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民俗>> 民俗文化>>正文内容

    民俗史《隋唐卷》架构及民俗史研究难点

    作者:郭兴文 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03日 点击数: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隋唐盛世无疑是最令人注目的巅峰时代,也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个承前启后的大转折时期。尽管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民间社会风俗发展是相对稳定的,具有稳定的一代接一代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但放在历史长河中民俗又处于时移而风俗易的流变中。所以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研究中国封建盛世巅峰时代——隋唐五代时期民俗的《隋唐卷》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项目《中国民俗史》研究中,我与韩养民、李志慧、李颖科几位师友共同参加课题组,担任全书编委,主要是著第三卷《隋唐卷》。

      《隋唐卷》60万字架构全而精细,从物质生产民俗的农业生产、农时与农事活动、祈谷禳灾、畜牧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到商业民俗。物质生活民俗中从服饰民俗、饮酒、饮茶、饮食、民居建筑到行旅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涵盖了全部传统节日;而人生礼仪从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俗到丧葬民俗囊括了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习俗;姓名与社交、避讳、禁忌民俗,宗教信仰从道教、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以及民间巫术,文学艺术方面更是从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俚语、音乐、舞蹈、戏曲、变文、百戏、体育、博戏、投壶、斗鸡等各个方面,同时还涉及民间工艺、纺织、印染、刺绣、造纸、印刷诸方面。可以说《中国民俗史·隋唐卷》的内容涵盖囊括了隋唐时代民间生产、生活、信仰、精神文化风俗各个方面。是当时民众社会生活风俗的全面写照。

      民俗学内容涵盖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但是,从民俗史学术研究方式与难度来说,却与一般历史学术研究有着显著的不同。

      首先从史料上讲,虽然我国历史典籍文献浩如烟海,有正史、野史、杂史以及文人的笔记小说诗文等,但是传统历史典籍专门记载帝王将相传记和国家典章制度,对民间生活风俗记载少;就是野史及文人笔记小说所记载也多偏重于宫廷秘闻、朝廷高官轶事,而对普通民众风俗记载极少。所以研究正史由于资料丰富相对容易入手,而研究民俗史就难。所以研究隋唐民俗史,首先要闯过传统史料限制这一关,只能从各种典籍记载中的字里行间爬梳各种有关民俗的只言片语,一段话、几句唐诗,甚至是几个字细心洞察,结合现代考古资料相互印证,才能解开一些民俗历史真相。从史料学上讲,不仅需要文史兼通,还需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合。比如隋唐时社会民俗现象史料中虽然没有记载,但在唐诗中却有生动的描绘。

      第二,从学术研究关注度上讲,一般历史研究多偏重政治、经济、文化史。千百年来直至现当代,专家学者们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研究著作成果堪称汗牛充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种史书典籍记载比较清晰全面,研究者主要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对民俗则很不重视,此前尚无一部像样的中国民俗通史,在这方面来说还是一片空白。所以进行研究时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和经验都很少。所以这次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项目《中国民俗史》研究可以说是拓荒性的第一部。

      第三,民俗学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现列为国家一级学科)却是从西方引进的,其理论基础构建尽管经历了几代学者的努力,但还处在中西结合的过程中。与近现代民俗研究相比,还可通过大量民间资料调查、结合理论分析解释问题。而民俗史的研究却大不相同,大量调查材料中只有少量的民俗考古材料可资引用。但是民俗史在民俗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却是显而易见,民间风俗发展具有代代相传的传承性和历史延续性,在历史长河中,民俗又随历史发展时移而风俗易地不断发生着流变。从这个角度看,现当代民俗现象是传承之流,而民俗史则是源,溯源、正源方能清流。尤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民族,古老的中华民族与悠久的历史相伴,形成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文化,是组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构成部分。我们这次参与国家课题《中国民俗史》研究项目著《隋唐卷》,成果受到国家高度评价,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入选代表国家社科研究最高水平“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确实是一件幸事。

      从民俗学意义上讲,民俗既是一个民族如影随形的文化基因,更是一个民族鲜明的标识。一个民族有着相近、相同或相通的风俗习惯,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无疑增强着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以中华民俗不仅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更是民族的精神信仰“粘合剂”。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民俗学之学科,但是从先秦到两汉无不重视民俗研究调查,《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也记载:“古有采风之官,王者所以观民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执政者通过民俗了解施政得失,作为施政参考,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力量。民俗文化不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社会应用上具有直接的应用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如众多民俗村民俗活动的来龙去脉不仅直接与旅游文化紧密关联,而且是最具有活力和吸引力。当今世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民俗文化中的节日娱乐、音乐歌舞等民间风俗艺术,又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中国民俗史研究的回顾
    • 下一篇:民俗长安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