辑《救亡周刊》。隔年到重庆,任职于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1943年冬回西安任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教授。1945年为《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主编剧刊《每周文艺》。1946年出版《参差集》。

    郑伯奇在30年代撰写的部分电影评论文章,收入《西栖集》,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3年冬回西安,1944年起任教于西安省师范专科学校,1945年曾主编《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的副刊“每周文艺”。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北大学任教授,1951—1952年创作秦腔剧本《血训图》和《史惠珍劝夫》,此后还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79年1月去世。

    解放后,历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文联副主席、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并写作评论和回忆录。其中回忆创造社的文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后结集为《忆创造社及其他》。


        著作书目:
        
    《抗争》(话剧、短篇小说合集)1928,创造社

        
    《轨道》(戏曲集)1930,启智
        
    《宽城子大将》(中篇小说)1932,良友
        
    《打火机》(短篇小说集)1939,良友
        
    《两栖集》(文艺理论集)1937,良友
        
    《墙头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7,千秋
        
    《哈尔滨的暗影》(话剧)1941,上杂
        
    《参差集》(散文、译文合集)1945,大陆图书杂志出版公司

        《忆创造社及其他》(回忆录)1982,香港三联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长安毓秀人杰地,秦腔名家滚滚来
    • 下一篇:著名音乐人:郑钧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