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开发>> 百姓热贴>>正文内容

    张季鸾先生墓为何快变成猪圈?—再说陕西“没文化”

    作者:许石林 来源:价值中国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2日 点击数:

    中国新闻界能让世界新闻同行顶礼膜拜的前辈报人张季鸾先生的墓,快变成猪圈了——这么说也不准确,应该说张季鸾先生的墓园大部分被猪圈侵占,一个养着上万头生猪的猪圈距离先生墓不过百米,臭气熏天、粪尿污染,先生的墓快变成猪圈了——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的师生,阳春踏青,寻访祭拜张季鸾先生墓,竟然是闻着猪屎味儿找到的!

    新闻上说:陕师大的师生们到西安南郊的长安县寻访张季鸾先生墓,附近老乡指点:从路边砖瓦窑超土塬上走,上一个坡儿,闻着猪粪味儿就能找到。果然!(见《三联周刊》)

    张季鸾先生,中国报业宗师,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他主笔《大公报》期间,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办报宗旨,赢得国共两党领导人的一致赞赏。先生承接古代士子之心,热忱报国,书生襟抱,胸怀大义,以妙笔写时评,针砭时弊,拳拳之心,风流文采,光耀千秋。先生不畏强梁,反抗专制与压迫;不媚民众,反对民粹主宰社会,实在堪称是一位公正清醒、先知先觉的新闻界的圣人,是中华民族积修缔造的文化精英!张季鸾先生1941年病逝,葬于陕西长安县杜曲镇竹园村。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哀悼先生:“季鸾先生,文坛巨擎,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这份唁电,如今刻在先生的墓碑背面。可是先生的墓已经被猪圈包围。

    张季鸾先生墓最初占地40余亩,建筑气势恢宏,四周高墙环卫。经过多年的人为破坏,如今已经被蚕食得只剩下坟冢孤碑,还面临被猪圈保卫的惨境。张家后人和张季鸾新闻研究会也曾呼吁,可惜声音乏力,不起作用。

    人死如灯灭,尸骨归还泥土,万古长寂,化为乌有。后人礼葬逝者并封墓立碑纪念,是承接逝者的价值和精神,以激励后人。看似逝者的哀荣,实为后人的依靠。后人追怀先贤,实际上是对一种价值观的继承和加固,从先贤的精神信息中,获取对后人有用的精神营养和价值力量。因此,古代礼敬贤达坟墓的故事,载于史册,代不乏人。有的大兵杀伐敌国,出兵之前,对敌国的先辈贤达之士的坟墓明令保护,有凡侵扰先贤陵墓、或在陵墓方圆多少里内樵采耕牧者,皆给以严厉的惩罚。至于反叛乱国者,路过孝子故里、经过贤达乡邑而偃旗息兵者,亦非孤例,如黄巾军因为敬仰学者郑玄,而不侵扰郑玄的家乡高密……就连袁世凯虽然将章太炎关进牢房,但待遇十分优渥,任由其毁物骂人,隐忍躲避,而不加害。这些感人的故事,成为中华历史中永远温暖人心的火光。

    礼敬先贤,包括保护先人骸骨坟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看到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墓近日之惨状,能不让后辈学子心生悲凉?

    先前我曾批评陕西当下的一些文化行为,讥其“没文化”,并说陕西是文物大省,不是文化大省。这种非数学式、而是写意式、比喻式的表达,伤了很多陕西读者的自尊心,引起不满。现在看到这条新闻,又让我脑海里跳出“没文化”三个字。我就不解释“没”的具体意思了。文物大省陕西,缺少的是对文化大省的深刻检讨和反思,长期混淆文物与文化的概念,以为古人的文化遗产就是今人自己的文化。况且,古人的文物你只拥有其实物,而没有继承文物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与文化价值,算什么有文化?鲁迅先生1924年到西安讲学,观秦腔,先生感到易俗社秦腔之妙,欣然题词“古调独弹”,并慷慨捐款。根据随行记者孙伏园的记述,先生觉得陕西地处偏远,能有如此质量的演剧,深感意外。就是说,先生没想到在文化落后的陕西,有这样高质量的戏剧。文化落后虽然不见于先生之口和孙伏园笔下,但1921年至1922年秦腔在汉口演出,却有文字赫然写道:“知文化落后的陕西,尚有此著作宏富,实力雄厚,空前未有的易俗社”云云,显然,过去的人对陕西的文化认识是比现在冷静的。过去陕西的报纸也敢登这种说自己文化落后的文字。而现在,这种胸怀和勇气没有了。现在把文物说成是文化,目的也不是文化,还是利益的诉求,即一切为了旅游,旅游为了一切。

    是啊:张季鸾先生墓是文物,但还不是旅游景点,创造不了旅游收入,不如一个养猪场能创造效益。所以,先生的墓要被养猪场蚕食包围,这正是当下要利益不要礼义的行为体现。

     

                                        2010年4月20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张季鸾墓迁榆林是长安人耻辱
    • 下一篇:建议长安区政府整治长安一中周边环境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