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孙宝田>>正文内容

    散文:不敢说饿很(岁月随笔/方僧)

    作者:方僧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31日 点击数:

    平常日子里我不敢说“饿很”二个字?

    当广大农村走过集体化食堂时期,也走过了三年困难岁月,七十年代初,我忍着饥饿,带着火热的青春来到了县城韋曲。光阴似箭,一晃五十年过去了,时光淹没了我的理想与灵魂,也给予了我生活上的诸多快乐!

    百货大楼里,买盐,打醋,排队,走“后门”,为此,我得罪了不少乡党。那个饥荒年代,我总觉得韋曲国营三食堂的红肉煮馍,将大片的肉埋在馍汤下,让人很没面子,一食堂的哨子面,将小小肉丁都浇在面条浮头,却过于小气。但是,这些和小张村的食堂化比起来,也许还是大方了许多。

    其实,人饿了,吃饱 咥美就是幸福!

    承然,农村曾有过幸福日子,五八年的集体化,上工军事化,生活食堂化,还是蛮不错的啊!

    那年月村里秋粮丰收,襟门外,街道两旁,苞谷堆的象粪堆,晚上,村不闭户,家不锁门,食堂打铃开饭,四菜一汤尽饱吃,来亲戚报个伙……招待的事齐活。

    曾有一天,晚饭过后我却睡不着。我躺在自家的土炕上,做起了梦。我梦见食堂里的嫂子揣上桌的老碗跟盆子一样大,盛的炒菜用筷子一翻,下面埋的肉片象手掌大,社员们吃得冒汗,嘴角汪汪的流油呢!

    在现实生活里,我曾认为在镇里下馆子吃炒菜是一种幸福!直到村里食堂化,我才知道原来下馆子和食堂化是一回事。馆子在我记忆里是品味的受活,食堂化留给我童年记忆里同样是品麻和幸福。

    好景不长,农村走过了二年舒坦的日子!迎接来的是六十年代的饥荒岁月。国举外债,农业减产,一时节吃饭成了大问题!

    小张村是毕塬上一个碎堡子,历史上村里很穷,村里的人家也都很穷,但他们精神却张狂。

    生产队在三官庙前发过宏愿,哪怕饿着,也要在南场里炼出钢来!日子里的穷忙,谁还有闲工夫去想别的呢?过年时队里杀一头猪,每户分二两肉,要吃一年啊?你可能不信?

    后来,很快就到了那个禁嘴的年代,堡子里的人都在吃食堂,粮食奇缺,队里派人把苞谷壳壳用水洗出淀粉蒸馍吃。队里规定谁也不准在家做饭。民兵们一天到晚的在村里转攸,收走社员家里的铁锅,听说西头四节婶为锅的被收没,在后头院子哭了好几埸呢!每天,我看到自家锅头上空落落的黑洞洞,就想流泪,就想不明白。

    开始是小队食堂,二队在忠直家的厦房和引前家的上房里设过大灶。后来全村合大食堂,就征用了仁娃家和宽忍家的大房。社员开饭的地方,就在大房边上的后院子里。大人碎娃开饭时候必先排队进入后院。

    让人尴尬而又难受的是每临开饭必先开会,这是生产队的惯例。

    社员们排着队坐在院子一边,面前的另一边支起四口大铁锅,苞谷糁子冒着热气,味道在后院和社员们的头上漫游着。队长叔那干瘦的手在空中划了一下,雀呜的人群立刻鸦静下来。于是队长讲话,先从大炼钢铁讲到女人生娃,从钢铁产量说到村里食堂饭食的味道,从县城韋曲谝到郭杜镇。蛋蛋笼话越讲越多,寒风里的乡亲们早耐不住饥饿的折腾,有的便高声都囔,有的用筷子敲着碗,却说咋不谝谝联合国的食堂呢?有的等不到散会,拉着自家的孩子,伸出黑手中的老碗,就往大锅边移步。会计忍不住了胡喊了一声:“赶紧!咥走!还管个逑呢?”只见饥饿的社员就一窝蜂似的将老碗、木瓢、铁勺勺一齐伸向那几口大锅。院内扑沿沿的四个大锅里能照见人影的稀饭,一时三刻被抢舀一空。手慢了的,只剩下锅底和挤烂的碗渣渣在寒风中呻咽,抢上稀饭的人在大房门口领两个墙头蒸馍,用筷子串着,搁就在墙根下,象饿狼一般吃将起来。虽然说这场活也够热闹,但总觉得饿极了的人饥不择食,那吃相却有些让人悲哀。

    吃完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工炼铁的炼铁,总的一句话,只要你是这村里的人,咥毕咧,该干吗就干吗去!

    天都黑咧,干了一天活儿的社员早进入梦乡,民兵又上街巡逻了。月光下若发现谁家烟洞冒青烟,就断定是在家偷着做饭呢!第二天,队长便在大会上宣布,停那家人的“伙食”。结果,第二天,食堂里的板柜里的剩馍却不异而飞了,民兵们面面相视,谁也不吭声……!

    那一年我刚过八岁,有一回晚上,我饿的实在难奈,母亲就拿个铁勺,在炕洞门里炒了个鸡蛋。就这,民兵望见我家草房上冒青烟,就前来敲门,全家人吓得快速吹灭了油灯,装睡不敢开门。后来,隔壁嫂子说:听说郭杜镇街都有了抢馍的“土匪”呢?

    那年月,乡村的日子既难过又尴尬。其实,人,只有自已经历过的事、才难亦忘记,尝过的味道才数得上是自家的生活。村里大人碎娃都经历着饥饿带给的一场苦难,腊黄的脸上养着一缕愁情或伴着无奈的泪水走过那段曾经的时光。

    那年月,村里的食堂留给我的仿佛是一帘泪痕。这泪水流过多少乡亲们的脸庞,那苦味实在是太深了啊!

    后来,困难时期终于挨过去了,队里的食堂也散了伙,农村人去河北买粮,用鸡蛋换粮,生活慢曼又都回到原来的小日子。再也不用饭前开会,会毕“抢饭”了!

    三官庙前揣着大老碗,蹲在槐树下,就着萝卜丝、浆水菜和辣子水水谝新闻,或一手捂着老碗菜蝶儿下棋。老碗会的快乐,把穷日子遮去了一半,温情滋润超出了食物的香味,大槐树记住了小张村人的品麻生活。

    当我闲遐里与乡友再下馆子,品着小酒咥泡馍的时候,面对时代我不敢说“饿?”但是,我该怎样来叙说小张村曾经食堂化的饥饿与尴尬呢?

    时代的繁荣,吃食的丰富,救赎的是生命的感受和长寿,日子又一次繁华起来,也许,改变的却是人的心情!

    朋友!我想对你说:小张村乡党们,忘却那苦痛为岁月,甭说饿狠!面对新生活,使劲地浪,使劲咥美,别对不起自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幸福生活吧!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秋雨韋曲城(方僧)
    • 下一篇:散文:且听银杏吟风声--秋日随笔(方僧)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