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生态长安>>正文内容

    大美秦岭保护在行动

    作者:华商报 来源:华商报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1日 点击数:

     

    50岁女保洁员 最多的一天背4蛇皮袋垃圾下山

     

    这是一群长期生活在秦岭大山里的人,有保洁员、有农家乐老板、有道路养护工。他们眼见着进山的游客越来越多,路边草丛中、河道里的垃圾也多了。

        对于这座生养他们的大山,以及越来越多的垃圾,他们有着无尽的担忧:等垃圾满天飞的时候,游客就不愿再来了,到时候,生活好起来的山民,日子也就难了。

        一阵山风吹来,天空中飘下几滴雨。站在秦岭分水岭上,50岁的女保洁员陈聪慧紧了紧衣领,虽然是夏天,但秦岭山顶还有些凉。陈聪慧显然已经习惯了山区的气候,连续两年来,她风雨无阻,每天都上山捡垃圾,还要将垃圾背到4公里外的鸡窝子村垃圾集中点。

    “必须不停地来回走,来回捡”

        陈聪慧是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鸡窝子村人,在秦岭分水岭当保洁员两年了。她的主要工作是负责鸡窝子村至秦岭分水岭4公里公路及两侧山体的保洁,此外还有东平沟驴友穿越线路的垃圾捡拾。

    实际上,陈聪慧每天的工作是从前一天晚上开始的。夜里,她必须烙好锅盔馍,准备好第二天要携带的工具、雨衣等,放在随身携带的一个小包包里。天麻麻亮,她就离开家,先捡拾公路上的垃圾,后捡山道上的,一整天不回家。“这几年,垃圾明显增多了,很多人边开车边把垃圾往外扔。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塑料制品,有食品包装袋、饮料瓶、烟盒等。你刚收拾完,后面的又扔了,你必须不停地来回走,来回捡。”陈聪慧说。她手里始终都有一个塑料桶,还有一把铁夹子,一旦发现垃圾,她就赶过去,不管是路边沟渠,还是斜坡草丛,她都要捡回来。每天回家的时候,她都要把这些垃圾或背或担下山,最多的一天,她背4蛇皮袋垃圾下山。偶尔,她能在路旁碰到村里的三轮车,她会请人帮忙带下去,不过这种幸运的事并不多。

    “垃圾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

        最艰难的当属东平沟。这条沟一头靠近公路,一头连接分水岭,距离不太远,但山势奇特,泉水叮咚,是驴友最爱去的线路之一。去的人多了,东平沟被踩出了许多羊肠小道,垃圾跟随着小道向山顶延伸。“垃圾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我的脚步跟着垃圾走,松树林里的一大堆垃圾都被我背完了。”陈聪慧说。

        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办的一名工作人员证实了陈聪慧的说法,“由于多年积攒,去年陈聪慧刚接手,就在东平沟松树林一带收集起一大堆垃圾,足足能拉几汽车,她每天背一点,结果全部清理掉,到现在松树林内也保持得干干净净的。”

    不光艰辛,一个女人单独在秦岭分水岭捡垃圾危险性也极大。陈聪慧说,有一次,她正在捡垃圾,忽然一头野猪呼啸着从身边冲了过去,把她吓得十几分钟都动不了。

    38条驴友穿越路线垃圾定期捡拾

     据长安区秦岭办相关人士介绍,长安区已经对全区20条峪口内的180公里路面进行保洁清理。目前,长安区按照每公里一名保洁员的标准,以及向峪口纵深延伸的要求,平均每900米一名保洁员,个别游客量大的峪口平均每200米一个保洁员。长安区共为峪口和峪内配备了200名保洁员,现在,保洁工作已经能基本覆盖秦岭长安段大多数人能到达的区域。

        此外,他们还对驴友常去的38条穿越路线的白色垃圾进行定期捡拾。

        但是,由于保洁能力有限,而游客数量又在大量增加。他们呼吁广大游客,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要随意乱扔垃圾,出山时请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带出来。华商报记者王卫平

     

    家门口那条河  眼看着变浑浊了

     

        从环山公路进入大峪口,河道两边各种特色农家乐星罗密布。

    进入大峪口约6公里是长安区引镇街道办五里庙村。华新新家的农家乐与河道一路之隔。这条河给了26岁的华新新快乐的童年。然而,在华新新眼里,“家门口那条河,看着看着就变浑浊了。”

    小时候河水能喝能洗衣

    还没到周末或者节假日,6月27日中午,华新新家的农家乐没有来客。

        “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和伙伴们到河里去玩,游泳、洗头发。”华新新说,那时的河水很清。爸爸每天都要到河里挑水做饭,妈妈经常到河里去洗衣服。

        当时,华新新家门口的路只是土路,每到下雨,道路泥泞,但再怎么泥泞也看不到白色垃圾。即便后来上了中学,华新新仍然喜欢下河捞鱼。儿时的记忆是那么干净、有趣。

    中学时 河水变小变浑浊了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河水变小了,原来可以游泳的地方也不见了。”华新新说,河水变成了溪水,水量已不能够洗干净衣服,水质也变得混浊。

