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民俗>> 民俗文化>>正文内容

    长安春日节令与食俗

    作者:李志慧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07日 点击数:

    春耕时节,关中主要是锄麦和整地种棉花。人们过去农历称二、三月为“春荒”,是说这时隔年陈粮已经吃完,新麦还远未上场,再加上春菜很少,因而过年时一度被冷落的酸菜、咸菜,又上了饭桌。好在长安毕竟做过帝都,给春天设计了几个节日,捎带着让嘴体会一下刚刚淡漠了的美味。麦地里野生的荠菜,更是难得的绿色食品。

      古来长安春日的节令,主要是有正月晦日和中和节、龙头节和三月上巳日。正月晦日,即正月三十日,在唐代是大节。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长安的各级官员及富贵人家子弟,也三五成群,携带酒食,乘着华丽的车马,载着油幕,在长安郊外风景名胜之地摆列酒馔,席地而坐,谈笑取乐。民间在这一天还结柳作车,缚草为船。备好干粮,沥酒送穷。因为晦日之“晦”与晦气之“晦”音同义近,贞元五年(789年),便改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保留了晦日寻胜游宴的习俗,同时也特别突出了重农的意义。这一天,村社人家以青囊盛着百谷、果实相赠送,谓之“献生子”;还要新酿“宜春酒”。当然,这种酒并非是一种特制酒,只不过是对天祭祀、饮宴时所饮的酒的统称而已。

      龙头节在农历二月二日,又称花朝节、踏青节、挑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节等。从这些名称中,就可以想见进入二月后,已是仲春时节,草木欣欣向荣,春花相继盛开,人们开始郊游踏青。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也从蛰伏中开始飞腾,给宇宙间带来无限的活力,因而,长安人也特别看重这个节日。在龙头节前一天晚上临睡前,民间都提醒小孩,第二天早晨醒來时不要睁开眼睛,先用手搓洗面庞;否则,脸上就要长雀斑(俗称“蚰蜒屎”)。民间又讲究“二月二,吃豆豆”,一般人家炒玉米花(俗称“包谷豆”),讲究一些的则炒面豆(俗称“萁豆”),即将和好的面团擀薄,先切成条状,再切成块状,炒熟后互相赠送。

      三月上巳日,是夏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由最初的洗浴驱除疾病,演变为水边游赏饮宴,更是长安人春日生活中的一件盛事。郊游的水边,或在长安城北的渭河之滨,或在城西南的定昆池边,后来则集中到了城南曲江烟水明媚之地。杜甫在《丽人行》中,就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并描写了天宝年间杨氏姊妹上巳节在曲江池边饮宴时场面的豪奢,用料的珍贵,食具、食品的精细。一般士庶则自由地选择郊外的花间草地饮宴,别有一番风趣。有的仕女更别出心裁,专选花卉美丽之地,在草地上插着竹竿,以红裙作帷,在里边饮宴,称为“帷幄之宴”。这些筵席虽不及皇室那样豪华,但也讲究海陆杂陈,丰盛多样。唐代许多花式菜肴、糕饼,就是为曲江饮宴而创制的。

      寒食、清明时节,由于禁火吃冷食,长安士庶便“荐粥、鸡、球”等,互相馈赠镂雕的彩蛋。所吃“寒具”,又称作“捻头”、“细环饼”,吃时“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应该就是馓子、麻花一类食品。扫墓时,祭献荷叶饼和炒好的鸡蛋、肉菜,斟上西凤酒。最后酹酒于地,给坟旁埋几个荷叶饼,其余祭品分给孩子吃掉,不能带回家去。

      顾禄在《清嘉录》中说到,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农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胫上,以厌虫蚁”。清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称“眼亮花”。关中地区春日缺乏蔬菜,因而人们把返青的麦地里新长出来的荠菜,作为早春时节盘中常见的绿色食品。

      北方人民早春食荠由来已久。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称赞荠菜为“草中之美品”。晋代夏侯湛也作过《荠赋》,称赞荠菜的美味。唐代安史之乱后,宦官高力士被流放到贵州。路过巫州时,他看到山谷里荠菜很多却无人采食,喟然长叹道:“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可见唐代长安、洛阳两京,春日喜食荠菜已成习惯。这一食俗影响久远,秦腔名剧《五典坡》写相府千金王宝钏下嫁贫民薛平贵,与父亲三击掌断了父女之情,住在长安城南五典坡下的寒窑里。薛平贵远征在外十八年,王宝钏就凭挑食荠菜苦熬日月。据说此后西安城南的麦田里不长荠菜,都是让王三姐挑净了。现在,如果到寒窑遗址春游,可以看到那里的荠菜饺子馆生意兴隆,依然可以尝到荠菜的清香,体味到古老的春日食荠风俗。

      早春时节,关中的麦田里还长有一种野菜,叶子比荠菜略厚而绵,人们也挑来与荠菜一起吃。长老后荠菜开白花,这种野菜开紫红花,其花形似瓶,俗称“麦瓶花”。其花带粘性,小孩常摘下粘连成一串玩。所以关中人笑话那些爱出风头的人是“麦瓶花,好那个吊吊”。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民俗长安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 下一篇:古长安七月会一年中亲戚大聚会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