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杜益茂>>正文内容

    (散文)“五、七”干校

    作者:杜益茂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0日 点击数:

     

     

    作者(后排左一)与校友在干校门前留影。

     

        看到这张照片,不禁使我想起38年前“五、七”干校的一段往事。

        1974年1月,当时我在市65中任教,党支部书记让我去西安市南泥湾“五、七”干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劳动锻炼。

        这期300多名学员乘着八辆大轿车,沿着蜿蜒山路缓缓北上。经过两天颠簸,当看到宝塔山时,大家喜出望外,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三日,我们参观了毛主席凤凰山麓,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四个旧居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受到了一次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第四日,徒步拉练到南泥湾“五、七”干校。从延安到南泥湾全长45公里。对我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从小到大由家门到校门,不是骑自行车,便是乘公交车,步行最多是10公里。早晨8时出发,开始还勇气十足,雄赳赳,气昂昂,走在队伍的前列,慢慢地感到体力不足,步履艰难。刚上盘龙岭,行程还不到一半,脚磨出血泡,疼痛难忍。心中想着坚持走完全路程。于是,撕破手帕,紧裹血泡,在路旁折根树棍当“拐杖”,就这样一瘸一跛,直到晚8时才到“五、七”干校。

        在“五、七”干校,生活、生产、发扬南泥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住的是延安土窑洞,5-6人一间,窑洞里设备简陋,锅灶连着炕,我们在光席上打通铺。锅灶专为烧水用的,柴禾自备。每遇周日,大家结伙上山砍柴,来回十多里,用架子车拉回,劈成柴禾。吃的是粗粮淡饭,顿顿是发糕(一种用玉米面做的馍馍)和玉米糁,蔬菜多半为洋芋,少许有肉菜。每天午饭一人一个白蒸馍。记得过春节时,食堂以窑洞为单位备上面片和饺子馅。大家围坐在一起包顿饺子吃。这是在干校最好的一顿饭。衣服脏了自己洗,破了自己补。

        一个月的革命传统教育后,接着是一个月的农田大会战。“五、七”干校两边是山,中间为沟,农田大会战就是从半山腰拉土填入沟中平整成田。年老的、女同志揪土(用锹把土抛在车内)平地,用架子车运土重活落在年轻人身上。我当时30多岁,拉架子车上下奔波,每天至少七八十个来回。每次拉土,挥汗如雨。晚上腰疼腿酸,难以入睡,但人人豪气满天,信心百倍。一首诗道出当时的真实情景:“寒冬二月天,农田大会战,卯足混身经,革命意志坚,镢锹舞得欢,车轮上下转,人定能胜田,沟壑变良田。”

    300多名学员,分了七个大队,郊区为大田队。平整土地后,我们在大田里点种了玉米。我又到南泥湾三台庄插队锻炼。三台庄为延安市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在这里和社员一起,平整土地一个月。再次回到干校,玉米长到一尺高,一遍又一遍地松土,锄草,待到收获时,我们结业了。回到西安,家人在车站接我,已是相面不相识,因为半年锻炼,人黑了又瘦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评论)首首句句总关情--《蓝水情》诗集…
    • 下一篇:(诗歌)如梦令秧歌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