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终南山“包容”天下的历史渊源

    作者:传媒利剑 来源:凤凰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1日 点击数:

             

     
    终南山名胜---南五台风光   

      

     

    终南山

    终南山既是指一座山,又是指一个山脉。还有一个大得多的山脉叫做秦岭,终南山只是包括秦岭最北端的一列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这个词是大约两千前开始使用的,即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后的一段时间。秦国的祖先世居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上,秦国就是以此为基础统一中国的。               

      秦岭是南北中国的分界线。也是中国两大河流的分水岭。北坡的水注入渭河流入黄河流域,南坡的水注入汉水流入长江。并对中国温度和降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冬天阻止冷空气南下,夏天租挡潮湿的空气北上。秦岭以北主要是小麦、谷子和小米,以南则是水稻。

      现在人们所说的“终南山”这个词,既是指西安南面40公里处的那座高 2600米 的山峰,又是指与之毗邻的东西100公里的山峦。但是3000年前,“终南山”是指从河南省的三门峡南岸,向西沿着渭河,直到源头的甘肃省内所有山脉。更为遥远的神话传说中的过去,范围甚至包括昆仑山、并且沿伸至乔戈里峰,向南一直沿伸到印度。

     

      终南神秀,美景醉人

    终南山美景
    终南山东佛沟圆照法师舍利塔
     

    终南山里寺庙林立

    终南山里随处可见隐士居住地

    早在公元前三千末,大禹建夏朝,下令官员们编纂一本王国指南,其结果是一部《山海经》。是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基础上的中国神话传说。

     “终南山”也简称“南山”,在《诗经》里有篇祈祷文表达了对南山的敬意:

        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

        不骞不崩。

      古远的时候,舜把帝位让给自己的朋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说:“真用功啊君王!是个勤劳肯干的人。”他是觉得舜的德行还不完备,就自己背着行李,妻子顶着东西,带着孩子们隐居到海上,再也没有回来。

      舜又把帝位让给另一个朋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说:“怪哉君王!本来住在田野,却游到尧的门下做了帝王。做个帝王倒也罢了,又要用这个帝位来污辱我,我都没脸见人了。”就纵身跳进苍茫的深渊中。

      吕不韦评论说:像石户之农、北人无择这样的人,他们看待天下,就好比不是东西南北地中的东西,这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他们不为名利所动,不为俗务所害,不愿意在浊世胡混。但是舜这样的君王,却能包容万物,因势利导,待时而动,为万民服务。

      因为舜本来也是个隐士,隐居在终南山里。尧请他出山,(之后很多君王都喜欢用这个方式比如刘备请诸葛亮)他从尧的手中接过帝位。尧也曾将天下让给子州支父,但是子州支父不愿意,说:“要我治理天下,也可以,只是,不巧我现在还有很重的忧虑症,需要调治,没有空管天下的事。”后来还是把帝位传给了舜。

      史家评论道:天下,够贵重了,却不以天下损害自己的养生,何况别的东西呢?惟有不以天下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史家又评论道说:道是用来修身的;修身之余,还有剩余道力,可以用来治理国家;还剩下什么碎土草片,可以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只是圣人休闲时光中才顾得上的事情罢了。 

      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伯成子高是个诸侯。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伯成子高就辞调诸侯不做回家耕田去了。禹就去看望他,见伯成子高在耕地。

      禹快步走到下风处,恭谨地问道:“尧治理天下时,先主做诸侯。今天传到我这里,先生却辞去诸侯,这是为何?”

         

     
    终南奇葩     

      伯成子高说:“尧那个时候,不用赏,老百姓抢着做好事;不用罚,老百姓就害怕做坏事。大家不知道什么叫怨恨,不知道什么叫高兴,安安祥祥,像个纯真的孩子。如今是赏罚多得不得了,大家都去争名夺利,互不服气。道德从这里衰败了,私利从这里出来了,后世的乱政从这里开始了。先生怎么还不走?别耽误我耕地!”和颜悦色地说完,用土把种子盖上,就再也不搭话。  

      史家评论说:作诸侯的荣华富贵,乃至子孙蒙泽,伯成子高不用问就知道,他辞去诸侯不做,是为了阻止后代陷于乱世。

     

    终南山下楼观台老子塑像
     
    老子道教文化传承人与领导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
     

    终南山下宗圣宫

    终南山楼观台

    当中国人开始把对宇宙的理解认识写成文字的时候,用了一个通用的“道”――黄帝时期,道教传遍了北方。他也成为中国公共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从两千年前黄帝消失在云间至今,每年四月初,都有祭拜黄帝陵,以表达对黄帝的敬意。

     在最开始的时候,道大得足以包容天下万物。在这段“大道”期间,老子列为之首。老子的观点常被用“无为”来概括。连他自己都承认语言实际上无法表达出道的玄之又玄。老子的教导远远不止于无为,还教给人们修行的秘诀。 

     在老子当官的东周时期,王朝权利衰落,也相应地显示出道德品质的日益败坏。所以老子与年轻的孔子会过面后,就悄然骑着牛,远走隐居了。

     到了楼观台遇见尹喜,两人很投缘,老子就把《道德经》交给尹喜。《道德经》是道教最早的经典,至今还没有哪本书对“道”的解释超过它。 

     我们知道老子最后的消息是,他消失在终南山里的故事。 

    在终南山的宗教发展史上,有几件突出的事同道教和佛教有着特别的关系。其一,楼观派的形成。楼观建成后,至三国咸熙(264—265年)初,有道士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此,北朝时,更有高道如王浮、王延、严达等住此修炼,并终于演成宗派,是为楼观派。楼观台因之成为道教的活动中心。其二,通道观的建立。北周武帝在建德三年(574年)下诏禁佛道二教,建通道观,选著名道士、僧徒120人住观学习《老》、《庄》、《周易》,目的是要以道教教义改造佛教;接着又于楼观台附近的田谷(即今田峪)建通道观别院,共弘“真教”,随着北周的灭亡,隋、唐两个统一王朝的相继建立,佛教劫后余生,又走向兴盛。其三,全真道的创立。全真道由金代北宋遗民隐居不仕、自食其力、聚徒讲道而逐渐形成。其创始人王重阳,早年习儒,后于终南山下刘蒋村隐居,自称遇仙得道,创宗立派, 卒后归葬于刘蒋村成道宫,马钰于宫内修建一套大厅,亲题横额 “祖庭”二字,此后各方门徒即以此为祖庵。王重阳糅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至元代,王重阳先后被追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重阳开化辅极帝君”,“祖庵”改名“重阳万寿宫”。在当时,重阳宫成了全国七十二路道教的总集合点。原属于楼观派的楼观台这时也归属于重阳宫统领,转弘全真道。全真道兼有儒之谦逊、墨之坚苦,其静修以明心见性则与佛教禅宗相仿佛。全真派道教的这种态度,也许就是终南山佛教为什么能与道教和平共处、衰而不泯、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有感于终南山的宗教互容精神,赊旗客赞曰:

     

    楼观成教为彰显,前溯九百藉老聃。

     

    佛道相抗各扩展,耕亩渐减蚀皇权。

     

    周武下诏禁释道,袍冠袈裟尽归田。

     

    重阳阐述相通理,佛道相谐共一山。

     

    友善共处,和谐发展,是华夏精神的精髓。终南山佛道互容,恰恰是古老东方文明在宗教发展史上的体现,在今后的旅游文化宣传方面应该大讲特讲这种和谐友善的精神。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兴教寺塔被列入申遗的推荐名单
    • 下一篇:国风—记全国人大代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