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每小平>>正文内容

    散文:吃水巨变(每小平)

    作者:每小平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8日 点击数:

    水是人和动植物的第一生命需要。吃水不忘掘井人。千百年来在农村村村有井,庄庄有井,凡是有人居住生活的村庄皆有井。先人们择水而居,由饮山泉、溪水、河流逐渐过渡到在地面掘井而饮水的艰难历程。在村庄有众人出资挖掘盖有井房的公井,也有各家各户自用井。

        挖井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力,因而穷人家没有井,吃水也不方便。挖井是个技术活,既要有力气还要有技术。试想:垂直向地下挖数十丈深,挖大时多出土石方,挖偏水井即作废。先在地面确定位置,支起井架以便绞出井内挖出的沙土;备好小镢头、短锨、桶或土筐。由于井下缺氧地方窄曲,挖土装筐只能一人操作,须数人轮换下井替换。井深下面既冷又潮湿,下井前需穿厚衣服再喝几口烧酒暖身。挖井既辛苦又劳累,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落下重物塌在人身上有生命危险。淘井、捞桶时井下缺氧、时常发生塌方,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

    水井必备有井桩、辘轳和井绳。人们吃水时需用水桶到井里绞水,扣好桶系子后将辘轳上井绳一圈一圈地绽放到井里、待水桶吃满水后再将井绳一圈一圈缠绕在辘轳上,当水桶吊到地面上时用手攥住桶系(桶梁) 、迅速提出井口将水桶放到井台上。夏季水位下降,绞上来的水是浑水或黄泥水,一般多为半桶水。成人一般用水担子挑两桶水,未成年孩子或母子多用木棍俩人抬一桶水颠簸着回家。影视片中时常有人民子弟兵为百姓家水缸挑满水的镜头,充分体现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关系。

    昔日吃水人们受尽了艰难,尤其是家里无男人的妇女和老人,为吃水受尽了难场。曾记否:用水桶绞水时把桶掉到井里时的无奈、失落和流泪;下雨下雪天、天寒地冻水井台周围结了一层冰,光滑无比、稍不留神就有掉入井里的危险;空放水桶下井而大意放野辘轳(太快不控制转速) 而被弯曲的辘轳木把打破脸、打掉门牙血流满面的惨剧;更有甚者绞满一桶水快到地面时脚下一滑、人失去平衡被辘轳把打倒、甚至掉到井下的悲剧……

    昔日,老汉老婆婆(特别是小脚婆婆) 吃水更是头疼的事情。特别是下雨下雪天,天寒地冻,路面泥泞湿滑,吃水很艰难。我目睹过有人用桶、水盆和瓦罐在房檐下接水吃的现象。老人央乞少年给自家抬桶水,好言好语夸赞并给一人一个馍、水果或食糖,以此激励。大人们在田地里满头大汗疲乏归来,水瓮水桶脸盆都空着无水,无奈只得挑着水桶不辞辛苦去绞水挑回家洗脸洗菜做饭。遇到夜晚有水井家关门无水可吃,稀饭面条无法做只得烙个馍将就一晚。否则,就得到隔壁邻家去借水,改天再还。笔者亲历亲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半桶水,还满桶水。

    我村的土地大多分布在少陵原上,秋夏两忙到田地去给水罐内泡上茶叶或沙果叶子水,拾麦的孩童多用玻璃瓶灌入凉开水。人们长时间在田野炎阳下劳动出力流汗、衣服被汗水湿透、汗渍在脊背印上“地图”、脸上汗珠不停滴落,水罐水瓶底朝天倒放在田间地头。人们口舌变干、嗓子冒烟。无论是下原拉麦、还是上原拽架子车村民,都不约而同在袁家沟村民家饮牛似的喝从井里绞上的新鲜凉水,有用缸子喝、有用碗喝、还有用水瓢喝,相互之间你饮后我再饮,渴急受抗渴的人牛饮似的咕嘟咕嘟连喝二三碗水;更有壮汉,双手举起半桶水仰天直饮、海喝一气……

    吃水离不开茶水摊,沿途茶摊解人烦。在西汤公路沿线,人们用架子车、三轮车拉运重物走到韦曲坡上坡下,汽车站、樊家什字、一中路旁、表厂、美院和杜曲街道分布着众多的茶铺、茶摊,烧一铁壶开水泡些劣等茶叶,反复冲泡茶水呈淡黄色有些苦味,还不如杜曲沙果叶子茶水好喝。一玻璃杯白开水2分钱,淡茶水3分钱、一大碗5分钱。急着赶路的端起水杯一饮而尽,累了乏了饿了拿块馍边吃边喝,一杯不够再来一杯;为了解渴多喝煎开水且用大老碗茶水连吃带喝……

    改革开放后,党的好政策如甘露润泽了广大人民群众。自来水从城里铺设到韦曲,再铺设到乡村、铺到千家万户;水龙头接到了庭院、灶房和洗手间,开关一拧清水即出,省去了绞水挑水等麻烦。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韦曲人吃的自来水多源自地下开采,水中含有杂质不达标,烧水壶中结有厚厚一层水垢,水开后上面漂浮一层白沫点、壶底有层沉淀物质。水中有不愉快气味,人们喝水时多用茶叶来遮掩,达到去除异味的效果。钢精锅、水壶过一段时间就需用改锥等用力小心剔除水垢,人们用醋、烧热壶底再用冷水浇入,采用热胀冷缩法去除水垢。否则,钢精锅、水壶极易裂缝漏水修理,传热速度变慢……

    黑河供水进万家,清澈山泉享用它。自从2000年人们饮用了黑河供给清水后,水质卫生大改观,一拧开关清亮亮白哗哗的山泉水喷涌而出,人们能喝上干净卫生自来水。水是人们生命和发展的命脉,人们每天每刻都离不开水。君不见,无论在办公室、家庭都程度不同饮用桶装水;车上备有矿泉水和净化水,外出拎上一瓶矿泉水、随时解渴,人不遭罪。昔日人们常喝凉水,如今喝上矿泉水、净化水等;昔日人们用碗、瓢和缸子喝水,如今各式各样数十种水杯、水瓶、水壶层出不穷;昔日喝开水需用柴禾烧、煤炉烧,费工费时又不便;如今电水壶一按开关即可自动烧开,就连水费也能通过手机来缴纳,吃水巨变的好处数也数不清,老人们感慨:如今的社会就是好!现在的人们把福享!!

    高山出俊样,山水润容颜。西安人饮用黑河优质山泉水后,涌现出众多的俊男靓女,人口素质明显提升,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但愿子子孙孙永远能够吃上从秦岭涌出干净卫生的山泉水!祝愿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水润长安,源源不断!

     

                 2019年7月7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协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协会员 市民盟科技委员会委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旱烟(每小平)
    • 下一篇:专题:庆祝建国七十年 携手合作永向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