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赵令武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人物>> 影视歌戏>>正文内容

    长安毓秀人杰地,秦腔名家滚滚来

    作者:郝一点 来源:http://bbs.qinzhisheng.com/dispbbs.asp?boardid=47&replyid=99317&id=7942&page=1&skin=0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26日 点击数:

    -----长安籍秦腔名人知多少?

     

    其实我早有此意,想整理一下长安籍秦腔界的名人和演员,并借助广大戏迷的智慧,集思广益,把长安籍的秦腔界名人加以罗列。但由于当时想法比较幼稚,感觉论坛是个五湖四海的团体,容不得搞什么个人宗派系别之类的举动,所以未敢下笔。前几天看到清澈溪流朋友把周至的秦腔界名人整理出来了,所幸的是广大戏迷积极参与到这个话题中来,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知道了许多周至籍的秦腔名人,借这个机会,我想整理一下长安籍的秦腔演员,也算我为家乡在网上做点实事吧。

    长安毓秀,人杰地灵,名家前辈举不胜举,我一不是和那个县比实力,因为客观的说,长安的戏,长安的演员,近几年来的确是落后了;二不是搞什么团体邦派,是想用集体智慧,达到大家共同学习的目的,仅此罢了。

    首先想讲清一个时间界线,长安地域,几易其址,今天所说的长安籍的秦腔名人当以1989年为界,即现在的长安区1580平方公里,如果敢向前溯的话,就连李正敏、肖若兰、郝彩凤老师也得算是长安人了,所以不敢说的太远。

    其次,我是长安郭杜人,算是我有狭隘的地域观念吧,先整理一下郭杜籍的秦腔名人。

    宋上华,“秦腔四大名旦之一”。1918年农历9月8日生,郭杜街道岔道口人,易俗社九期学生,是继王天民后易俗社最著名的男旦演员。王绍猷先生赞曰:夏日荷花,秋水芙蓉,德艺并重,庄严灵珑。

    崔保善,1940年生,郭杜街道温国堡村人,新疆乌鲁木齐市秦腔剧院导演,国家一级演员。

    任继瑞,1943年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灯光音响师,任家寨村人。

    任炳汉,1947年生,西安易俗社副社长,任家寨村人。

    张保华,1935年生,西安易俗社乐师,杜永村南街四组人,生于戏曲世家,数代从艺。

    苗德发,1943年生,省戏曲研究院二级演员,周家庄村人。

    苗长幸,1943年生,原市秦腔一团二级演员,曾随团赴日本演出,周家庄村人。

    李绪成,1943年生,西安易俗社美术师,周家庄村人。

    尹良俗,1937年生,西安易俗社一级演员,甫张村人。

    李箴民,1937年生,西安易俗社一级演员,仁东村人。

    王东生及其秦腔音乐世家

    琴师王东生系郭杜街道康杜村人,1917年生,14岁学艺,1952年任研究院音乐队队长,曾为王天民、李正敏、田德年等老艺术家伴奏,除了他的学生杨满元、肖炳等外,其家族从艺的有:

    胞弟王福兴,原腔腔一团琴师,曾为王玉琴、刘茹惠伴奏,

        王兴武,原陕西省实验剧团琴师,曾为任哲中,刘易平、阎更平等伴奏。

    堂兄王兴恭,易俗社琴师,

        王兴让,宝鸡人民剧团琴师,

        王兴昌,省戏曲研究院司鼓。

    堂侄王树坤,现任甘肃武威地区群众艺术馆馆长。

    再看长安籍的:

     “麻子红”李云亭,1872年生,长安人,早年入中和班学艺,1912聘为易俗社教练,1915年加入榛苓社,1917年入三意社。

    陈雨农,1880年生,长安人,早年加入临潼华清班,旦角演员,刘箴民、马平民、刘毓中、沈和中、王天民等均师从于他。

    封至模,1893年生,炮里乡伯坊村人,戏曲艺术家,教育家。1921年毕业于西安第一师范,1930年加入西安易俗社,解放后在西北文化部艺术处、省戏曲研究院工作。

    何振中,1910年生,王莽乡刘秀村人,13岁入榛苓社学戏,1930年加入三意社,1948年加入尚友社,王玉琴、马兰雨均师承于他。

    袁克勤,斗门街道袁旗寨村人,秦腔木偶戏演唱艺术家。

    孟遏云,1923年生,斗门街道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坤伶第一人,从艺术五十年,演出剧目五十多个。

