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民俗>> 民俗文化>>正文内容

    中国民俗研究的视角和亮点

    作者:李志慧 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03日 点击数:

    我是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之所以加盟于民俗的研究,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家园情结。连一代伟人都感叹“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流连于家乡的“稻菽”、“夕烟”,不忘在父母的墓前献上一束山花。这家园首先是精神的,或许是深远的家世渊源,辉煌的家族历史,也或许是家谱中的某一位名人,甚或是自己的姓氏;又是物质的,可能是故园的一座老屋,老屋旁的一棵树,也可能是童年时经历的一件事。鲁迅回顾故园时,想到的就是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短墙边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咸亨酒店曲尺型大柜台上热卖的绍兴酒、茴香豆,和水乡的社戏、鲁镇岁末的祝福等当地的民俗。因而,研究民俗史,是寄托家园情结、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认为,研究民俗史有两个视角和一个亮点。两个视角即弄清民俗“是什么”和“为什么”,一个亮点即现在“做什么”。“是什么”即民俗的具体内容,它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中华民族的家园情结,在精神层面流淌着炎黄的血脉,流动着长江、黄河,屹立着泰山、长城,传播着孔孟的仁政,老庄的无为,墨子的兼爱,韩非的法制,禅宗的静虑,激扬着大汉雄风,辉映着盛唐气象,从而形成了民族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信仰。民俗的这些精神层面,又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和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紧密相连。这两个层面,在民俗中都得到集中的体现。研究民俗的“是什么”,就是梳理、探讨和总结这两个层面。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风俗丛书”和九十年代的“社会生活丛书”,之所以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就在于它从各个不同角度基本上回答了民俗“是什么”的问题。研究民俗的“为什么”,即根据文化生态学的原理,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研究民俗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分析其中积极或消极的因素。新世纪的“节日长安丛书”,研究了长安节日民俗的产生和表现出的诸多特点,从传统节日这个角度,对民俗的“为什么”作了深层探讨和分析。最近推出的煌煌六卷本的《中国民俗史》,之所以被推许为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文库”,则是代表了现阶段中国民俗两个视角研究的最新、最高成果。当然,它依然偏重于梳理和描述“是什么”。这就说明,对民俗“为什么”的理论研究仍然有待加强。

      研究民俗史,当然是回顾、总结过去,但更是为了现在和将来。因而,作为民俗史研究亮点的“做什么”,也就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这就不能满足于对民俗资料的整理和具体内容的梳理,而应进行理性的总结,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每个人对民俗都有感性的体验,却不一定有理性的认识。即如鲁迅在朝花夕拾时,留恋的是吃茴香豆和看社戏,讨厌的是中药和京剧,尤其讨厌父亲让他背书,以至于告诫青年人不看中国书。散文写作不排除情绪化的抒写,但研究就应该更理性。我想,周老先生让儿子背书和看中国书,与绍兴这座百年老宅为中国现代文化史培养了三个渊博的学者,大概不无关系。因为同样在这座老宅中待过一段时间的闰土,父亲只会教他如何在雪地里捉麻雀,愉快倒是愉快,却只能默默无闻。当然,民俗中也有许多负面因素,如鲁迅所揭示的阿Q精神,李宗吾先生所总结的厚黑学,柏杨先生所批判的酱缸文化,在民俗中都有表现。建设精神家园,就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采取““拿来主义”。像鲁迅所描述的,一个青年人得到祖先传下来的百年老宅,走进去不分良莠,先吸食剩下的鸦片,续娶偏房的姨太太。这里也有一个批判继承的问题。如在关中和长安民俗中,体现出的礼尚往来,浓浓亲情,以及礼让、厚道、和谐的环境氛围,就应该继承和发扬,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是,其中也表现出小农思想、城墙情结和废都意识。单拿民谚来说,关中过去流行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房要小,地要少,养个黄牛慢慢搞”,“房是招牌地是垒,银钱就是催命鬼”,“门上挂的席片子,屋里吃的油旋子”等,所表现的小富即安意识,封闭、保守观念,显然与开拓奋进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在精神家园的建设中,就应该扬弃。对民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是什么”,都应该问一个“为什么”,进行深刻的分析、正确的理解和全面的总结,从而才能弄清现在“做什么”,为建设精神家园提供有益的借鉴。

      与其他文化现象相比较,民俗具有最大的全民性和平民性,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此,古人虽然关注过,但只在杂史中做了零星记载。今人虽然已经开创了民俗学,但民俗的这两个视角,还需要开拓,一个亮点,更需要突出。这就是当代民俗研究者的光荣使命。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长安子午镇城隍庙戏台
    • 下一篇:中国民俗史研究的回顾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