        渐渐地,人们只好打井取水。前几年,村民自家井里的水也不好了,村上专门从另外一个沟里引来了山泉,再通过管道送到家家户户。

        2009年,华新新的父母跟着邻居一起整修房屋,办起了农家乐,华新新家的生活完全改变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家里总是食客爆满。

        “进山人多了,垃圾也就来了。”华新新说,进山的道路两旁,卫生纸、各种食品包装袋、烟盒随处可见。近两年,很多游客自带炭炉在河道里烧烤,烟雾缭绕,垃圾成片。“周末两天,只要在河道行走,随处可见酒瓶子和饮料瓶,让人看了很痛心。”华商报记者付亚娟

     

    垃圾多了游客就不愿再来了

     

    “垃圾多了,等垃圾满天飞的时候,游客就不愿再来了,到时候,生活刚刚好起来的山民,日子就难了。”63岁的道路养护工胡长运说。

    顺手捡拾垃圾已成习惯

    长安区引镇街道办五里庙村村民胡长运负责大峪口进山道的养护工作,今年已是第5年。

        6月27日中午,骄阳高照。胡长运拿着铁锹将进山水泥路上的石子,抛进路边草丛。他一边走,一边寻找路上类似的“危险物品”。胡长运的工作职责是每天在这段进山路上巡查8个小时,监控山上是不是有滚落的石块、下雨会不会滑坡、河道洪水是不是危及村民安全等险情。卫生纸、塑料袋等路边垃圾的捡拾,虽不是胡长运的工作职责,但只要遇到,他都会弯下腰捡起垃圾,再扔进路边垃圾箱。

        从5年前到现在,胡长运每月工资从380元涨到了1170元,还是原来那段路,可垃圾却比原来多了许多。“前段时间下雨,我下河道疏通水流,一段不到300米的河道,检出了一大包食品垃圾袋和烟盒。“再这样脏下去,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人都不愿再去打扫了。”

        51岁的胡师傅家住大峪枣园村,是长安区秦岭办的一名保洁员。他负责大峪进山道路保洁工作有4年。虽然只负责道路及两侧的保洁,但他也经常下到河道捡拾垃圾,一些瓶子、盒子他会捡回家卖破烂,塑料袋也顺便捡了扔进路边的垃圾箱。

        “河道里啥垃圾都有,卫生纸、塑料袋、纸盒子。”胡师傅说。

        关于农家乐垃圾,他说,大一点的农家乐都会修建沉淀池,生活垃圾一般有专门的人去上门收集。但一些小的农家乐就会把垃圾挖坑填埋,也给环境造成了污染。

    进山游玩除了快乐什么也别留下

        “希望进山游客,除了快乐什么也别留下。”一家农家乐老板何武琪说。何武琪2010年从长安区东大街道办来到五里庙村开办农家乐。说起这几年大峪环境的变化,何武琪感慨说:“只要有人进山就一定留下垃圾,这成了惯例。”

        2010年何武琪开建农家乐时,前往游玩的人还不多,山上基本看不到明显的垃圾。但最近几年,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垃圾也不断增加了。

        “河道垃圾太多了,有些人听劝了就会收走垃圾,也有个别人不听劝还会说难听话。”何武琪说,有一天下午,他劝说几个喝酒的小伙子带走垃圾,结果许多酒瓶没带走,小伙子还嫌他多管闲事,为此差点打起来。“我真想给河道竖警示牌子,请游客戏水时注意安全,在嬉戏后不要留下垃圾。”

        上游的垃圾会污染下游鱼塘的水质,所以只要有空闲,何武琪都会顺着河道向上游走两三百米,专门清理河道垃圾。而河道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人去清理,何武琪建议相关部门,能够把河道管理起来,不要让肆意扔垃圾成为常态。

    与华新新、何武琪一样,大峪口许多农家乐每天晚上会将所有生活垃圾收集起来放在门口,次日早上,有专门人员将所有垃圾收走,送到附近的垃圾压缩站。每家农家乐只需每月给村上支付100元垃圾清理费。

    保洁员很难招,希望游客“手下留情”

    “山上的保洁员很难招,许多人不愿意干。”长安区秦岭办一位工作人员说,现在该区为大峪口配备了17名保洁员,给沣峪口配备了15名保洁员,但这个队伍难以稳定。主要原因是许多能干的人更愿意到农家乐去打工,每月工资至少两三千元。只有在农家乐淡季时,保洁员队伍才得以稳定。

        “希望游客能够手下留情,在河道内烧烤玩乐之后,能够自觉带走所有垃圾,不要因一两次玩乐,毁了大家共同的秦岭,毁了我们共同的自然乐园。”据了解,目前,大峪口、沣峪口等峪口内的农家乐,在排水方面都有硬性规定,比如排水管道必须设在自家沉淀池,生活、如厕污水要在沉淀池沉淀一段时间,经过自然沉淀后再排入河道。对于农家乐的排水情况,长安区秦岭办工作人员表示,将加大检查和治理。华商报记者 付亚娟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保护秦岭行动从未停歇 志愿者一直在努力
    • 下一篇:网友盘点西安赏荷好去处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