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长安区副区长朱鸿:感受文学的力量

    作者:李向红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23日 点击数:

       

     

    朱鸿十分欣赏柳青的名言:“作家是以60年为一个单元的。”按朱鸿的理解,一个作家历经60年才能世事洞明,一个作家的作品经过60年的传播才会水落石出。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因此朱鸿认为,柳青所论是建立在曹丕的标杆上的,所以朱鸿之感,显然也建立在曹丕的标杆上。如果作家仅仅是为稻高梁谋,那么竖子不足与谋了。  

       

    19岁,大学校园  

       

    1979年朱鸿19岁。这一年是他人生的分水岭和转折点,因为这一年他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的种子是什么时候播下的,朱鸿自己也茫然。不过他属于那种早慧的人,少年他就读了一些神话、故事、小说。他知道了牛郎和织女,知道了小英雄雨来,大地主刘文采,知道了少剑波,梁生宝,也知道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朱鸿有无日不读书的习惯,也许此习惯就是在小学和中学时养成的。但什么时候想当作家,他却不清楚。朱鸿觉得当作家的理想一旦产生,便像脱膛的子弹一样沿着只有自己知道的轨道向前走,不能半空落下,也不能半途回头。父亲曾经有意让他接班去工厂他否定了;数学老师曾经让他考理科,因为理科比文科招生多,他也否定了。他坚定的想法是:考文科深造而写作,考不上大学一边种地一边写作。那时候他还不认识陶渊明,不知道一边种地一边写作是陶子的生存方式。  

    进入陕西师范大学改变了朱鸿的命运,然而苦恼的是,他并没有在中文系读书是政治教育系把他录取了。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写作不能放弃。随之,他有选择地到中文系去听课并学习写作散文。这一写作不可收束一口气写作了20多年。朱鸿记得,他的处女作是在 1981年 1月2日  西安晚报副刊发表的,那是此报恢复副刊之后的第一个版面。除了在书中结识鲁迅、周作人、莫泊桑、普希金、契诃夫、海明威、泰戈尔、川端康成、托尔斯泰这些大家之外,他还幸运地认识了作家侯雁北、刘明琪和刘路,当时他们都在中文系任教。刘路还介绍他认识了贾平凹和路遥。1984年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当文学编辑。  

       

    29岁,田野的沉想  

       

    29岁这一年,又是朱鸿的分水岭和转折点。他有一个习惯,重大决择都要到田野去作出。因此有空儿他就出去,神禾原,樊川一带,渭河北岸,灞河之滨……他到处走。29岁他把写作确定为自己的生存方式。  

    朱鸿说,他终究会写作小说的,然而还是先以写作散文为主。突破不易创新更难。他通过三条路而行:一是读书,其既可触摸圣贤的灵魂,又能借鉴他们的艺术形式。二是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朱鸿好思,他觉得思想就像刀刃会越磨越亮,磨就是思想。三是在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之间熏陶。29岁以后的那几年,对朱鸿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作家都变了流俗或弃文经商。朱鸿自豪的是,他既未改其志,也没有迎合市场写作增添财富。他深深地潜入写作之中,清苦而辛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颜回之褒,朱鸿愿意向颜回学习。  

    朱鸿读大学时曾经向西安名士 李正峰 先生表示,30岁之前出版一本散文集。朱鸿实现了自己的目标,29岁那年出版了自己的书,而且29岁之后,写作巍然,成果累累:《朱鸿散文选》1989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爱之路》1990年陕西旅游出版社。《西楼红叶》1991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白原》1993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中踏梦》1994年四川文艺出版社。《歌以解忧》1996年中国工人出版社。《药叫黄连》1997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张家论竹·中国当代青年散文家八人集》1997年敦煌文艺出版社。《放弃》1998年太白文艺出版社。  

       

    39岁,一间小屋  

       

    东方出版中心是这样介绍它所出版的一本书的:“《夹缝中的历史》是作者对两千余年的中国文化,对在夹缝中喘息的中国人,对被扭曲、扼杀的人性,进行的一次深刻而痛苦的反省……全书以崭新的视角,从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回溯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大时代下人文精神坚韧的嬗变和各个层面中国人的生存景观。”此书已经再版三次重印四次,并在2006年荣登上海图书畅销书排行榜。  

    至今,朱鸿仍清晰地想得写作此书的情景。他在陕西三资学院借了一间房,整整数月时间里整个楼道就他一个人。这个阶段是他读书量最大的阶段,所作笔记数十本。在学生灶上用餐,学生睡了他还读书写作着。冬夜寒冷他用一个炉丝三断的电炉子取暖。孤独得难耐之际他就在学院后园的树下呐喊……为了写作这本书,朱鸿赴山东曲阜感受孔子故园;走河北易县体验荆轲刺秦;进山西洪同入苏三监狱;盘桓故宫想明思宗之绝望;上山海关察吴三桂之心态……这本书出版之后,陕西省作家协会为朱鸿召开了研讨会,反晌强烈。  

    然而朱鸿毫不得意,反而充满忧患。他认为作家应该思想者化,要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要给作品渗透先进文化的原素,要闪烁艺术之光。作家在本质上是求索者也是孤独者,作家一旦成为名星他就开始衰落,他想坚守一种状态。朱鸿说:“过去的一切都是准备,我真正的写作,将从49岁开始!”朱鸿向记者透漏了一个消息:打算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社会生活为背景写作小说,并且一直在准备着。他已经对近百位当事人进行了访谈,南北奔走东西寻觅在所不惜。他搜索了大量的文档乐此不疲。工作很难好在得到校领导的鼓励,更感动的是还给了他科研经费。  

    大约从1999年开始朱鸿就一直有一个想法,想找一个地方安心写作。他非常感谢母校,陕西师范大学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调朱鸿先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执教,后又转文学院执教。朱鸿说校领导和院领导都非常支持他的写作,为他创造了最佳的创作环境。朱鸿对此充满了虔诚的感谢,他一点也不愿意辜负自己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他说,他当然会努力。(李向红)  

       

    相关链接:  

    朱鸿,著名作家,1960年出生,陕西长安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首届冰心散文奖和第二届老舍散文奖获得者。出版散文集10余部,主要著作有《西楼红叶》、《关中踏梦》、《药叫黄连》、《夹缝中的历史》、《西部心情》(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推荐读物)等。作品入选百种版本及中学语文教科书和高职语文教科书,《辋川尚静》被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散文并播放。2003年作为西安杰出青年代表参加中国南京世界古都博览会杰出青年论坛并发表演讲。   

    源地址:http://www.sxdaily.com.cn/data/wtxwdd/20071111_9825664_0.htm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长安57岁农民一年捏一千多个泥人迎奥运(
    • 下一篇:泥塑组群《关中记忆》亮相市群艺馆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