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人物>> 根在长安>>正文内容

    少陵原下的陶埙之家

    作者:刘璞华 来源:西部网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0日 点击数:

    陶埙(xūn)是汉族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西安是埙的发源地,也是埙传播的重镇,西安半坡遗址等地都曾出土过形状各异的陶埙。而在西安长安区少陵原下东江坡村,33岁田懿的家庭工坊“少陵埙舍”已经专业做了7年陶埙了。他家的埙造型优美,音质、音色极佳,是供给著名的“西安冯氏”的上乘陶埙。西安处于关中盆地中心,整体地势平坦,但却有少陵原、白鹿原、乐游原等十来个四周陡峭,顶上平坦的特殊地貌“塬”。少陵原在汉代被称作鸿固原,后来汉宣帝杜陵建于此,亦称杜陵原。这里北望长安,南接秦岭,地势高亢,视野开阔,整个原面呈阶梯状上升。紧邻少陵原的黄土坡上分布着几道颜色比其它黄土深、呈红色的黄土带,这是制作陶埙的上好土料。不知是这里的水土激发了田懿制作陶埙的热情,还是田懿让这些普通的泥土浴火重生,变成声震千古的陶埙,总之就是在这里田懿制出了专供西安冯氏的上乘陶埙。

    早晨5点多,田懿和他的父母,以及身怀六甲的妻子牛国清就开始忙碌起来。田懿65岁的父亲田喜民光着上身一次次进到窑里,用竹篮子将烧好的埙一筐筐从窑里取出,他们一家烧的陶埙正在出窑。

    窑外一家人分工合作,掸掉陶埙表面的煤灰,用清洁膏擦干净陶埙,用废报纸简单包装后装入编织袋,田懿5岁的儿子则用凉水浸泡袋装的红枣牛奶给大人们解渴充饥。

    一直到中午12点,一窑1500个陶埙都装入了编织袋。天太热了,一家人个个满头大汗,但看着一窑的陶埙个个色匀音准,一家人特别开心。

    早晨5点多就起来出窑,一家人都很累,田懿65岁的父亲田喜民打起了哈欠。别看如今的田懿已经能驾轻就熟的烧制陶埙,刚开始做陶埙时并不容易。一窑陶埙烧出的成品不足三成 ,不是开裂就是呛不好色,有半年时间田懿几乎寸步不离埙舍,不停的试验,不停的琢磨,总算掌握了陶埙制作每个环节的技术难点。“那半年,孩子被这陶埙折腾苦了,瘦了十几斤呢。” 田懿的母亲心疼地说起当年儿子做埙的艰辛。

    初中毕业后,田懿去阎良帮别人卖橱柜,后来又在西安一家卷烟材料厂做过滤嘴,一月也就挣1000来元。2009年1月他结婚成家,打工挣的那点钱根本没法养家。2009年田懿在埙界高手的指点下去临潼学艺,当年田懿就开始在自家制作陶埙。田懿家的“少陵埙舍”紧邻少陵原的黄土坡,高高的黄土坡上分布着几道颜色比其它黄土深、呈红色的黄土带,这是制作陶埙的上好土料。这种坚硬、粘性好的红黄土,经过粉碎、过滤、堆放,拉坯,修胚,调音,烧制等多道工序,做成造型优美、音色醇厚的埙。

    坚硬、粘性好的红黄土,经过粉碎倒入水池。倒入水池后再经过搅拌成泥水。

    黄泥水经过过滤后流入沉淀池,沉淀下来的泥挖出来后还要经过长时间堆放、反复搅拌和搓揉才能用来拉胚。

    田懿从机器反复搅拌后吐出的泥条上揪下一下段,顺手在案板上揉了起来。“揉泥巴和揉面不同,要顺着一个方向揉,把里面的气排出来,揉均匀,手上感觉不到里面有杂质才可以。”田懿说。

    在拉坯机上,田懿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反复琢磨,不知费了多长时间,不知下了多少功夫,他终于掌握了拉坯这一技巧。现在看田懿拉坯你会觉得很神奇,一个实心圆柱泥巴,在他灵巧的双手下,先是变作笔筒状,之后顶端一圈一圈慢慢收拢封口,不到3分钟一个坯子就做成了。

    在拉坯机上,田懿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反复琢磨,不知费了多长时间,不知下了多少功夫,他终于掌握了拉坯这一技巧。现在看田懿拉坯你会觉得很神奇,一个实心圆柱泥巴,在他灵巧的双手下,先是变作笔筒状,之后顶端一圈一圈慢慢收拢封口,不到3分钟一个坯子就做成了。

    别看田懿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干起修胚的细活来他却灵巧的很。修胚这一步是为了使陶埙的外形更端正,外表更光滑。

    修好胚,田懿在陶埙的底面郑重地盖上印章。

    埙,五行属土,土在五音属宫。它音色温厚庄重,古朴典雅。由于古人重土尚黑,所以埙一直是夏、商、周、秦、汉宫廷宴乐中一种重要乐器。田懿的妻子平日里就负责为修好胚的陶埙调音,调音是通过调整陶埙音孔大小来实现的。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作“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田懿说:“最难掌握的其实还不是拉坯,而是烧制的火候。”陶埙一层层装窑后,封窑口,开始用小火慢慢升温到一二百度,接着用大火使窑里的温度升到六百多度,烧到恰到好处时要用烟呛色,烟呛的好陶埙表面的黑层能到0.5~1毫米。

    每次烧窑,一天一夜的烧窑过程中,田懿都一直守在窑边,一边加炭,一边死死地盯着炉子的温度变化,感受炉膛内埙坯的变化。器形的拙劣,音色音质的好坏,全在对温度的把控上,而这些,没有师傅教,全凭他多年烧制陶埙的经验。

    现在田懿负责拉坯,修胚,烧窑,媳妇调音,老父亲老母亲打下手。每个月做1500个埙烧一次窑,在陶埙的制作上,不停地研究,不停地探索,并一直坚持一丝不苟、追求完美。他的埙已经有了很多品种,如梨形、笔筒、牛头,有六孔、八孔、十孔等不同的形制。

    西安是埙的发源地,也是埙传播的重镇。西安冯氏埙是其中的佼佼者,少陵原下田懿一家制作的就是西安冯氏埙。不仅如此,田懿的陶埙还渐渐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好多喜欢埙的人都说田懿家的埙造型优美,音质、音色极佳。随着田懿制作手艺的精进,曾有一名喜欢埙的画家慕名寻来,这人不但吹响了田懿家的一个大F调大埙,还吹出了秦埙代表曲《风竹》,田懿像遇到知音一样高兴,随即把这个埙送给了这位先生。

    田懿和妻子在少陵原下的院子里吹起了埙,一曲低亢沉吟的《女儿情》醉了这对做埙的夫妻。   田懿说:“做埙以前想的更多的是挣钱,其实这是文化,只有和文化很好地融合,古老的埙才能做得更好。” 今年12月田懿夫妇的第二个孩子将降生,一家人的日子因古老的陶埙而过得红红火火乐淘淘。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走近基层法官纪胜利
    • 下一篇:"全国十佳农民"候选人薛拓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