    下来再以行当分,这样比较清析:

    须生:

    张老五,又名润润子,1850年生,五星乡张家堡村人,有戏圣之誉。

    刘万成,1877年生,现子午街道曹村人,刘年儿(见下)之兄。

    刘年儿,艺名假银福子,现子午街道曹村人。

    恩科子,光绪年间演员,长安人,艺名兰州红。

    李福银,光绪年间演员,黄良乡小邵村人。

    王步礼,光绪年间演员,乳名来子。

    郑生云,艺名假来子,1889年生,细柳镇姜仁村人。

    高步云,艺名陆顺子,1897年生,滦镇街道西留堡村人,人称活刘备。

    王文鹏,晚清演员,黄良乡东湖村人。

    刘双禄,1896年生,兴隆乡堰渡村人。

    刘易平,1909年生,东大街道郭村人。

    韩崇喜,1900年生,长安人。

    夏景民,1909年生,长安人。

    郗德育,艺名麻子红,晚清演员,长安人。

    高天喜,艺名柳柳红,民国时期演员,滦镇街道西留堡村人。

    高天举,民国时期演员,滦镇街道西留堡村人。

     高希中,民国时期演员,滦镇街道西留堡村人。

    王庆民,民国时期演员,滦镇街道红庙村人。

    王庆林,民国时期演员,滦镇街道红庙村人。

    耿善民,1912年生,炮里乡朱耿村人。

    姜能易,民国时期演员,五星乡姜家堡村人。

    王正端,1919年生,王曲镇马厂村人。

    杨景成,民国时期演员,魏寨乡人。

    阎更平,1912年生,子午街道曹村村人。

    杨天易,1931年生,现杜曲镇小江村人。

    李琼中,1913年生,东大街道南强村人,有秦腔皇帝之称。

    温景学,1926年生,现引镇街道河滩村人。

    赵振华,1915年生,高桥乡曹坊村人。

    王正廉,民国时期演员,兴隆乡东甘河村人。

    王集荣,民国时期演员,兴隆乡东甘河村人。

    阎国斌,1899年生,长安人,誉为活关公。

    乔新贤,1917年生,灵沼乡下南丰村人。

    康正绪,艺名白菜红,1912年生,鸣犊镇留公村人。

    李正斌,解放后演员,现鸣犊镇马连滩人。

    田正武,解放后演员,现滦镇街道下滦村人。

    田正志,解放后演员,现滦镇街道下滦村人。

    王景民,艺名麻子红,1914年生,现滦镇街道红庙村人。

    刘亘天,解放后演员,兴隆乡堰渡村人。

    郭葆华,解放后演员,现郭杜街道南新村人。

    王君秋,解放后演员,现韦曲街道高望堆村人。

    成香娟,郭杜街道人。

    小生有:

    屈景一,1869年生,引镇街道岔道口村人。

    刘鸣祥,1899年生,兴隆乡西甘河村人。

    王兴博,1885年生,现子午街道曹村人。

    王德孝,长安人。

    李纯孝,艺名墩墩红,晚清演员,现子午街道曹村人。

    李益中,解放后演员,现滦镇街道红庙村人。

    高正保,1907年生,现滦镇街道西留堡村人。

    靖正恭,1912年生,现东大街道西大村人。

    白正丙,1920年生,兴隆乡西甘河村人。

    苏老五,民国时期演员,现东大街道庆镇村人,誉为活赵云。

    刘瑞林,民国时期演员,现兴隆乡南堰头村人。

    贾德善,民国时期演员,现兴隆乡堰头村人。

    郭朝中,民国时期演员,五星乡十堡江村人。

    骆颜芳,民国时期演员,现滦镇街道红庙村人。

    杨令俗,解放后演员,五星乡南留村人。

    王蔼民,解放后演员,现郭杜街道东祝村人。

    杨安民,解放后演员,现王莽乡稻地江村人。

    高仓民,解放后演员,现兴隆乡南堰头村人。

    张新华,1918年生,现子午街道西王村人。

    解新民,解放后演员,引镇街道南堡村人人。

    严辅中,1923年生,滦镇街道东留堡村人。

    旦角演员有:

    清初的史官章,

    清朝中期的姚翠官,

    清朝中期的何玩月,

    清光绪年间的白菜心,

    晚清时期的骆大林,王莽乡稻地江村人。

    清末民初的一杆旗,艺名修桥子。

    清末民初的梁箴,艺名船户娃。

    清末民初的刘金声,现细柳镇蒲阳村人。

    安鸿印,艺名陆安子,1890年生,子午街道南豆角村人。

    刘迪民,1891年生。

    张秀民,1900年生。

    种玉华,1902年生。

    韩正满,1911年生。

    张镜堂,1911年生,现灵沼乡荆寺村人。

    何毓华,1919年生,王莽乡刘秀村人。

    杨金声,1897年生,五星乡南留村人。

    杨理俗,民国时期演员,五星乡南留村人。

    骆福生,民国时期演员,现滦镇街道红庙村人。

    孙聚贤,艺名伙计红,杜曲镇东韦村人。

    靖正铭,解放前后演员,现东大街西大村人。

    姜瑶中,解放前后演员,现东大街道南强村人,曾有“秦腔皇后”之誉。

    何振中,1909年生,王莽乡刘秀村人。

    李清洁,1920年生,魏寨乡蚕谷沟村人。

    李正华,1923年生,魏寨乡蚕谷沟村人。

    刘玉华,解放前后演员,王庄乡曹村人。

    程素娥,民国时期演员,现引镇街道黄土坡村人。

    李晓俊,1925年生,东大街道落驾庄人。

    张咏华,1940年生,现子午街道鸭池口村人。

    肖玉玲,1939年生,鸣犊镇嘴头村人。

    张惠侠,解放后演员,鸣犊镇查坡人。

    梁玉,1975年生,王曲镇贾里村人。

    净角有:

    张寿全,艺名假科儿,1862年生,炮里乡炮里村人。

    李金鸣,艺名六五儿,1866年生。

    李怀坤,民国时期演员,现杜曲镇西樊村人。

    周怀森,民国时期演员,魏寨乡老凹庄村人。

    王彦良,民国时期演员,大兆乡庞留村人。

    关振西,民国时期演员,太乙街道关家村人。

    梁德齐,民国时期演员,王寺街道黄堆村人。

    田德年,兴隆乡东甘河村人。

    刘全禄,1902年生,兴隆乡堰渡村人。

    智奎民,民国时期演员,兴隆乡堰渡村人。

    汤秉中,民国时期演员,现灵沼乡义井村人。

    徐正良,民国时期演员,滦镇街道徐家巷人。

    辛兴安,解放后演员,现引镇街道东戎店村人。

    田艺奎,解放后演员,滦镇街道下滦村人。

    赵定国,解放后演员,王莽乡东王莽村人。

    王正民,解放后演员,斗门街道马营寨村人。

    何瑞琴,解放后演员,现子午街道曹村人。

    李买刚,1942年生,杜曲镇江坡村人。

    雷艺强,1932年生,兴隆乡堰渡村人。

    丑角演员有:

    聂金铭,民国时期演员。

    苏牖民,民国时期演员,东大街道庆镇村人。

    晋福长,1890年生,细柳镇蒲阳村人。

    杜干勤,解放前后演员,兴隆乡南堰头村人。

    阎振俗,子午街道曹村人。

    高正利,解放前后演员,滦镇街道西留堡村人。

    王辅生,1924年生,黄良乡葛村人。

    刘光中,1920年生,杜曲镇彰义村人。

    薛广民,王寺街道纪杨村人。

    王升堂,滦镇街道红庙村人。

    鼓琴师还有:

    荆贵荃,民国时期

    张志福,解放前后,郭杜街道小居安村人

    张全杰,郭杜街道村永村人。

    杨天基,杜曲镇小江村人

    生角有:

