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昆明池:上林苑中的一颗“明珠”

    作者:张静 徐月悦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9日 点击数:

     

     

    汉代“楼船”造型图

     

     

    根据牛郎织女素材, 产生了很多剧目。

     

     

     牛郎织女雕像位于昆明池遗址边的石婆庙内。尚洪涛 摄

     

    “水战原非陆战同,昆明缅想汉时功。谁知万里滇池远,却在堂阶咫尺中。”这是清末光绪帝所做的一首诗,名为《昆明池习水战》。当时,光绪帝正在颐和园内的昆明湖观看操练水军,此诗正是光绪帝观水师表演后的所观所感。只是当时国力式微,再也不复汉武帝时的辉煌,想来年轻的光绪帝应该感慨万千。不过由此可见,昔年汉武帝凿昆明池而训练水师的功用影响了数千年。除了训练水师的功用外,昆明池还起着游览行猎、模拟天象、生产鱼鳖等功能。 

    训练水师扬大汉军威 

    有关昆明池的由来,目前学界普遍的观点是,昆明池最初开凿是汉武帝为攻打昆明国而训练水师,而昆明池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但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昆明池并没有军事功用,而纯粹是为了解决长安城的供水问题、调洪蓄洪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吕仁义认为,昆明池当初修建的确是出于军事作用,但后来军事功用只是辅助功用。“要训练水师,长安附近并不是没有地方,比如渭河上水域面积也足够训练水师了。攻打昆明国训练水师只是一个契机,昆明池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陕西师范大学李令福教授认为,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军工需要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昆明池一定曾有训练水师的军事功用,而这也是后来玄武湖曾更名为昆明湖训练水师、而乾隆皇帝也修昆明湖训练水师的原因所在。“武帝旌旗在眼中”,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场面一定颇为辉煌。训练水师场面宏大,战船众多,有戈船、楼船数百艘,还有戈檀舟、撞雷舸等,应该都是军事用途的战舰。汉武帝组成了一支威武雄壮的水师,游弋在昆明湖辽阔的水域上,张扬着大汉民族的军威和自信。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曾于2005年对昆明池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试掘和测量,发现在遗址上,有砖厂取土而形成的断崖,考古学家在其上观察到了一条条“U”型的沟槽,沟槽内填满了淤泥。而这些沟槽有一定的宽度和走向,深度也较一般池底深得多,考古学家推测他们因是专门为像“楼船”这样吃水较深的大船修建的航道。而有资料显示:汉武帝准备征服南越,遂建造大型楼船,起上层建筑3至4重,高10丈(27.6米),可载1000人。各重上层建筑均设有舱室、女墙、战格,作为士卒战斗的依托和防护设施。船上多竖旌旗,以壮声威。楼船成为舟师的主力战舰,从而亦成为舟师的代称,故汉代舟师通称为楼船军,简称楼船,或船军;士卒称为楼船士,领率官称为楼船将军。

    李令福介绍,昆明池发挥训练水军的功用时间并不是很长,仅仅持续了武帝后期一段时间,随着汉武帝开疆拓土、连年征战的结束,昆明池也就丧失了作为水军基地的功能。但后来,昆明池又延续了这种功能,东汉开国大将邓禹就曾驻军昆明池,并由此平定长安进而收复整个关中;而唐初,也有关于太祖李渊在昆明池训练水师的相关史籍记载。 

    上林苑中的游览胜地 

    昆明池地处上林苑中,而上林苑是汉代著名的皇家园林,据说“长安八水”都出入其中,而昆明池无疑是上林苑的核心区域。虽然历史太过久远,今人已无从想象,但一日记者在大唐芙蓉园内,看到紫云楼和仕女馆依芙蓉湖而建,忽然依稀看到了昆明池的影子,只是规模远比芙蓉湖更大。吕仁义教授说:“可以想象,几万亩水面,是今日西湖之四倍,那是如何的气势磅礴,如何的烟波浩渺,如何的浩大伟岸!汉代时人口稀少,如此庞大的水域,两岸都是参天的古木,那种气势一定会让人震撼,泛舟昆明池上,又将是何等的惬意和美妙。所以昆明池开凿后,有一重要的辅助功能,就是成为皇家的游览胜地。”

