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辛亥革命与长安>>正文内容

    1、井勿幕先生

    作者:秦岭编辑部 来源:秦岭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2日 点击数:

     井勿幕先生

     

     

     

    井勿幕(1888.2.12-1918.12.21)原名井泉,字文渊,后通用井勿幕,笔名侠魔,陕西省蒲城县(今属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井家塬村人。井勿幕4岁父殁,是井岳秀(字崧生)胞弟。是中国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在辛亥革命中,他积极奔走,以年轻的热血之躯奉献于祖国和人民,被孙中山誉为革命的“后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幼时聪敏好学、志向远大。1903年12月留学日本,入东京大成中学学习日语和普通学科.是陕西早期的留日学生。1905年8月20 日由陕西同乡康心孚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南京临时国民政府稽查局副局长,陕西靖国军总指挥,陕西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之一。1918年11月21日被广州孙中山护法大元帅府特赠陆军中将衔。1945年11月19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

    现葬于西安市长安区清凉山上。

     

    井勿幕生平简介

     

    井勿幕的先祖夫妻二人,由陕西扶风逃荒,来到蒲城井家塬,给丁姓地主做长工。妻死,丁姓给坡地一块,使其葬埋。掘墓时,发现墓穴葬有古代武将骸骨,穿戴盔甲和殉葬金银器物甚多,因以致富。初在井家塬附近植槐树百株,出售秧苗,人称为“井百槐”。后与人合股在四川自流井开盐井,每岁所得红利,全运江西,铸成江西元宝,运回蒲城,更成巨富,清道光年间,他的祖父在县城大什字巷新建住宅,遂由井家塬移居县城。

    井勿幕的父亲井永汲,字绠斋,因一目失明,人称“井瞎子”,乐善好施。1877年,西北各省大饥,井永汲倡议放赈。蒲城县令某,因不能包办侵吞,质问井:“你有多少钱?敢在蒲城县放赈!”答:“我没有百万之富,就不敢干这活(事)!”从此,人称井永汲为“井百万”。他独出白银数十万两,在蒲城设粥场几处,放赈3年,度过荒年,而家渐衰落。

    井勿幕4岁父殁,胞兄井岳秀(字崧生),大勿幕10岁,对他特别爱护,抚养成人。勿幕聪颖异常,勤学苦读。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仅庚子赔款的本息,按当时全国4亿人口计算,每人应负担白银2两以上,因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井勿幕虽在幼年,却非常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他们弟兄纵论天下大事时,勿幕对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多所指斥,井崧生尝自叹不如。勿幕性格开朗,貌秀心雄,豪侠尚武,于学业之余,随井崧生拜三原名拳师鹞子高三的大弟子金仲为师,练习拳剑技击,又日常腿缚铁瓦,锻炼腿足。他平日沉默寡言,遇事策划解譬,滔滔不绝。生平仰慕班超、傅介子的为人,常常高歌吟咏,特别爱唱汉高祖的《大风歌》和荆轲的《易水歌》,慷慨激昂,形于辞色。

    1902年他们弟兄分居时,分给他的蒲城县内义源永杂货铺破产,债主临门,无法应付。这个年仅14岁的少东家,迫不得已,和井崧生商量,由佣工康宝印陪同,赴四川重庆,去投靠曾受过他父亲周济的川东道道台张铎。在重庆正蒙私塾读书年余,结识了当地革命青年杨庶堪、朱之洪、熊克武、但懋辛等。闻孙中山先生在国外成立反清的革命组织“兴中会”,同时四川有学生赴日本求学的消息,便不顾张铎的阻拦,于1903年12月冒险随众赴日本,先后入东京大成中学及经纬学堂求学。

     

     

     

    井勿幕在日本《夏声》杂志以“侠魔”笔名发表的题为《二十世纪之新思潮》文章,宣传革命思想。

     

     

     

    《夏声》第一号刊载侠魔的论著《兴办西北实业要论》

     

    1905年8月20日(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创建同盟会,井勿幕由陕西同乡康心孚介绍加入,为中山先生所器重,“呼为后起之英”。但向中山先生要求回陕组织同盟会支部时,中山先生却说:“你这个17岁的小孩,能办成这样大的事吗?”他慷慨陈词:“我虽年少,但我哥井岳秀在陕熟人颇多,可以通过我哥联络各界人士。”当时中山先生正想打开西北革命局面,见他态度坚决,又有井岳秀为助,遂委井勿幕为同盟会陕西支部长,回陕开辟工作。同年冬季带着中山先生给井崧生的亲笔信,取道朝鲜及辽宁、河北、山西等省,途中视察各地情况和清廷虚实,渡河回陕。

