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民俗>> 七夕专题>>正文内容

    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

    作者:汤池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11日 点击数:

    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保存着两座用火成岩雕成的大型石刻圆雕,其一在常家庄村北,其二在斗门镇棉绒加工厂内,两者东西间距约三公里。据历代文献记载,这两座石雕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  “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建立的牵牛织女像。

    这两座石雕的雕凿年代,比兴平县道常村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组雕早三年,是我国迄今所知大型石雕遗物时代最早的,在我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对于这座石雕中孰为牵牛、孰为织女的问题,却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斗门镇内的石雕是牵牛像,俗称“石父"或“石爷”;认为常家庄村北的石雕是织女像,俗称“石婆”。

    第二种看法,和上述看法恰恰相反,认为常家庄村北的石雕是牵牛像,斗门镇内的,石雕才是织女像,即汉昆明池“东边的石刻应为牵牛而西边的应是织女”。

    鉴于辨明孰为牵牛、孰为织女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对这两座石像造型意境的认识,而且也关系到对西汉石雕艺术成就的评价,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看法。首先,从石雕作品本身具有的形象特征来看。立在常家庄村北的石像,下半身埋于地下,目前仅露上半身在地表之上,高约190厘米(图一)。此像保存较好,五官清晰,头发的刀痕尚历历在目,身着交襟式衣服,腰间束带(从侧视图上可见束带迹象)。它具有挺立的短发,宽阔的前额,刚健的眉弓,硕壮的下颌,充分显示出男性的脸型特征。保存在斗门镇内的石像,身着右袵交襟长衣,双手环垂于腹前,整体作跽坐状,高约230厘米(图二)。此像鼻口部分已经后人重装,估计与原状相去不远,颈部有断裂痕,左臂及后背风化剥蚀较严重。它具有后垂的发辫、圆润的脸庞等女性的形象特征。这座石像的姿态造型,和临潼、广州等地出土的秦汉时代的女坐俑颇为接近。

    我国关于牵牛织女的神话传说,由来已久。周代的《诗经·小雅·大东》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秦代在营建都城过程中,  “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到了西汉初期,民间流传着《迢迢牵牛星》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眽眽不得语。”鲁迅先生曾把这首古诗誉之为“天质自然”、“意志自深”的佳作。

    牵牛织女这个美好的神话传说,在汉代的美术作品中得到广泛的表现。例如河南洛阳1957年发现的西汉晚期壁画墓,在前室顶脊上绘有牵牛(河鼓三星)、织女星。东汉画像石中,还刻画出牛郎、织女的具体形象。如南阳有一块画像石(图三),画面右上方刻画河鼓三星,其下刻画着叉腿而立的牛郎,右手持鞭上举,左手握缰牵牛,形象栩栩如生,画面左下方,有四颗星联接成不规则的门形,是二十八宿中的女宿,其中有一挽着高髻作跽坐状的妇女,当是织女形象。再如山东肥城孝堂山郭氏祠三角形石梁底面,有日月星象石刻,在以金乌作标志的日象内侧,刻着联成八形的织女三星,其下刻画着坐在机杼前操机织锦的织女。

    从这两幅东汉画像石刻中,不难发现如下的造型规律:牛郎作站着牵牛的姿态,织女像则不论是正在织锦也罢,或者废织也罢,总是作坐着的姿态。

    现在,我们来看图一所示常家庄村北的石雕立像,从它那微向左侧的头部,曲肘上举作持鞭状的右手,以及紧贴腹前作用力握繮状的左手等富于生活气息的动作中,观众自然会产生如下的艺术联想:石像注视的右前方,仿佛儜立着一头倔犟的老牛。这种以人物的特定动态去唤起观众的艺术联想,从而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正是造型艺术上的比、兴手法,也是作者巧妙地运用雕刻艺术手段的高明之处。此外,作者还通过炯炯有神的双目和紧抿的嘴唇等细部形象的刻划,出色地表现了牛郎坚毅刚强、憨厚质朴的性格。总之,从这座石雕的神态和造型意境来看,应该是牵牛像。

    我们再来看图二所示斗门镇内的石雕坐像,其姿态和南阳画象石刻中的织女非常相似。它那微蹙的眉头和下撇的嘴角,活现出被银河阻隔、不得与牛郎团聚的织女所独具的痛苦神情。这座袖手而坐、悲愤填膺的石像,无疑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织女像。

    其次,从“左牵牛而右织女”的文献记载来看。班固《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张衡《西京赋》云:“乃有昆明灵沼,黑水玄耻,……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蒙汜。”

    《三辅黄图》卷四“汉昆明池”条,引关辅古语说:“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手池之东西,以象天河。”

    据此,立在昆明池左岸的是牵牛像,处于右岸的是织女像。我国古代有以左指东、以右指西的习惯。例如:《礼记·曲礼》用“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来记载南北东西的方位神,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也以“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来描写上林苑东西南北的景色。所以,“左牵牛而右织女”,等于东牵牛而西织女。关辅古语:“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肯定:今常家庄村北——汉昆明池东边的石雕是牵牛像,斗门镇内——汉昆明池西边的石雕是织女像。(原文刊载于《考古》1979年第二期)

     

    作者:

    汤 池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长安斗门七夕传说等入选省非遗产名录
    • 下一篇:“牛郎织女”大家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