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杨广虎>>正文内容

    (散文)祖父有把紫砂壶

    作者:杨广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6日 点击数:

       祖父去世的时候,传给父亲一把紫砂壶。

       我那时还很小,只有五六岁。依稀记得祖父经常拖着一双布鞋,在村里转来转去。八十年代初期,村里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承包到户,祖父已经八十多岁了,家里人不让他劳动,他急的没事干,转来转去,不是地里,就是村里的小学。他最喜欢听村里小学的朗读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小,祖父就叫我《三字经》,先死背再讲解,如果背不过,他会打我屁股;实在背不了,就不许吃饭。母亲看不过去,总会偷偷给我一块馍。

    据村里的老人讲,祖父世代耕读,他是清末的秀才,祖父才十几岁就中了秀才,是我们塬上的第一名,当年有人乘一骑棕红马从县城报喜,祖父的父亲高兴之极,请了西府秦腔名角,在村里唱了三天大戏。

    祖父的这把紫砂壶,就是他中了秀才之后去长安,在大雁塔下,朋友送的。“雁塔题名”,苦读圣贤书,离仕途不远了;文人骚客聚集于此,曲江对饮,斗诗百篇。有朋友送了祖父紫砂壶做留念。

    这是一把方壶,外形很简单,朱砂色,宜兴产,刻有“二泉”所做,是邵友兰做的了。“人珠宝间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祖父最喜欢简单,简单生活,生活简单了。

    祖父的理想先秀才,后举人,再状元。可惜世事多变,清朝完蛋,科举制度被废除,他的人生轨迹就变了,不得不当私塾先生,耕田劳作了。一个读书人,要去每天种地,祖父无法适应,就抽起了旱烟喝起了柳林春。好在家里有十几亩地,先人置业,给他娶妻生子,也就勉强过下来了。

    祖母老家在天水,很是贤惠,勤于劳作,祖父就整天端着一个茶壶,读书,闲转了。这种闲人的生活,最终被“改造”,弄成阴阳头,被用细铁丝在脖子上挂一沉重的木牌在戏台上挨批斗,被强行改造打扫茅坑和街道。祖母给我讲过,祖父每次都是把头昂得很高,不顾疼痛,大汗淋漓。

    外圆内方。祖父却是内圆外方,很外露,黄土地的汉子,铮铮骨气。

    当然,在这个时候,祖母把他的紫砂方壶藏着了土炕里。就是在解放前土匪把祖母掉在树上烧,她也一声不吭,什么也没说。

    我见到祖父端着紫砂壶喝茶的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祖父留个大背头,穿一身土布短褂短衫,走起路来昂着头。

    祖母从炕里掏出了方壶。祖父用井水细细地冲洗了一遍,洗掉壶上的尘污,然手放了一块街上寡妇豆腐在壶中,置于大铁锅中用沸水煮了约莫半个小时,捞出来,在太阳下暴晒了一个中午,再把甜甜的玉米杆弄成短截放在壶中继续煮,煮上一个多小时,捞出来,放上茶叶,支起来,用南山的柴木沸煮。

    “这叫热身、降火、滋润、重生。茶壶也跟人一样,轮回重生。”祖父告诉我。南方产茶,北方不产茶,祖父喜欢喝泾阳茯苓茶,黑砖一样,酽茶浓茶,茶里面“金花”散发出来的香味,整个村子里都能闻到。这方壶坚硬如玉,朱砂壶在跃动的柴火中愈发生动,特别是在大雪封路的农闲时候,窗外北风刺骨,屋内茶香阵阵,“煮雪问茶味,当风看雁行。”听雪、品茶,和祖父一块喝茶是件愉快的事情。

    父亲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西湖龙井和紫阳毛尖,但是祖父不习惯喝这些茶,嫌清淡。他还是喜欢喝健胃消食的砖茶,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色泽黑褐油润,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
      方壶随着岁月的流逝,在祖父的火烤中闪着油亮的光芒,祖父说,那不是茶垢是茶油;方壶久经考验,愈发坚硬,烈火中不爆裂,浓浓的泾阳茯苓茶沁润其间,茶味没有减更加醇香。这把壶,在和井水、茶叶、火等的相处中,不经意闪着温润的亮光。老年的祖父就喜欢端着,不爱说话,似有所思;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茶道,方壶不烫不烧手还保温,有时候用嘴直接去喝,茶养人,人养茶,隔夜的茶照样喝,没有茶叶的方壶倒上开水照样有清香,方壶祖父情同兄弟,相互融合,充满灵气,不能割舍。
      有人曾拿来一百个银元来和祖父换这把方壶,祖父断然拒绝了。他不是把玩,也不是徒增雅趣,而是喝茶所用。方壶陪伴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荣辱与共,他舍不得这把宜兴紫砂壶。
      祖父去世的时候,知道他要走了。过了八十,他就知道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祖母因为土匪吊在树上烧烤留下了后遗症,七十多岁就走了。祖父全靠茶做伴了,更加沉默寡言。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这是两道门槛子。八十二岁,祖父离开了我们。我记得是个秋天的早晨,村里有几分冷了,阳光柔和地照在炕上,我陪祖父喝完茶,祖父觉得自己呼吸有些困难,便让我找爷爷和父亲,临走前他挣扎着吃了一小碗手擀面,抽了一小袋旱烟,就安详地走了,好像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
      听到大人们的哭声,我才知道祖父永远离开我们了。
      一生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祖父把方壶传给了父亲。
      放了七天,在锁啦声中我们披麻戴孝埋了祖父。父亲把这把宜兴紫砂壶,这把方壶放在了祖父的墓道里。还有五谷杂粮,柳林春大坛酒,玉石嘴烟杆旱烟袋,上好的一捆旱烟。棺材下葬的时候,父亲把棺材擦了一遍又一遍,我看到方壶在烛光下闪着飘忽不定的亮光。
      风水先生点燃三炷香,烧了几张黄纸,口中念念有词。
      “你祖父离不开方壶,方壶离不开你祖父,就让方壶陪伴他去吧?!”父亲说,“天地有灵气,日月有精华,方壶不能离开你的你祖父。”
      “三道之间,天机主宰地脉,地脉主宰人伦,上接天机,下育人伦。”祖父的坟头,面朝南山,脚踏渭水。
      我长大后,去过宜兴,看过各种各样的紫砂壶,方圆不一,颜色多样,技艺高超,让人眼花缭乱。由于紫砂泥近年来几乎绝迹,紫砂壶越来越珍贵,成了文物和古董,人们纷纷收藏。但是我觉得,无论哪一件,没有祖父的方壶好,心中有壶便是壶,壶如人,人如壶,壶人相识便是机缘,人壶相伴才是人生。岁月静好,烟火尘世,从祖父的一生中,从一把方壶中,我们便可参透人生,足足可以品味,简单而不凡。


      2013年8月16日夜于南山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家有北京铜火锅
    • 下一篇:(散文)无情使和断魂女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