    1906年春在井崧生的帮助下,奔走渭北各地,秘密活动,数月间就发展了同盟会员吴宝三、张拜云、郭希仁、李仲特、李桐轩、王子端、焦子静、师子敬、朱漱芳、尚天德、寇胜浮、常铭卿、柏筱余、严文轩、高又明、钱定三、谢镛、邹子良、马开臣、胡定伯等30余人(张凤翙等军界人士,另行加入日知会),在三原北极宫召开同盟会会员全体会议,创建了同盟会陕西支部,奠定了同盟会在陕西活动的基础。会后,勿幕又赴宜君、耀州(今耀县)等地,准备设立同盟会秘密机关。同年夏季,井勿幕二次赴日本。秋季,同盟会陕西分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到会20余人,推白毓庚、杨铭源为正、副会长。12月勿幕经朝鲜回国。这时同盟会陕西分会在学界、军界、刀侠、会党等各方面都迅速得到发展,勿幕往来奔走于山西、河南、甘肃、四川各省,以联络当地同志。并推钱定三、胡景翼(笠僧)为运动新军的中坚干部。

    1907年2月,井勿幕经四川,转赴东南几省,和黄兴、秋瑾、朱鐀等联络,密谋革命事宜。同年9月下旬,他和李仲特、高又明等人在大雁塔秘密开会,讨论贯彻同盟会纲领。由于多数人不赞成“平均地权”,决议改为“土地国有”。定于农历九月九日去中部(今黄陵)县祭黄帝陵山,激发我汉族同胞的民族精神,并推郭希仁、张翊初(赞元)起草祭文。会后,他和李仲特、焦子静、吴虚白等陕西16人,四川7人,甘肃、山西各3人,广东1人,共20余人,都到黄陵,以祭轩辕黄帝为名,当场通过“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体”的奋斗纲领。不久,勿幕第三次赴日本。

     

     

     

    井勿幕书画签名章

     

     

     

    井勿幕章:十年读书,十年养气。 

     

    1908年2月,勿幕在东京参与创办《夏声》杂志,撰文宣传革命,在《夏声》杂志第3号上,发表题为《二十世纪新思潮》一文,认为“所谓共产主意(义),要其宗旨所归,在全废私有财产,为人民全体共有财产。协力一致,从事生产,天下一家。”这是他对共产主义的简要介绍。

    1908年10月,井由日本回国,参加完黄陵祭祖活动后,立即投入并领导了因“蒲案”而引发的席卷全省的反清学生运动;还组织中国同盟会陕西会员多次集会,学习讨论同盟会的纲领,肃清康、梁君主立宪主张的影响,使会员的思想认识逐渐统一。冬,同盟会陕西会员在西安开元寺开会,正式成立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并通过了联合哥老会、刀客和新军中的进步力量,共同进行反清斗争的决议。因井奔走各地,行踪不定,故选李异材(仲特)为分会会长。

    1910年春,井勿幕奉同盟会总部令,回陕西组织起义,在泾阳柏氏花园开会20余日,传达总部指示,制定在陕西起义计划。6月,他和邹子良、郭希仁、张云山、王荣镇等人集会于小雁塔,商讨起义事宜,7月9日又召集同盟会和会党负责人张伯英、钱定三、胡景翼、李仲三、邹子良、张云山、张聚庭、万炳南等30余人,号称36弟兄,在大雁塔“歃血结盟”,共图大举。同年秋季,他和吴玉章、熊克武、但懋辛由上海赴香港,策划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失败,勿幕与总部诸人计议。他愤激地说:“吾党精英,损失殆尽。若不迅图急进,将来更不易举。长江方面,已有密报,于夏秋之间进行,吾等应由西北发难,收南北呼应之效。”在5月间回陕西,确定10月6日同时起义,陕西决定由新军在西安起义,渭北各县响应。决定之后,勿幕亲赴渭北布置,准备起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陕西各地纷纷欲动。10月22日,新军同志首先在西安起义(俗称“反正”),激战三昼夜,24日西安完全光复。同时同盟会会员胡景翼、胡定伯在耀州起义,富平哥老会首领向紫山率众光复富平,25日三原、商州(今商县)光复。此后陕西各县陆续光复。

