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王小侠>>正文内容

    (散文)与朱鸿老师同游藩王墓

    作者:王小侠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9日 点击数:

    10月14日,由长安作协发起,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共同举办的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大会在长安区杜公祠杜甫纪念馆隆重举行,来自各地的文化界百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作为长安籍的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朱鸿老师也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并在会上做了讲话。朱鸿老师的讲话,语言诚恳,通过重温杜甫的诗歌,展现了一代诗圣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如今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表现了诗人的一种大众情怀。

    和朱鸿老师这次见面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的十位文友的散文合集《脉散秦川》出版了,会长要送给文学前辈朱鸿老师一本,于是,由长安文联田措施主席开着车拉着本人、沙龙会长张军峰还有一位文友在师大路上的“雕刻时光”茶楼见面,茶楼不是很豪华,但是这个名字却符合文人的雅兴,很富有诗意。记得那天我们从长安过去已经很晚了,朱鸿老师已经坐在茶楼的一角,桌上还放着一捧鲜花,朱老师说,他才给学生上完课,都下课了同学们还是围着他不停地问问题,我能从朱老师脸上看出他的疲惫,但是我们在一起还是谈了很多话题,文学的前景、文学的出路、甚至于收藏方面的知识等等,另我感叹的是他的知识很渊博,甚至谈到汉代瓦当,他更是谈笑风生,用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给我们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文物收藏课,甚至于我在那一刻也生出了当个收藏家,而且一定要收藏汉代瓦当的渴望。他总是笑着,回答着,说话声音不大,娓娓道来,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从不插话,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我们谈得很投机,不知不觉已经凌晨12点了,大家还都没有回家的意思,记得还是我提议说时间不早了,朱老师也累了一天了,不如今天就到这里吧!这时朱老师和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和我们彼此合了影,走的时候,还把同学们送给他的那捧散发着香味的鲜花送给了我,最令我们觉得不好意思的是本来是哥儿几个请朱鸿老师喝茶,结果朱老师却抢先买了单,在此时此刻我总觉得朱老师就把我们大家看做是自己的邻村的兄弟、妹子,一帮文学的狂热的追随者,也许在我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和文学不灭的前景。这位少陵塬上走出的作家就像邻家大哥一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读了许多朱老师的散文,觉得语言平实、质朴,没有一句空话,越读越耐读,里面渗透的情感就像涓涓细流。

    杜甫纪念活动完后大家在长安的三人行酒店用餐,同桌的长安律师,也是一位作家范来利老师问我“大府井”村是否熟悉?我说熟悉啊,我每次回老家都从那里经过啊,范老师说,那好吧,吃完饭给咱做个免费向导,我问是谁要去,老哥先是保密,最后不无神秘的说,绝对是重量级的人,你跟着去就行了,在我充满好奇的追问下,范老师才告诉我说是朱鸿老师和陕西建筑科技大学的吕刚教授要去参观藩王墓。

    坐在车上,我就像个小学生一样,不停地提问题,朱老师都一一做答,同时朱老师还问我和范老师对莫言获奖怎么看待?我这人到那里都是话篓子,抢先做了回答,我说,莫言获奖真给力,给我们中国人争脸了啊,确实是可喜可贺,要不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真的没有颜面啊!我个人觉得,莫言老师的作品确实好,早该获奖了,但是在中国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绝对不是莫言老师一个。朱老师对我的回答没有加以评判,我自己或许认为朱老师对我的回答还是应该相当满意的。

     

     

     

    “ 不好了,过了,过了,”我大声喊着......说话间我觉得已经到了大兆,那是绝对过了,又折回去,我这人本来就是个路盲,方向感特别差,只说再过一点,前面....前面一点就到了,朱老师说,刚才前面是南,这时候已经掉了头,前面应该是北,呵呵......于是经常路过的路,我还要下来问过路的人,奇怪,路上竟是车,还没个行人,你看今天这向导当的呀,于是朱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刚才不是到了“二府井”么,我想它的前面肯定就是“大府井”,我说,:“你看你看,你也学会说前面了。”朱老师说:“可能搞文学的人都这样,逻辑思维不强,不怪你,不怪你,我们不是可以趁机欣赏一下我们少陵塬的美丽秋色么,这一带就是1300年前诗圣杜甫经常游览的地方啊!”于是我们又将车开回了“二府井”去问,结果很快就找到了。

    范老师将车开到了田地边,我们步行进去,朱老师笑呵呵地对我说,高跟鞋是好看,可走在这田地里却不合适,并告诉范老师一定要照顾好“美女”,范老兄也高兴地说:“为美女效劳,我当仁不让啊!”我心想朱老师还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这时我看到远远望去,有一个“大冢”,田里还有两行排列整齐的石人石马,接着朱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啥叫井?并详细地介绍了这段历史。

     

     

     

    他说,至明太祖洪武皇帝封次子朱樉为秦藩世代藩居于长安,有天下第一藩国之谓。明制;藩王、诸王出生后二岁,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讳避墓,称为井。当时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九井共十八寨均发展为村庄。所谓;“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家室陵。从第一代秦藩王朱樉到最后一位藩王,明秦藩王共十三代,除最后一位秦藩王不明葬于何处,其余藩王葬于少陵原上者十三人,故称明长安十三陵,可与北京明十三陵并称。有大小之差。这些陵墓分布在少陵原上,以今长安区大兆乡和今韦曲街办杜陵村一带(原长安区杜陵乡)。以大府井为首第一代秦愍王接下来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子井(十子井)等其历史横跨二百四十年(240),明秦藩王郡王及宗族大都葬在这里,历经六百(600)多年的风雨沧桑啊!第一代明秦藩王墓就在大府井。

    朱老师一边讲着,一边怜惜地摸着有些有损坏的石人,石马,甚至看到了地边卧着一只硕大的石龟已经让拖拉机碾得半截身子找不见了,朱老师不停地叹息,可惜啊、可惜......并拿出了随身带的笔记本不停地记着什么,接着又指着一个石头做的怪兽给大家说,这叫“獬豸”(xie zhi),我第一次听说了这个叫“獬豸”的怪兽,竟然写法也是如此的奇特,当我们站在“大冢”上向远处望时,朱老师细心地数了两排石人石马的个数,并感叹,人乃天地一过客,“大冢”今犹在,不见当年之藩王......

    时间不早了,我在大家的照顾下穿着高跟鞋终于从“大冢”上下来了,看到这个土包上长满了红红的酸枣,我不禁肚子里的馋虫在作怪,于是赶紧摘了几颗,随便在身上抹抹就填进了嘴里。我说,诶!咋那么奇怪?同样是土包,为什么这边长满酸枣,那边竟然没有一颗呢?朱老师说,那边刮的西北风,草籽就停不住,早就被风刮走了,没有种子哪来果实啊?也可以说没有因那有果啊?这是大自然的奥秘啊!范来利老兄今天也显得非常兴奋,不停地和二位老师交流着......

    今天真要感谢我的老兄范来利老师,让我和朱老师和吕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王小侠于2012年10月17日草成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麻雀
    • 下一篇:(散文)八旬老娘为我“打搅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