    昆明池园林景观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那独一无二的广阔水面,浩渺无涯,有时候平坦如镜,有时候碧波荡漾,有时候波涛冲天;微风起时,吹皱那一池春水,也吹皱了多少宫墙内少女心内的涟漪;而风雨之夜,它又雷霆咆哮,波涛冲天,宛若神龙出海,令人心悸。然而,昆明池的美好也正在于此,在于它的时而平静,时而怒吼,还在于它的宽阔以及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昆明池还有个名称叫“天河”,想来到了夜晚,昆明池映照着天上星,还有那水中月,与天上的银河交相辉映,被人们当成了降到地上的“天河”,所以还把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石像摆在了“天河”两侧,模拟天象。也有人说,汉武帝一生迷信升天与长生,造昆明池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应对天上银河。 

    既然昆明池上能行战船,自然也能行游船或画舫。风和日丽之时,汉武帝带着美丽的后妃宫娥,在雕梁画栋的画舫上谈笑风生,歌姬轻抚琵琶,歌声如黄鹂般清脆,舞姿曼妙,身轻如燕,好一幅游春美图。这不是后人的想象,而是史籍上真实的记载,《庙记》上记载:“(昆明)池中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三辅故事》中说:“昆明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无论是豫章大船还是龙首船,都是为皇家游览之用。即使是后来轰动世界的“泰坦尼克号”也只能承载五千人,所以豫章大船的“可载万人”记载也许有些夸张,但昆明池遗址所在地的斗门居民却坚持认为,昆明池的浩瀚足以承载万人的大船,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村民提及昆明池都不免加上一句:“昆明池特别大,水面上船都能坐一万人呢!”

    昆明池水中绿草点点,而岸边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廊房环绕,每到夏季,荷香阵阵,景色如画。皇宫禁苑中既可行猎,又可乘船游览,只有皇家才有此气魄。李令福教授介绍,除了无限的自然风光外,昆明池周边还修建了许多瑰丽的宫殿和观赏建筑,池中的小岛上也有很多离宫别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风景非常迷人。这其中就应该包括“集乎昆明之宇,临乎昆明之池”的豫章观。陕西师范大学汉学院副教授王作良介绍,豫章观又名昆明观、豫章台、昆明台,豫章台是昆明池中耸峙的高台,上有殿阁,藏有珍宝,从观上俯视,昆明池区域的风景尽收眼底。李令福教授说,豫章观本身也是昆明池上的主要景观,殿阁亭台倒映湖中,与绿树、鲜花交相辉映,绚丽一场;而其存在也为皇家贵族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场所。 

    生产鱼虾惠及长安市民 

    有水的地方自然就有鱼,鱼翔浅底是昆明池的美景之一,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间接效应,为长安城生产了大量鱼虾。李令福教授介绍说,昆明池是皇室用鱼的重要生产基地,其生产的鱼鳖首要满足各个祖先陵墓的祭祀之用,其余都交给长安城的太官,除了供给皇家食用外,还能分赏给皇室贵族们享用。当然,即使如此还用不完,于是把多余的鱼虾投放到市场上出售,由于数量太过庞大,又卖的便宜,影响到市场上鲜鱼的价格。《三辅故事》中说,每当昆明池的鱼投放到市场上,长安城“市鱼乃贱”,鱼价下跌,长安城贫民还真的得到了实惠。李教授说:“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大水面养殖较早的具体例证。”

    在我国早期地方志书代表作《三秦记》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昆明池通白鹿原,原上有人在池边钓鱼,鱼吞钩而去。有一天晚上,吞钩之鱼托梦给汉武帝,求汉武帝帮着去掉鱼钩。过了几天,汉武帝与群臣游玩于昆明池上,果然看到一条大鱼,嘴里带着鱼钩和绳子。汉武帝非常惊奇:“这难道不是应了寡人之梦吗?”随即卸去了鱼嘴里的鱼钩和绳子,大鱼摇头摆尾而去。又过了三天,汉武帝再游昆明池,在水滨发现了一对明珠,汉武帝感慨说:“这难道不是前几天那条鱼回报给寡人的吗?”李令福教授说,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汉武帝时已经开始了简单的捕鱼活动,而武帝在昆明池边得到了一对明珠,似乎说明了昆明池的水产生产范围已经超过了纯粹的养鱼阶段。

    当然,昆明池不是单单产鱼,还生产菱芡、莲藕等水产品,而有水域的地方自然还有各种水鸟,这些也都成了昆明池的衍生产品。而到了后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帝王“观渔于昆明湖”的记载。李令福教授说:“相比于军事功能的短暂,调洪蓄洪功能的复杂,昆明池的养殖功能简便易行,也是最为持久的。” 记者张静 实习生徐月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终南山下铸国魂—记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
    • 下一篇:茹桂:美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