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泥塑组群《关中记忆》亮相市群艺馆

    作者:记者职茵 实习生康茹菲 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23日 点击数:

     

    泥塑组群《关中记忆》亮相市群艺馆

     

    半个世纪前的关中民俗,在现代生活中大多已经绝迹,年轻一代的城里人往往很难追寻到那些地道的农村生活的记忆。不过就在昨天,我市迄今规模最大的泥塑组群《关中记忆》在市群艺馆亮相。1030余个神态各异、活灵活现的泥塑人物,立体化地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关中农村的三大经典生活场景。

    走进市群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映入眼帘的《关中记忆》泥塑组群以宏大的气势令人称奇。仔细观赏,泥塑的家禽、牲畜足有100多个,而农家小院、猪圈、鸡窝、劳动工具、拴马桩、戏楼、店铺也有30多件。这组作品展现了一幅千人同乐的喜庆场面,包括看戏、赶集、耍社火三大经典场景,大场景里又有无数动人的小瞬间,洋溢出关中农村特有的乡土味道,令人感受到泥塑艺术的强烈震撼力。所有的泥塑小人千人千面,无一雷同,每个小人大约三寸高,大多是对襟衣裳灯笼裤,腰间缠根粗草绳的打扮。面对这组泥塑作品,市群艺馆“非遗”保护专家王智也不禁感慨:“这真是民俗文化的活教材。”

    泥塑作者、57岁的苗春生是个地道的庄稼汉,也是我市首批“十佳民间艺人”。他执著于泥塑艺术30多年,把大半生积淀的人生收获全部融入了泥巴和竹刀。老苗将《关中记忆》的画面时间定格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正月十二的上午10点,地点在长安县某村庄。在长5米、宽1.3米的玻璃罩里,那些土头土脑的泥巴小人一眼望去是熙熙攘攘的一大片,活灵活现地展示出农村生活的热闹场面,这些场景对现代都市人来说实在是新鲜。

    瞧,《铡美案》大戏开始了,台下头顶帕帕的老太婆、梳着大辫子的姑娘、纳鞋底的村妇、抽旱烟的老汉看得津津有味,还有扯着嗓子叫好的;这边街道上的店铺和摊贩开了张,院子里的汉子忙收拾独轮车准备去赶集;集市上算命摊前围了一群人,剃头摊上一个老汉的脑袋已经被剃得精光,凉皮摊主正忙着切皮子,钉掌的伙计跟一匹马的后蹄较上了劲;一个村汉蹲在后院墙角晒着太阳,正用火镰打火……猪哼哼、羊叫唤、鸡上架、猫上房,鸟落房檐树梢,老牛卧在墙根,狗吐舌头鸭摆尾,一派红火的生活场景。

    耍社火的演员们上了高跷,平台和高台芯子人物正在捆绑,一桌桌的芯子有《麻姑献寿》《七品芝麻官》《白蛇传》……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牛老爷社火”在这里被真实地再现了。前面的锣鼓队开始热身,秧歌队、大头娃娃扭了起来,社旗仪仗队乱哄哄正在站队,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苗春生向记者介绍说:“现如今,关中的民间风俗在城市几乎消失殆尽,有些风俗在农村也不多见了,年轻娃娃们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我就想用泥巴把关中道的民风民俗表现出来。这次做《关中记忆》用了一年多时间,用掉了1000多斤黄泥。”

    王智认为,《关中记忆》用雕塑艺术表现了独特的关中文化,可以作为现代人了解关中民俗文化的一个立体式窗口。据悉,这组泥塑作品将在市群艺馆长期免费展出。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长安区副区长朱鸿:感受文学的力量
    • 下一篇:西安人赴京看奥运最低需1000元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