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杨广虎>>正文内容

    (散文)家有北京铜火锅

    作者:杨广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6日 点击数:

    父亲住在农村,一辈子爱吃肉,却不胖;他也爱吃面,爱劳动锻炼,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还抽旱烟,身体没啥毛病,满面红光,硬朗健康。

       家里有一北京铜火锅,是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家乡里出过一位老首长,常年住在京城,爱吃家乡的面,村长挑来挑去,让父亲去了。父亲看似心粗实际很细发,手工擀面赛过女人。面是家乡关中的优质麦子磨成,虽说水不是家乡的,这也没法;但父亲和面老道,不怕麻烦,揉的劲道,擀的薄厚匀称,切的宽细一致,加之呛汤酸辣,素臊子选料讲究,深的首长喜爱。秦人喜吃面,也善做面,陕西面食很多,尤以色、香、味俱全的岐山臊子面著称,“薄、劲、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特点世人皆知。除了岐山臊子面,还有扯面、油泼面、biang biang 面、削筋面,蒜蘸面、驴蹄子面、户县摆汤面、乾县鸡丝面、菜汁面(菠菜、芹菜、树叶等)、棋花面、三原疙瘩面、箸头面、干烂臊子面、韩城大刀面、大荔炉齿面、合阳蹩面、风翔腊八面、耀州窝窝面、鳞游血条面、礼泉羊肉合面、永寿长寿面、潼关一窝丝面、汉中梆梆面、米脂杂面、西安蛋黄面、彬县御面、富县鸡血面、牛肉拉面等等。

     老首长戎马一生,最爱吃削筋面。父亲要把面醒到揉硬擀厚,用大刀切成长约 10厘米、宽、厚约3毫米的条,放如沸腾的北京铜火锅中煮熟,在调上家乡的西府辣子和高粱醋,劲道可口,很有嚼头,吃得人热热火火,满头大汗。由于削筋面硬且厚,需水滚时下,家乡人用大铁锅,京城没有,改成北京铜火锅,削筋面筋而不硬,滑而不嫩,油而不腻,辣香爽口,咸酸适口。老首长每次吃完,大汗淋漓,用手一抹油乎乎的嘴,连声说:“好好好!”有时候,再喝几杯西凤酒,醉意朦胧,舒心至极。

    送走了老首长。家里人就把北京铜火锅送给了父亲。父亲无意留恋京城,继续回到家乡种地为生,毫无怨言,把我们姊妹兄弟一个一个送出了山村,投入到城市上学、工作。

    年老的父亲一直住在村里,我们几次请他进城,他不愿意。他说城里让人憋屈,村里阳光好、空气好,自己还能劳动,种块菜地种点麦子小米,喝着家乡的水,心里舒服。父亲抽烟喝酒爱吃肉,但是“三高”没一样。好在我们离村里不远,坐车也就几个小时,也就由着父亲了。

    基本上每个月,父亲就给我们打电话,说是要吃北京铜火锅。他不顾年迈,亲自洗菜擀面,等着我们回家。兄弟姊妹都带着孩子去团圆。

    我说:“爸,不用你再累了,我们请你外边去吃火锅吧?”

    父亲说:“只有我的火锅健康环保。什么羊蝎火锅,肥牛火锅,鸳鸯火锅,鸭掌门火锅等等,我吃不惯,再说保不准还是地沟油!”

    我一时无语。任由他折腾吧!

    每次吃火锅,他都不觉得累,从准备火锅底料到蔬菜肉食调料,洗菜洗碗,一直笑呵呵。

    妻子有些怨言,说:“每次吃个火锅,比油费还贵!”

    儿子说:“我最喜欢爷爷擀的削筋面!吃了管饱一天。”

    我说:“难得父亲有这个雅兴,全当我们尽孝了。”

    火锅古称“古董羹”,在四川和重庆等地叫“火锅”,在广东称为“打边炉”,在宁夏称为“锅子”,在江浙一带称为“暖锅”,在北京一带则称为“涮锅”还有“仆僧”等之说。老家在西府,属于西周之地,据说火锅也来源于青铜器“鼎”、“鬲”。但是四川、重庆的火锅抬油腻麻辣,我吃过,吃不了,还是喜欢父亲弄得火锅,底料就是开水,自家种的大葱和生姜。

    “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不似此间风满屋,燕炭不嫌撄火毒。”宫廷每年春、秋、冬吃火锅,可是父亲一年四季都在吃。他在家里养有关中黑土猪,家产土鸡、土家蛋,自留地里种有蒜苗、西红柿、黄瓜、土豆等时蔬,内蒙草原的牛羊肉太远不新鲜,他就从宁夏固原弄来羊羔肉,“涮羊肉”,配有自制的酸辣汁,让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口留余香。

    铜火锅,每次吃前被他擦得光亮光亮,吃后被他洗得亮光亮光,像珍藏宝贝一样放在炕上的床头柜。他活得豁达乐观,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口咥面,然后美美睡一觉。

    有时候,时间长了,父亲不打电话,儿子就提醒我,给吃爷爷的火锅了。

    “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不似此间风满屋,燕炭不嫌撄火毒。”看着父亲满足地伺弄着木炭铜火锅,火光下银发飘飘,红光泛在脸上,我也有些醉意了。

    如今有电磁火锅、燃气火锅,酒精炉火锅,景泰蓝火锅等等,材质也有铁、铝等,形状不一,各有千秋。但是相比父亲的木炭铜火锅,味道不足。火锅讲究慢火细热,铜火锅由于锅壁很厚,中间的烟囱很高,炉膛高,利火而慢热,有科学的道理。涮在锅里的牛羊肉和蔬菜,新鲜而味美,不至于太烂。

    据说铜火锅有许多优点: 不会像铁一样很容易就生锈。金属质地,导热迅速,涮东西时更快涮熟。补充铜离子,保证机体不缺铜。不会像铝锅那样用多了,吃进太多铝而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症。外观颜色一般为金色或赤红色,较一般铝火锅铁火锅更好看。纯铜较铝和铁而言,比较惰性,即比较不容易与酸碱等化学物质反应,因而在涮食物时可能产生的未知化合物较少,相对来说也就更安全。但是,经常吃火锅,有些让人受不了。

    终于有一次,外甥忍不住了,问父亲:“爷爷,你说你这铜火锅有啥吃的?”

    父亲似乎知道有人会问这样的话,显得十分淡定。他说:“我就喜欢这清清淡淡的火锅,慢慢地吃,一家团团圆圆的,有啥不好?”

    全家人沉默不语。

    父亲接着说,“看着铜火锅滚烫的沸水,我喜欢;听着’咕咚咕咚’的水声,多么美妙呀!我想到了生活,想到了这个家,滚滚红尘,红红火火!多好呀!”

    我懂了。父亲用北京的铜火锅,西京的肉菜,搭起了我们常回家看看的桥梁,让我们围在红火的铜火锅前面,慢慢品尝故乡的味道,亲情的味道,这种清清爽爽的味道,无法抵御,直到永远。

     

                                     2013年8月25日匆于南山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夜醉周庄
    • 下一篇:(散文)祖父有把紫砂壶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