    1911年l0月下旬陕西革命军司令部举行会议,仓促推举张凤翙为军事首领,众人仍暗中拥戴勿幕为大都督。勿幕在耀州使人转告他们,临时换主帅,只能是自己扰乱自己内部,制止了众人的企图,遂推定张凤翙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钱定三、万炳南为副统领。军政府正式成立。10月27日由渭北赶回西安,10月31日军政府委勿幕为北路宣慰安抚招讨使,井崧生、胡景翼、曹世英、郑庠等,都在他的部下分任标统。陈树藩为东路节度使,负责指挥军事。11月1日在陕西新军中最有声望,与勿幕志同道合的秦陇复汉军副统领钱定三,率学生40余人赴潼关,指挥东路战事,途经渭南,被当地土豪韩秉堃组织的反动民团杀害。噩耗传来,勿幕恸哭失声,废寝忘食。从此张凤翙独揽新军大权,在反清胜利后,逐渐脱离了革命。山西党人景梅九、李岐山等于10月29日,起义河东。清军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率部由正太铁路入晋,太原失陷,景、李等来陕求援。军政府复委勿幕为河北安抚使,和陈树藩率井崧生、严飞龙等部,由大庆关和夏阳渡河,支援山西民军,首克蒲、解、潞州,继克运城,三晋革命形势复振。清陕甘总督升允率甘肃汉回各军20余营东下,连陷邻州(今彬县)、长武、沂阳(今千阳)、陇州(今陇县),围攻乾州(今乾县)、礼泉,侵入三水(今旬邑)、淳化。勿幕命标统胡景翼率部于三水张洪塬,大败甘军。双方在乾、礼间成相持局面,至清帝退位止。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任命井勿幕为中央稽勋局副局长。井勿幕以陕西事务纠缠,辞职未往。3月,中山先生受袁世凯的要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勿幕亦本功成身退之义,遣散所部。将一部分包括井崧生所部在内,交付陈树藩改编,仅留敢死军一小部分,改为水利军,由杨仁天率领,屯垦黄龙山。6月25日,改同盟会陕西分会为陕西支部,举勿幕为支部长,张凤翙为副支部长,彭仲翔、宋向辰、张云山等均为支部负责人。8月上旬同盟会陕西支部改组为国民党秦支部,井勿幕仍被选为支部长,办理党务。因张凤翙阻挠,又改选张凤翙为支部长,勿幕与马凌甫为副支部长,郭希仁、宋伯鲁为干事,张云山为评议员。8月下旬被迫以筹办延长油矿为名赴南京,接着又赴上海,随章太炎学习古文。袁世凯政府任命张凤翙为陕西都督。

     

     

     

    井勿幕手迹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在云南成立护国军,号召反袁,勿幕赴云南参加护国之役,先后任护国军第一梯团司令刘一峰部参谋和川滇护国联军总司令熊克武部参谋长。处前敌时,整饬军纪,士乐为用,军民相安,立功最多。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撤消帝制,而再称大总统,勿幕又联合民党进步人士,以19省公民名义,发表宣言,反对袁世凯再称总统。宣言中尖锐指出:“袁逆不死,大祸不止。”同年6月袁世凯病死,陕西督军陈树藩唁电,称袁为“不兆之祖,共戴之尊”,陕西民党大愤。勿幕乔装商贩,足穿麻鞋,身背卷烟,徒步回陕,转赴北京,和党人促成李根源为陕西省长。他亦应李根源的邀请,屈就关中道尹,以便共同对付陈树藩。当时勿幕对禁烟、财政、教育各项大政设施,提出多次建议,但扼于陈的掣肘,未能实施。后来陈树藩对段祺瑞拉师生关系,依附“安福系”,加入督军团,以强力夺取李根源的省长印信,勿幕亦愤而辞职,被陈软禁于西安,日以篇籍自娱,暗中仍与渭北通声气。

