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散文:医院(王选信)

    作者:王选信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9日 点击数:

    几天来,女儿早上起床,感觉喉咙干咳胸闷,四肢无力,吃了不少消炎药亦无缓解,于是陪女儿去医院检查。走到医院门口,看见红十字标志,忽然勾起了我的诸多回忆。

    姑妈退休后,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姑妈肺气肿、风湿性关节炎,每到冬天病就犯了,需要到县医院住上三四个月,等到了春暖花开的春天才能回来。那时侯,我高中毕业后正在社办厂劳动,劳动之余,常去医院看姑妈。

    第一次踏进医院,心灵就受到极大刺激:

    医院条件很差,姑妈住在大病房。大病房里住满了各种病人,大多来至农村,不少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有的在呻吟,有的在哭泣,看的我毛骨悚然(姑妈毕竟是教师出身,有退休金,有医疗保障,与她们相比,不管从生活还是穿戴上要好得多),从此,只要看见医院大门上的“红十字”,就毛发倒竖,心里不是滋味。

    一次,厂里安排我去县城办事,顺便去看姑妈。刚走进病房门口,就看见几个护士医生忙着抢救一个重症患者。患者是个中年妇女,脸色如茄,出气如牛吼,胸膛不断地起伏,且伴随着间断地咳嗽。医生一边指挥着家属把人往推车上抬,一边指挥护士准备抢救器械。从小没见过这样场面的我,心里凄惨,忙背过身去,坐在姑妈的床上忐忑。

    等心情平息下来后,我问姑妈,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么?姑妈说,每天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进了医院,不是进了保险箱,有的病能治好,有的病因医学所限治不好。有人进来治疗了一段时间,不但没治愈,反而病情加重,最后进了太平间。

    纯洁地心灵上,犹如插了一根刺,头发奓起来,浑身冒虚汗,尽管姑妈说的是实情。我嗫嚅着说:“姑妈,回家吧。”姑妈笑了:“我这病冬天就严重了,只有住在医院里,随时能得到治疗,吃饭也方便,家里条件不如这里。”我知道姑妈的无奈,姑妈教了一辈子学,一生无儿无女,挣的钱全花在了我婆我大身上,老了就指望我们几个侄子养老送终。

    十年以后,姑妈还是肺气肿在县医院抢救无效过世的。

    从此,提起医院,头比斗大。但谁又敢说自己一生不和医院打交道呢?

    三十四岁那一年,我就和医院打了五个月交道,还是医院的医生把我从阎王爷的鼻子底下拖了回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劳累过度,一场大病撂翻了我。很少和医院打交道的我,不得不住进了县医院。抽血化验检查透视,医生怀疑是胸膜炎,须隔离在传染病区治疗。传染病区是魔鬼横行的地方,每天都有站着进来,横着出去的患者。我在恐惧寂寞中治疗了一个多月,不但病情未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人都有求生的欲望,莫非医生判断有误,得了瞎瞎病?不行,非查个水落石出不可。只好找熟人在四医大用当时最先进的CT扫描后,方得出结核性胸膜炎(包裹性积液),需要去大医院治疗,于是转院到西安市结核病医院。

    主治医生是经验丰富的张大夫,不到一月的治疗,积液消失,病情得到遏制,四个月后,身体恢复出院。这是一场难缠的大病,也是一场鬼门关地触碰,要不是张医生尽心治疗,恐怕早去了爪哇国。

    出院后的我,对医院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

    前几天妹夫来电话,说妹妹因妇科病住进了医院。三十年过去了,我再一次来到县医院,县医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灰暗低矮的楼房,已经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夏替代。偌大的一楼大厅铺着漂亮的大理石,叫不上名字的漂亮顶灯发着温馨的光芒。我晕头转向地在大厅里像没头的苍蝇找电梯,转了一圈,亦未找到电梯,正在不知所措时,碰到一名保洁员:“师傅,从什么地方可以上楼?”我向保洁员询问。“没看见脚下的箭头?”人像吃了炸药,音量提高了几倍,吓了我一大跳。碰上神经病了?抬头仔细看,明明是一位穿着保洁服,拄着拖把,悠闲地站在那里的一位妇女。

    亲人住院,心里本来就忧郁着急,进门当头一棒,气得我七窍生烟,早没了涵养,和保洁员吵了起来。

    吵架归吵架,妹妹还是要看的。等到了妇科,更让人生气。妇科不让家属探视,说疫情期间,医院规定,闲杂人等,一律不得进入。给妹妹打电话,妹妹说身体虚弱,行动不便。给护士解释了半天,护士板着脸,说这是医院的规定,自己无能为力,说完锁了大门。医院成了衙门,提着大包小包的我,尴尬的在门外叹息。

    还是前段时间,我到西安几个医院看过几个病人,医院没有不让进的,只是要测体温,要扫二维码,和坐公交车一样,怎么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对新冠病毒的警惕就提高了等级?我不理解,也理解不了,只能望着空荡荡的走廊发呆。

    总不能这样呆下去,我给妹夫打电话,妹夫买饭回来恰好走到楼梯口。见了妹夫,问明情况,知道妹子已度过了危险期,只待时日恢复。把东西交给妹夫,郁郁地离开了医院。

    出了医院大门,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几十年了,社会在变化,医院在变化,人心在变化,救死扶伤地精神也在变化。

    医院门口就是公交车站,坐上公交车,望着庄严的医院,心中像打翻的五味瓶,不知道说什么好。

    “有啥不能有病”,确实是一句至理名言。

    公交车启动了,透过车窗玻璃,看见医院高楼上的大红十字,在夕阳的余辉中熠熠发光,眼里流出了无以名状的泪水。

     

                                                   2020-05-16

     

     

    作者简介:王选信,长安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咥面(王选信)
    • 下一篇:散文:隔河相望的村子(苗晓瑛)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