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缅怀伟大“诗圣” 追忆其颠沛流离的一生

    作者:贾彩彩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7日 点击数:

     

     

     

    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让我们顺着“诗圣”的足迹,缅怀这位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巩义东二里瑶湾——出生地

     

    公元712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东二里瑶湾。此地背依笔架山,前临沃野,嵩、邙对峙,三河(黄河、伊洛、泗河)汇流。杜甫自出生共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余年,童年的教养和青年时期的游历经历为杜甫成为一代诗圣打下了基础。现存的杜甫故里是一个坐东向西、大门朝南的长方形院落,小青瓦门楼,院内坐西向东瓦房3间,硬山式灰瓦顶。大门外北侧临街房山墙上嵌有清代洛阳知府张汉草书“诗圣故里”碑。故居路口有碑楼1座,内立清代碑刻,正面楷书“唐工部杜甫故里”,碑楼北侧嵌清代石刻1通,为“唐工部杜文贞公碑记”。杜甫故里于1962年修葺后成立了纪念馆,郭沫若亲书“杜甫诞生窑”和“杜甫故里纪念馆”。

     

    偃师首阳山——婚后居所

     

    杜甫二十岁之后的十年,大部分时间在外游历,脚步遍布今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地。直到30岁, 杜甫从山东回到东都洛阳与杨氏成婚,在偃师县城西北首阳山下的尸乡亭附近建了几间窑洞居住下来,这就是常常在他诗中出现的“陆浑山庄”、“土娄庄”、“尸乡土室”。他在这里居住了大约13年,结识了李白、高适等挚友,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和《兵车行》、《丽人行》等一批不朽诗篇。今天的偃师县杜楼村北仍保留有杜甫先祖、晋当阳侯杜预墓和杜甫祖父杜审言墓。另有一处据称为杜甫之墓,墓碑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所立,上刻有“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几字。

     

    陕西杜公祠——求仕之路

     

    杜甫35岁时曾移居长安以图实现求仕之志。他曾长期居住在长安少陵附近,又因远祖杜预本是长安人,所以自称“少陵”、“少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然而杜甫仕途坎坷,在长安经历了应诏不第、干谒无门、生活困窘等重重挫折。如今的杜公祠位于长安区韦曲镇东的少陵塬畔。它北倚少陵原,南临樊川,祠内花草茂盛、环境幽雅。杜公祠是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山门是仿唐代的砖木结构;院内有五个水泥砌的大花坛,祠院内有三间享殿,殿内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祠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0年)杜甫写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这是现存唯一的杜甫笔迹。展室墙壁上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年谱》、“杜甫足迹图”、“杜氏世系表”、“杜甫在长安行迹图”等。现杜公祠系清代重修,1960辟为杜甫纪念馆。

     

    羌村杜公窑——避难之地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在杜甫的诗歌创作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对杜甫的生活来说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随着时局不断恶化,杜甫一家随难民逃亡,历尽艰险,辗转逃到鄜州,终于在鄜州西北三十里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羌村,为家属找到居住之地。杜甫携家在此居住了一年多,完成了《述怀》、《春望》、《月夜》、《北征》和《羌村三首》等传世名作。如今的杜公窑坐落在羌村中间。这是一个由三孔砖窑组成的民居,它坐北朝南一字排开。由于风吹雨打和久未修葺,东边的那孔早已倒塌,西边的那孔也裂缝日宽,岌岌可危。中间的那孔虽稍好一点,但外墙内壁和窑顶均已斑驳脱落,无复当年的旧貌了。窑壁上的碑铭已不知去向,窑周围的八株古柏只剩下了枝枯叶稀的三株。

     

    杜甫川——勤王北上

     

    杜甫把家人安顿在羌村之后,听闻唐肃宗在甘肃省灵武即位,便辞别家小,登程北上,去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路过延州(今延安),暂住于延安七里铺。时隔不久,杜甫从延安起程,后来据说到达安塞芦子关时被反贼虏回长安,关进监牢。在狱中,他回忆这次陕北之行,写下了《月夜》、《塞芦子》《望春》、《三川观水涨》、《玉华宫》、《羌村》等名诗。后来延安人民为了纪念杜甫,在此修造了“杜公祠”。宋朝时范仲淹还亲笔题书“杜甫川”三字刻于石崖,今仍完整可辨。近年来,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维修扩建,除恢复重修了原有祠堂、摩崖石刻、楹联外,还新建了亭台、展室、成为国内外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

     

    成都杜甫草堂——难得安逸

     

    在成都生活的时期是杜甫一生中难得的安定时期。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名篇。杜甫草堂依浣花溪而建,草堂旧址内,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的“少陵草堂”碑亭是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奉节杜甫西阁——创作高峰

     

    公元766年,杜甫告别成都的茅屋,举家移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杜甫完成了四百余首诗,(如著名的《登高》、《秋兴八首》等)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创造了一个艺术高峰。今人将白帝山下观音洞满愿楼改建为杜甫西阁,以为纪念。现在杜西阁唯一的遗址,便是一块残碑和一棵柚树。768年,杜甫乘船出三峡,一直在荆湘漂泊,直至770年去世。

     

    邙山岭杜甫陵园——息魂之所

     

      对于杜甫去世后究竟陵寝在何处,国内尚有纷争,杜甫陵有八所之多。杜甫在湖南耒阳附近的湘江舟中去世无疑,43年后,又其孙杜嗣业遵其父嘱托,将杜甫灵柩归葬河南。如今巩义市康店镇康店村邙山岭上的杜甫陵园,据说是由偃师首阳山迁回,杜甫的两个儿子宗文、宗武陪葬墓侧,当地群众称“圣人三冢”。墓冢呈漏斗状,高约10米,墓周长约72米。四周遍植冬青和柏树,冬夏苍翠。冢前有石碑两通,高约2米。前碑楷书“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后碑书“杜少陵墓”。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金仙观:终南山道教“第一福地”
    • 下一篇: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