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孙宝田>>正文内容

    (散文)最后的中原人

    作者:方僧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5日 点击数:

      

    每个地方都有感动人心的理由,每一埸苦难都值得记住…….

      一九四二那一埸灾难,使众多的河南乡党们一辈子刻骨铭心地忘不了。我的父辈就是在那埸灾难中,一个凄苦的日子,带着苦难和乡愁,流落到秦岭脚下一个小村庄。小张村,满堡子人都姓郭,就我们一家外来户姓孙,尽管秦人乡党们对我们很好,但我总觉得自已还是个外乡人.夜深人静时,免不了望月思乡,奈不住思念中原那个遥远的老家。

      失去故园,以习俗为家乡,没有了家谱,便以日子为家史.穷汉家完全没有了尊严和地域的隔忌,生活的习惯也随了长安乡下的各种讲究。尽管人都说:“那里黄土都养人呢!”但我的心性,却亦然操心着远方的亲人,觉得长安再燎,也没有自已的家乡住着气长。

      一辈子在乡下混光阴,于是我记住了农家生活。

      冬天来了,为了取暖,我爱上了锅头连炕。锅头一般称灶火,用黄土坯垒成四椤状,左首安放风憨,右边的锅头连着土炕,烟洞在炕头的墙外,锅头上方安放铁锅,锅背后称锅项里,再后是垒在炕边的笨拦,做饭时火气、烟气通过锅头散串在土炕内,土炕就变成非常暖和的热炕了。农村人称其“烧炕,”也有把炕洞门丢在屋外的,后半夜炕凉了,离天明做饭还早呢,还得起来到外面往炕洞里添柴禾。

      夏天里,我忘不了院子的那棵老槐树,它不但护佑着整个院子的阴凉,还留下了故乡的念想。中原人以槐为根,人走到那里,都会在住宅旁载上槐树。据说是中原人的一种讲究,生活可以因地域改变而改变,习俗不会影响传承,唯独遗传是有区分的,据生物学家和考古学科分析表明,大凡纯粹的中原豫裔后代,脚趾中小趾上有分叉,这也许正是中原人与外民族的区别密码吧?

      关中的烧炕是一冬天的幸福。

      冬天的早上,人都不想起来,我还没睡醒,母亲早就烧开了锅,隔着笨拦,母亲将煮好的苞谷面饼子递给我,饥饿就立刻就被苞谷饼的香气赶跑了,过一会,苞谷糁的稀饭冒着腾腾热气,包围了整个灶火,这是我小时候最幸福的冬天早上。

      一年又一年,光阴荏冉,锅项里的烟气熏黑了老屋的房梁,也熏出了母亲辛劳的泪水,锅里的稀饭照出了我童年的影子和父亲老去的白发,锅台,灶火在农人眼里是创造温馨生活的地方,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对它的怀念。

      记得在那个禁嘴的年代,堡子里的人都吃食堂化,谁也不准在家做饭。民兵们一天到晚的在村里收社员家里的铁锅,有几次,我看到锅头上空落落的黑洞洞,就想流泪。堡子的大食堂在仁娃家上房里,社员开饭的地方,在上房南边的后院子,每到开饭必先开会,这是惯例,社员们排着队坐在院子一边,另一边摆了四口大铁锅,苞谷糁子冒着热气,等不到散会,忍着饥饿的社员就一窝蜂似的,将碗、瓢、勺勺伸向大锅里,那四个扑沿沿满能照见人影的稀饭,一时三刻被抢瑶一空,手慢的人到根前只剩下一锅底碗渣渣子,抡上稀饭的人在门口领两墙头蒸馍,用筷子串着,恪就在院墙根吃了起来。虽然说也够热闹,但觉得饿极了的人,饥不择食的吃相,还是可悲了点。

      天黑咧,民兵又上街巡逻,发现谁家烟洞冒烟,就断定是在家做饭呢!第二天,队长便在大会宣布,停那家人的伙食。有回,我饿的实在难奈,母亲就拿个铁勺,在炕洞门炒了个鸡蛋,民兵望见烟洞冒烟,就前来敲门,把全家人吓的都吹灭了油灯,装睡不敢开门。

      那年月,大人碎娃都经历着肚子的一场苦难,满脸上养着一缕愁情或伴着无奈的饥饿过日子。

      后来“六椤子锅头,改了灶,”困难过去了,政策变了,食堂散了伙,人们又都回到原来“四椤子锅头连炕”的日子,农闲时,再也不用开会抡饭了,而是揣着大老碗,蹲在街上的槐树下的老碗会上。女人门和碎娃则坐在温暖的烧炕上,揣着热乎乎的老碗,炕上桌上放着:“萝卜丝、浆水菜和辣子”,灶堂里的火光,把穷日子映在老墙上,温情滋润超出了食物的香味,老屋也记下了农家生活的品麻。

    吃食与做吃食的讲究,使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和家乡。

    年年的八日十五,父亲总是一遍一遍一,不厌其烦地说着故乡嵩山的习俗,远述着家乡民间手艺,也正是这些习俗和手艺,才使我们一家在关中站住脚,有了一席之地。但是,到了我这一代,可惜没能记下父辈的教诲,忘了自已家乡在某镇、某村,记下的却是这个锅头连炕的日子,隔着笨拦的风箱锅头和铁锅以及锅里的吃食,甚至,还有那个饥饿“禁嘴”的年月,因此,我相信这就是我的家乡。

      我在小张村生活了十九年光阴,记得的事都是小时候村里的旧事。余曲我过活了四十余年,但一直忘不了那个禁嘴的岁月。

    家乡是一首记忆的歌谣,那个灶火里的火苗,照亮了我的心性,我的生存中带着饥饿的记忆,带着家乡的感情密码,游荡在关中这片土地上,心头自然升腾起另一番别样的滋味。

     

    壬辰年冬至于余曲城壕庙中方僧随笔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家乡的味道
    • 下一篇:(散文)小村旧事--浑人“瓜笨”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