    耿善民,1912年生,秦腔演员。小名善娃,陕西长安人。易俗社第六期学生,工须生,擅演帝王将相袍带戏

    王兴博,1888年生,子午街道曹村人。闻名西北的秦腔‘小生泰斗’,晚年曾执教于西安正俗社。

    牛利民,长安人,13岁时,经著名秦腔艺人陈雨农引荐,入科学艺,工文武小生,后来又兼工须生,是西安易俗社第十一期学生中的佼佼者。解放后,曾担任兰州文化社社长、文光剧团和兰州市秦剧团副团长等职。

    白江波,1943年生,长安。一级演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爱好者协会副会长

    净角有:

    温军海,长安鸣犊人,西安易俗社花脸演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12岁从艺,师承国家一级演员宋百存。

    姚裕国1913年生,长安人,姚鼎铭之胞弟。1923年到三意社学艺,出科后,以俊美的扮相和飘洒的做工,称著于当时的西安剧坛。

    旦角有:

    张惠霞, 1937年生,长安人,张惠霞是任阁臣先生复办正俗社后培养的最后一位名角,曾受过李正敏等老艺人的教诲,为陕西铜川剧团的头牌旦角。

    其他方面还有:

    王军武,长安人,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公室主任,剧作家,戏剧评论家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研究会理事。

      再加上这个:

    袁博,长安区斗门街道人,1975年生,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戏曲节目主持人。1998年7月从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后进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同年11月开始主持戏曲节目《南北梨园》,2003年3月转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开始主持《戏曲大观园》,2006年开始主持戏曲广播。

    旦角中还有研究院的左红,长安杜陵人.

    五一剧团的著名女须生马桂英也是长安籍.

    张镜堂,1911年生,现灵沼乡荆寺村人。

    汤秉中,民国时期演员,现灵沼乡义井村人。

    崔宝善是三意社的学生,长安人.

    李梅大昭的

    柳村还有个名角高信民聂

     

     李正敏(1915-1973)  长安县人, 1926年进入正俗社,曾从名家陈雨农、党甘亭、梁箴、高登岳学艺,工青衣。1936年组建正艺社,1952年到原西北戏曲研究院担任艺术指导和秦腔团的领导工作。他发挥自己中音区优美的特点,广收博采,巧思敏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敏腔”艺术流派。其唱腔结构严谨,音韵和谐,常显“悲中有愤,愤中藏刚,刚中见柔,柔中寓情,情中含巧,巧中出戏”的美感。早在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为他录制了《探窑》、《赶坡》、《走雪》、《游园》、《洗衣》等八张唱片,声扬华夏,堪与易俗社之王天民称一时瑜亮……雏形尚小云。”(见1933年上海出版发行的徐摹云主编《梨园影事》一书)并且,被誉为“秦腔正宗”和“秦腔皇后”。他同名琴师荆生彦密切合作,创造了许多新腔,并改革了“哪依啊哈”的虚字拖腔,使秦腔音乐唱腔的艺术效果更臻于完美,对秦腔音乐唱腔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一生精心创造了《五典坡》的王宝钏、《白蛇传》的白云仙、《白玉瑱》的尚飞琼、《二度梅》的陈杏元、《玉堂春》的苏三等艺术形象。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曾授予演员一等奖和荣誉奖状。他不仅是正俗社学员中的卓越代表,而且也是秦腔界独树一帜的著名表演艺术家。

     靖正恭  生于1912年,长安县人,长安县东大乡西大村。1925年进入正俗社,师承名家党甘亭、梁箴、高登岳、王兴博、王德荣等,工小生,秦腔表演艺术家。1940年起,辗转甘肃、新疆、宁夏等地。解放后,曾任兰州新光社和文光社社长、市戏校副校长、市秦剧团团长等职。他一生演戏一百多本(出),对秦腔小生的唱、做、念、舞、化妆等,都有着独具匠心的创造,对秦腔在甘、新等地的交流传播和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唱腔宽朗高亢,俏丽流畅,字正腔圆,具有清秀雅致和刚柔相济的内在美。他与李正敏相互辅佐、联袂合演的《白玉楼》、《白玉瑱》、《白玉梅》、《二度梅》、《青年镜》等,很早便蜚声西安剧坛,被冠以“双璧”的美名。他的念白有弹远之功,显明快之妙。象在《伯牙奉琴》、《详状》、《花亭观诗》中的大段念白,底气足、喷口好、吐字清、韵味浓,如珠走玉盘,似胡桃滚坡,享有“兰州文小生第一”的赞誉。他的表演潇洒细腻,规矩典雅,个性鲜明,精稳娴熟,尤以所饰《吃鱼》、《木楠寺》、《激友》、《李亚仙》、《穷人计》等贫生戏,更高人一筹。其中,《激友》、《李亚仙》等剧,被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观众和听众尊为“秦腔贫生大王”。此外,他饰演《草坡面理》的岳飞、《串龙珠》的康茂才,以及反串《断桥》的白云仙、《洞房》的卢凤英等须生、红生和旦角戏,也能随处见珍。甘肃省第一届戏剧会演时,曾荣获演员一等奖。

