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也谈樊川典故和地名由来
作为根在长安樊川的游子,多年来我也喜欢收集有关樊川的典故以及地名的传说,今天看了长安文友卢剑利关于樊川的一些介绍,本人也将自己的樊川的了解奉献给大家,以供商榷和考究。
樊川之名的出处:
现在一般人都说是汉刘邦给他妹夫舞阳侯樊哙封的食邑,而且据樊耀亭先生写的《康有为游城南》一文中提到:樊村还有樊哙家庙,也就是祠堂。本人老家就是樊村人,从小就听老人说,在冯家村(就是明代关中书院的创始人冯从吾的老家)和薛家堡之间的神禾原坡上有块平地,过去是白庙,就是樊哙家庙。抗战军兴时,住王曲的国民党七分校整天拆庙,为了保护这座庙,当时两村的保长冯某动员老百姓将白庙拆了,盖成了冯家官房。而且在薛家堡和冯家村现在的杜曲镇樊村初中北边有块地叫花园,也有人说这就是樊哙花园。
另一种说法是:在商代,樊川一带原就有个诸侯国—樊国。是西周派仲山甫去平了这个樊国,仲山甫设衙门在今天杜曲三府衙地面,所以该村叫三府衙。(实为山甫衙)。该地秦时为樊乡,所以樊村乡是我国最古老的乡名,樊川来由在此。还有在北宋时代,长安曾改樊川县。
这就是两种说法,当然也不矛盾。
镇名、村名的传说:
樊川的镇名、村名、地名大部是秦、汉、唐、当然以唐为主了。韦曲是韦氏(包括武则天的儿媳,唐中宗的皇后)家族驻地。杜曲是唐朝世族杜家的驻地,杜家在晋有杜预(杜武库、平吴国者)、唐有杜佑(通典作者)、杜甫(杜佑远亲)、杜牧(小杜)。杜家府邸在长安城内、但庄园在樊川有的说朱坡、有的说是杜北。
而且杜曲西村在唐宋时有李大官人家,据说是唐朝皇亲;也有人说桃溪堡就是这个李大官人家的庄园,但在清代败落被一个编蓆的卢姓人买去。而李家最后搬至樊村居住,所以桃溪堡但当地人称“卢家堡子”,但李家买房时和卢家有合约,门楼不买,桃溪堡字不准改。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相映桃花红”一诗就发生在这里。现在杜曲镇准备花两个亿修建。但是我那一年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翻陕师大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的遗作《西安历史地图集》,仔细一对地图和方位,怎么感觉那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并不在杜曲这边,而在洋桥西边的土地上。
樊川两原有八大寺院即:兴教寺对观音寺、兴国寺对洪福寺、华严寺对禅经寺、牛头寺对云栖寺。而且还有杜固庙(及凤凰嘴)、鸡子殿、天池寺等。当然庙就更多了(每个村至少一个大庙,还有若干小庙),但是百分之九十九都拆了成为小学。
唐皇亲韦氏家族居于韦曲一带,宰辅杜氏家族居于杜曲一带。唐高宗显庆年间中书令杜正伦居于神禾原与潏水之间的下杜(今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新街北村一带)。唐玄宗时驸马郑潜耀郊居于郑公庄(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小江村),后来唐僖宗时诗人郑谷所居,又称郑谷庄。唐大文学家韩愈送子韩符的读书处,韩愈别庄,唐昭宗时宰相韩偓居于此称韩偓村,又称偓村(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岳村)。诗人杜牧生和过瓜州村(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瓜州村)。唐天宝年间大将军郭子仪部将何昌期驻军处何家营(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何家营村)。唐宰相裴度别居(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小江村以东)以上这些地方均在神禾原与潏水之间。唐时宰辅杜正伦为保护长安城开凿杜固,改道潏水时(其故址人们称凤凰嘴,又称;马蹦崖,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南樊村原上),曾修申店渡头(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申店村)。彰义村的来历是该村元代出了特别有名的医生,为周围老百姓治病有很名,元朝皇帝亲自降旨嘉奖其义,故为彰义村。
先说到这里吧。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故乡,游子永远爱着你
- 下一篇:(散文)北方没有大榕树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