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爱心萝卜传温情 社区关怀暖人心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孙宝田>>正文内容

    散文:俄村这“家伙”一一小张村的锣鼓声(孙宝田)

    作者:孙宝田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0日 点击数:

     

    老家在毕塬上一座古老的村庄,她古老得让人们无法记憶它的历史,我只知道村里人是看着耍狮子龙灯,听着《风搅雪》锣鼓调长大的,我想,这便是村子的古老存在。

    近冬的夕阳,照在堡门上,我驻足在堡门那座土庙前,听村巷里的“家伙”声搅着风雪由远即近,看见那庙墙上被岁月腐蚀过的城砖,一群麻雀在雪地上寻食,身后留下那点点爪痕。我站在城壕边,领晤这寒风掠过三官庙顶,我知道有生命来过,有声音存在,就有村庄存在……。古老的村庄,是先有了生命和声音,才会有这片村堡。

    村里的锣鼓,一般源于军队破阵乐,由是传到民间成为庆典。小张村却因村子有老城壕,村东君架湾,南有陵冢,北靠杜伯国,当地人都认为是周文王驻兵的营盘《小帐》。既然有过营盘,锣鼓“家伙”也就兴于此,也就不奇怪了。

    早年,村里人爱耍狮子,龙灯,跑旱船,乡党们叫做社火,说是周朝传下来的遗风,我不大清楚。据说五一二年合作社成立,五八年人民公社挂牌子剪彩,小张村的锣鼓社火在郭杜镇耍了三天,事后,公社社长表态说:“小张村这“家伙”盖了帽了”!1990年10月ー-1991年9月应邀为西安市艺术节狮子龙灯表演赛,两度获西安市艺术节组委会嘉奖。听说最后一场是在西安钟楼饭店为国外友人表演,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

    小张村锣鼓自此名声大振,就是这个小村,村名据说是由周文王的屯兵营帐演化来的,所以村子很古老,村子人也很“牛气”。可从这《风搅雪》的锣鼓调里能窥视一斑。全国有百万个小张村,但独毕塬上这个小张村锣鼓最为壮阔也最为简单。一副铙钹,一面鼓,四五面铜锣就能敲起来。但村是的锣鼓也很讲究,尤其是擂鼓的鼓师除了大队书记天信,东头守申,再就是丁丁他爸“哦叽阁”廷润叔了。村里除了这仨人,其它还就没人能敲到一担哩。文革期间,造反派独霸村里锣鼓家伙,没黑没白的把个哐哐洽,哐哐洽……!敲到东,敲到西,就是没把整套风搅雪敲下来!丁柱老汉听了说:“哦叽阁瞎怂做是胡怏呢?”

    其实,风搅雪这鼓调本身就是一种周人的礼乐,厚实诚德,畅神威风,虔敬凛性,这大美大正的鼓点曲牌,不是谁都能敲响的家伙。

    但是,比耍狮子龙灯还有最古老的伐神取雨。

    俗话说:“庄稼要吃馍,取水伐马角”。据说,村人请“角子”是先用锣鼓家伙把角子倾在庙里,用力敲击,这时,就有那么几个人就不受自己控制,光着脚,赤膊上阵,两眼紧闭,全身抖动,吹胡瞪眼,当地人说是伐马角!这也是俗话说的:伐神。

    有了角子神汉,取雨的队伍

    在众人的簇拥下方出庙门,马角手持粗麻鞭走在前面,其余旗手和村长等并抬水瓶的人跟在后边,锣鼓队压阵,向秦岭南五台进发取水,这一系列的活动被称为“伐神取水”。

    正如东头龙王庙门的对联所云:“逢旱百姓求雨,降瀮龙王显灵”。

    其中,最最热闹的場面,就是在取水路上,要是碰见别村的取水队伍,马角子斗法,比能耐比招势,看本事。亊中,总是输家跪成一片,虔诚的让开大道,恭送胜家圣水先过。每当这个时候,小张村风搅雪的锣鼓一敲,黑虎神角立刻上前施法,打神鞭响在头顶,炸雷般贼响,并高声喝喊:黑虎护法!打神鞭在此,诸神退避!这,在气势上先震住了对方阵角,众人纷纷跪地低首避让。