    袁克勤(1914-1970),长安县人,秦腔木偶戏演唱艺术家。他1930年进正俗社,1932年改入鸿喜社木偶班,从师民间艺人王敏。1942年为西安乐意社领班,1953年筹建长安木偶剧社,后易为陕西省木偶剧团。其嗓音苍劲宽厚,唱腔风格特异。不仅在须生唱腔中,吸收了某些黑头唱法,而且于苦音唱腔中大胆地揉进了欢音唱法的骨干音符,悲苦中见浑厚,哀凄中见刚强,个性色彩十分浓郁。他善于在撩板、慢板、慢二六、双锤跺等板路里,运用“排句”、“穿字”等技巧,加强了唱腔的起伏和表现力。象他向汉二簧名家赵安子学习移植的《斩李广》一剧,便是其精心研讨的艺术珍品。他的拖腔也很有特点,都用开口字,有些地方还用了戏曲中不多见的童音结尾。他的发声讲究,气息很好,唱词愈多,嗓力愈健,韵浓情深,饶有余味。代表剧还有《下河东》、《斩黄袍》、《金沙滩》、《打镇台》、《屯土山》、《孙膑坐洞》等。    

    张新华(即张正麟),生于1918年,长安县人。1931年进正俗社学艺,曾先后在兰州、平凉等地演戏,1949年到西安尚友社(现市秦腔一团),著名小生演员。他的行腔韵辙规范,做工非常讲究,稳而不滞,帅而不飘,一招一式都寓以美的追求。其功底深厚,能适应小生行当中的各种角色。无论是《西厢记》中风流多情的张君瑞,还是《游龟山》中英俊侠义的田玉川,以及《黄鹤褛》中英武傲骨的周瑜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诚挚憨厚的梁山伯,都能演得十分生动感人。曾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荣获演员三等奖。

    康正中(1908-1982),长安县人。1924年进正俗社,从师于名家党甘亭、高登岳、高天喜、王德荣等,著名须生演员。1934年赴甘肃、宁夏等地演戏,曾任宁夏觉民社社长。解放后,长期担任宁夏秦剧团团长等职。他以扮相清俊威武和身段动作优美出名。道白清晰富有感情,行腔沉稳富有韵味,舞台演出的综合性效果比较好,尤以红生戏驰名西北各地。拿手戏有《斩颜良》、《古城会》、《临潼山》、《卖华山》、《醉写》、《击鼓骂曹》、《取都城》、《破宁国》等。1955年曾获得甘肃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当时甘、宁合为一省)。

    韩正满(1911-1975)  长安县人。1924年进正俗社,受业于名家梁箴、党甘亭、高登岳等,工青衣。解放前长期在西安、汉中、渭南等地演戏,著名旦角演员。解放后,在朝邑县和大荔县剧团献艺和任教。他嗓音请亮,音质优美,行腔委婉,刚柔相济,功底扎实,风姿妩媚。尤其善于在刻画人物的身份、气度和性格上下工夫,以显细腻传神之妙。代表剧有《三上轿》、《青风亭》、《铁兽图》、《木楠寺》、《卖油郎》等。