    此时驻渭北的胡景翼、曹世英、高峻、耿直、郭坚等部和民党焦子静、刘允臣等,均密谋讨陈。陈派旅长曾继贤率严锡龙团,进驻三原,拟接城防。胡景翼部补充营营长张义安、连长董振五、参谋邓宝珊等,感到形势紧迫,且有机可乘,率300余人,于1918年1月25日,在三原起义,歼灭曾继贤、严锡龙装备精良的数倍之敌。胡景翼由蒲城,曹世英由耀县驰赴三原,举起陕西靖国军旗帜,反段讨陈,连战获胜,攻至西安城郊。陈树藩屡战不利,惊惶万状,勾引刘镇华率镇嵩军入关相助。战事连年,互有胜负。9月靖国军第四路司令胡景翼受骗,被陈树藩劫持,囚于西安。10月,叶荃率滇军第八军3000余人经四川、甘肃入陕,支援靖国军。先至凤翔、陇县。又有鄂军王安澜和川军吕超各部,即将到陕。时陕西靖国军共有六路司令,以于右任为总司令,声势复振。陈树藩大惧,一面向国务总理段祺瑞求援,同时因渭北靖国军将领,多系勿幕旧部,陈商请勿幕借调解之名,赴三原统驭靖国军,以抵制滇军。井勿幕佯装不允,而陈树藩邀请愈力。11月由西安赴三原,到后即被众推为靖国军总指挥。

     

     

     

    井勿幕与于右任先生在三原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

     

     

     

    1935年建于蒲城尧山中学内的“勿幕图书馆”

     

     

     

    以井勿幕名字命名的西安“勿幕门”(小南门)

     

     

     

    井勿幕墨迹(录李子德诗) 

     

    井勿幕率岳维峻、董振五、邓宝珊等部赴凤翔慰劳滇军和靖国军第一路部队,某日在第一路司令郭坚的宴席上,勿幕指责郭部纪律不佳,要求整顿。归途经扶风,为郭部刘顺天营截击,未受损失。至兴平又遇陈部投降的贾福堂营,据城抗阻,勿幕即命随行部队攻贾,数日未克。郭坚亦命驻兴平南仁堡(在兴平县城西南15里)的李栋才营策应。后郭坚发公函约勿幕等于1918年11月21日齐集南仁堡开会,商讨攻打兴平及进取西安计划。岳、董等都劝勿幕不必前往,勿幕亦同意。但他终无戒备之心,认为自己是靖国军总指挥,又和郭坚、李栋材是蒲城同乡,自己去,可以把他们说服,把部队整顿好,再勿扰害人民。行前他给四川督军熊克武写信说:“很多人都反对我前往,以为有危险。其实,只要对革命有好处,我是不怕牺牲的。”他只带护兵4人,自己坐轿车前往南仁堡,到了堡外,问门卫:“郭司令来了吗?”答:“没有。”李栋材即迎勿幕进堡。约上午10时,郭坚的差弁李新生、任申娃、张昉等数十骑自北门进堡。扬言:“郭司令来了。”勿幕出迎,不见郭,即折回。才进营部,李新生突然自背后连发两枪,勿幕倒地殒命,李栋才急割勿幕头,带赴西安。井勿幕的尸身,由随来的护兵安彦明用棉被包裹,背回泾阳。

    井勿幕死后,泾阳驻军团长田玉洁,向陈树藩几经交涉,索回勿幕的头颅,和由南仁堡背回勿幕的尸体,临时草葬于蒲城。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将勿幕生前事迹,上报广州大元帅府。呈文中有“名家龙虎,关中凤鸾,奔走南北者10余年,经营蜀、秦者可百余战。慨虎口之久居,已乌头之早白。淮阴入汉,旋登上将之坛;士会渡河,胥慰吾人之望。武侯之指挥未定,君叔之志俱歼。于11月21日被刺于兴平之南仁堡,莫归先轸之元,空洒平陵之泪”等语。经常委会决议,将勿幕生平事迹,宣付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立传,并由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又由章炳麟撰《井勿幕墓志铭》。1918年11月21日广州孙中山护法大元帅府特赠井勿幕陆军中将衔。1945年11月19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被孙中山誉为革命的“后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陕西军民为怀念井勿幕的不朽功勋,曾将井在西安居住过的四府街更名为井上将街,并在街南端城墙上凿开一门,名勿幕门(即今小南门)。

     

     

     

    井勿幕先生之墓位于长安区韦曲街道上塔坡村清凉山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第三编:长安有幸埋忠骨
    • 下一篇:2、张云山将军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