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每小平>>正文内容

    散文: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每小平)

    作者:每小平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15日 点击数: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 ,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吃元霄、汤圆等。

    正月十六日夜晚则是小孩的节日,从正月初五舅父送来的火轱辘灯,羊灯、宫灯和玻璃灯等,从初五晚上打灯笼直到元宵节。杜曲童谣:“灯笼也,舅家咧,他舅给娃买下咧;娃把灯笼失塌咧,他妈把娃打扎咧……”玩灯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怼着别人灯笼重重的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叫做“碰灯”。习俗讲究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来年再用新灯笼。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正月为元月,因而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和十元节。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贺。并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火、喜猜灯谜、共吃元霄、阖家团聚、同庆佳节、观看元霄文艺会演。此外,西安古城墙灯谜会、大唐芙蓉园游园晚会、长安广场等地的猜谜灯会,吸引了国内外、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姓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铲除了吕姓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代。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灯的样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宫灯、镜灯、风灯、琉璃灯等。元宵节除燃灯外,还要燃放烟花焰火助兴,我国的烟花焰火甚至到世界各地进行燃放,广受观者好评和称赞!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在封建社会,年轻的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时却可以结伴出外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好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也有很多情人借机相会。

     按照中国的民间传统,元宵节这天,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元宵节燃灯的风俗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上族、庶民家家户户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节日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盛大的节日。到了唐代,元宵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真正反映出国家兴盛和元宵节燃灯的盛况。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五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多彩。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俗称“汤圆”、“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元宵节吃圆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代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瑭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中就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的诗句。到了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通用了。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在晴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和愿望。在儿时艰苦的年代,我还吃过黑糖做的元宵。元宵主要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初始,人们把这种食物叫“ 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圆”,吃汤圆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说起吃元宵,这里有一个笑话故事。我有一乡当,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城吃元宵,因不懂吃法,他平时吃饭狼吞虎咽,一碗热乎乎很烫的元宵,他没有咬就往肚里咽,结果既狼狈又把口腔食道烫伤了……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宋代以后出现的元宵节民俗活动。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条子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明清以后,灯谜已发展成为城乡人民在年节、特别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文娱活动形式,街头巷尾或公共场所,到处可见猜灯谜活动。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在清代,文学家还把猜谜活动写入小说中。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就形象的描绘了许多猜谜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场面。

     在元宵节赏灯的活动中还有猜灯谜游戏,充满了智慧和乐趣。猜灯谜始于宋朝,那时每逢元宵节时制作灯谜,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非常有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欢迎。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长安韦曲北街从区政府到长安饭店十字,有数十家县级部门和单位在公路两边的人行道或院内设立猜灯谜活动。影响较大的有:县文化馆,县文化局、县财政局、县武装部、县公安局、县商业局、县供销合作社、县农业局、和沿街县药材公司、县饮食公司、百货大楼、长安饭店等单位在两侧人行道吊挂成千上万条灯谜供熙熙攘攘的游人竞猜。药材公司出一谜语:既是中药又是动物?猜一中药名称?当时我想起学过的《中药汤头歌诀》,兴冲冲撕掉谜语到兑奖处,回答:冬虫夏草。当即领到了一份小奖品,乐兹兹的、高兴的又去竞猜灯谜……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就是祛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欢庆活动。传统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节的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华夏儿女特有的狂欢精神。在现代社会,元宵节已成为完全娱乐性的节日。真所谓:

    欣逢盛世过新年,安居乐业笑开颜;

    国富民强奔小康,和谐社会新篇章!

      感谢每曾辉、刘雪琴等亲人的传授和张利萍女士提供的部分过年习俗和风土人情,每鑫、每媛的支持帮助,特表谢意!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2021年1月31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正月初六至十四日的习俗(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长安方言三十五(每小平)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