    王正端(1914-1970)  长安县人。1927年入正俗社,师承名家高天喜、屈景益、王兴博、王德荣等,著名须生演员。1940年赴甘肃、宁夏等地献艺。解放后,曾参加甘肃省秦剧团。他扮相大气,做工朴实,吐字清晰,唱腔功力深厚。虽嗓音略带苍哑,但行腔运调自然流畅,大板乱殚韵味醇厚,扣人心弦。拿手戏有《斩韩信》、《放饭》、《挡将》、《挑袍》、《善士亭》、《游龟山》等。秦腔名旦李爱云当年髫龄在甘肃启蒙学艺时:就是王正端给教授的。

    肖正慧(1910-1958)  长安县人。1924年入正俗社,著名文武旦,以做工见长,武功尤好。1938年到甘肃的兰州、武威等地演出,解放初参加兰州“工人剧团”,后调宁夏中卫县秦剧团。他的拿手戏有《破洪州》的穆桂英、《虹霓关》的夫人、《凤凰岭》的妃子、《黄河阵》的三霄、《三休樊梨花》的樊梨花、《游西湖》的李慧娘、《周文送女》的周兰英、《太和城》的殷夫人、《走雪》的曹玉莲等。尤其是所演闹剧《会元桥》,手持张公头,后背黄道袍,哼着旦角唱腔走着老生台步,边抖须边对话,惟妙惟肖,殊为动人,给兰州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正保(1911-1977)  长安县人。1924年入正俗社,从师于名家屈景益、高登岳、高天喜等,著名武生演员。1934年赴甘肃的平凉、兰州等地演出。解放后在陕西三原县剧团任教。他功底扎实,无论筋斗功、毯子功、把子功,样样精通。表演起夹沉潜细密,敏捷多姿,持戈飞舞,八面玲珑。他聪敏好学,文生戏也演得不错。代表剧有《铁公鸡》、《塔子沟》、《长坂坡》、《截江》、《取街亭》、《三江口》、《借赵云》、《拷寇》等。    

    李正斌    1918年生于长安县。1933年进正俗社,后到正艺社,长期在西安、武功等地演戏,1948年加入西安尚友社(现市秦腔一团),著名须生演员。他的音质宽厚洪亮,行腔刚劲悠扬,动作凝炼大方,表演质朴无华。尤其念白很见功力,每字出口,音节雅正,痛决淋漓,使人悦目赏心。拿手戏有《南北会》、《赶坡》、《走雪》、《忠保国》、《十道本》等。曾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

    田正武    1921年生于长安县,1933年进正俗社,后来长期在西安、渭南一带献艺,著名须生演员。他音阔韵足,字正腔圆,风流潇洒,奔放舒展。尤其善于运用气息和鼻腔共鸣音,大段唱腔酣畅饱满,洒脱大方,拖腔颇有特色。他曾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其拿手戏有《赶坡》的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四进士》的宋士杰、《打镇台》的王镇、《劈山救母》的刘彦昌、《铡美案》的陈世美、《鞭打芦花》的闵德仁等。

    靖正谦    1917年生于长安县东大乡西大村,1926年进正俗社,受业于名家党甘亭、屈景益等,著名小生演员。1934年赴甘肃的平凉、兰州等地演出,1935年进银川觉民社搭班。解放后,曾在兰州市戏曲学校任教。他嗓音清亮,行腔高亢,可文可武,英风飒爽。代表剧有《黄鹤楼》、《辕门射戟》、《苦肉计》、《折桂斧》、《渔舟配》、《小宴》、《永寿庵》、《夜战马超》等。尤其早年与胞兄靖正恭合演的本戏《折桂斧》,以“台上台下亲兄弟,真唱实做堪称奇”而轰动西安古城。另外,在授徒传艺方面,他曾亲自栽培了宁夏小生名伶杨觉民等。

    申正昆(1921-1981)    长安县人.1933年进正俗社,师承名家王德荣等。后到西安正艺社和渭南新民社,长期在西安、渭南等地献艺,著名净角演员。他身躯高大,气足声洪,霹雳怒吼,虎啸长风。其拿手戏有《豫让剁袍》、《斩单童》、《五台会兄》、《黑叮本》、《打銮驾》、《牧虎关》、《荆轲刺秦》、《游西湖》、《铡美案》、《八件衣》等。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王茜华,这陕西闺女真厉害
    • 下一篇:郑伯奇--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