    一般锣鼓,认为来源于唐代的军中破阵乐。小张村的锣鼓却与之不同,村里老人都认为是周文王操演兵马时的威风锣鼓。北街庙里有过马王爷的泥像,照碑上祭有伏羲八卦,城河北边有大庙祖地供奉祭祀,墙上记有周文王被困八年演变成的六十四卦图。自我小时候记得,村里早年的牛皮鼓正面画就有八封图案,背面写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字样。由此推断,小张村锣鼓起源于周代兵营,应独兴于毕塬。可惜由于历代战乱,毁遗、今查无考!但小张村的锣鼓家伙的先祖必存在於此。

    解放初期,庆祝建国耍狮子龙灯,锣鼓助兴,过年初一慰问烈军属必是锣鼓伴着门旗,后边跟着村干部,给烈军属拜年!

    我小的时候,爱跟在锣鼓队的沟子后头一边看热闹,一边听那醉人的锣鼓调。

    后来听熟悉了,才知道俄村的家伙套路不简单。细品开场是得胜乐,逐渐是游龙谱,就是那个:洽哐洽的连续,敲游荡久了,渐入风搅雪的混沌雷动。最简单的调村里人叫“歇龙格”,就是模仿开场的家伙敲打起来的,最复杂的锣鼓点,要数《风搅雪》调,一个套路能敲个半钟头。等到领奏家伙的人,双手把那铙钹高高举过头,那是示意启奏风搅雪调,注意跟我敲。接着,火红的铙穗子在空中飘飘悠悠,画出一道一道火红的采,引领威风的铜锣高高齐差差举过头顶和鸣动听,堡子的天地,刹那间就震得憾动起来。

    最简单锣鼓点儿,就是《歇龙阁》了:洽当洽,洽当洽……。铙钹半合半张口,似狮子丢顿。一直能敲五里路,直到郭杜镇村口,突然见司鼓左手擂鼓,右手高举,鼓捶撑天,这的便是风搅雪高潮迭起时。队伍看到这手势,便知道重要场合到了,于是鼓声伴着家伙,大小铜锣一齐发力,声震云天。

    外村人常说:“小张村”社火只扭捏不出来?其实,这不是小张村人幕馕,是因为小张村人做事认真,不嬴人的东西绝不仓促拿出来示人,村里人遵寻一个原则,好听的音乐是练出来的!

    西头四节婶爱说:“咱村的锣鼓比俄娘家村的洋鼓洋号都听着悦耳?”街东头从甘肃回来的铜锣说:“我就见不得那洋鼓洋号,那鬼声象送埋的?八国联军的玩艺,不逑好”!

    锣鼓是村里的荣耀,也是小张村人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外的宣言。锣鼓不仅是热闹,它是一个庄重的继承和香火延续的虔诚仪式。

    小张村的锣鼓讲究大,凡锣鼓响起的地方必有讲究和意义,听说我大哥参加志愿军那年敲过一回,大哥骑上村里的黑马,胸前戴着大红花,村里的锣鼓队一直送到公社……。还有,长安县召开“农业学大寨”大会敲过,还有一次是长安县召开打倒四人邦大会,在韦曲敲过一次……。

    几十年过去了,等到后来我参加的那几次场合,打鼓并敲铙钹的年轻伙已经敲不完整了。看到铙钹高高举起,接着一声急促的响声,只能是:采采采采采采乙采采——或洽当洽……了。

    我心头不由涌起一阵感慨与失落,几十年沧桑变幻,感觉祖上传承的东西在这代人手里要失及了?我在心里呐喊着:耕读传家,震响百年的家伙!咋就传不下去了呢……?

    令我这个悲观主义者担忧的是如果没有了农耕文化,锣鼓就后继无人。村里年老人懒散的力不从心,年青伙出外奔波挣钱,村里连看热闹也没有几个人,农耕无存,文化不能演绎下去,要拯救锣鼓文化,咚仓之声必须进校园,从小学生抓起,也许这就是代代传承下去的需要。

     

    辛丑年春分方僧於韦曲城壕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雪漫乡村路无痕——钢笔画猜想(孙…
    • 下一篇:散文:古庙碾子老刘头——小张村往事随笔…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