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杨广虎>>正文内容

    (书评)读范超散文集《土天堂》及其他

    作者:杨广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0日 点击数:

    大地结香:吐露着草木和农事的泥土芬芳

    ——读范超散文集《土天堂》及其他

     

    杨广虎

     

    《土天堂》这本散文集看起来并不厚,但是它厚实的文字承载了范超三十多年的思想积淀和文字表达。许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它的表象,“土天堂”作为一种表象的符号,作为一种乡愁的“归宿之地”,作为一种苦苦追求和探索的“精神故乡”,范超倾其所力,走在故乡的泥泞小路上,用一种诗意的目光,寻找细碎的记忆碎片,重新梳理、审视这块生养的家园,内心的观照和一次又一次有意义的回望,构成了他属于自己散文的一道风景线。

    深爱这片大地,大地结香,范超在试图打开乡村到城市的秘密通道,呈现给我们人生的温暖和甜蜜。尽管有一些难言难舍的阵痛,但是现实的烟火让它的文字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记忆中,更多些思索和生气。它的感觉是敏感的,准确地把握着时代的变革。草木、农事,哪怕一颗颗庄稼,在他的眼中都又生命和活力,物语的隐秘在他的笔下一层层解开,闪现着神性的灵光,让我们体会到自然、人类的伟大,和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感悟。

    散文给了范超许多荣誉,但是我觉得更多给了他表达的自由,生活的快乐。

     

     

     

    范超在农村生活十七年,我在农村生活十九年。农耕文化的影响一直至今,有时候难免有些思想守旧和对现代文明的抵触。虽然有着相同的背景,但是范超明显地对乡村更熟稔。我们生活的关中大地长期以来,一直受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从“神农氏”炎帝到“后稷稼穑”,这片古老的“天府之国”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秦人,从先民到今天的“新新人类”,农耕文化和思想影响深重,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们的先辈对土地爱的如此深沉,如此挚爱,让我们汗颜无比。

    “村东、村西、村北或者村南的大地上,突然凹陷下去的那么一大片,呈现着土壕的无限深奥。处在村庄最低层的土壕以村庄的另一种面目存在着,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合理性。那条延伸到壕底的小路,细长而白净,像是一个午梦,只要我们去做,上上下下的秘密就会从路上源源不断地洋溢出来。”

    这就是范超从小生活的“土天堂”。这种村庄在关中大平原很多。“秘密最终只有我和车子,镢头,铁锨等等知道。”生活在现在看来有些落后、枯燥、贫瘠或者守旧的乡村,作为“庄稼的儿子”在我们的眼光里,这里充满着无限的乐趣,即使付出血汗的劳作,也充满着无尽的快乐。拉土粪、打胡基等等,虽然机械化的运动无聊乏味,但是我们很充实、很实在,没有现代的焦虑和困惑,我们知道这种辛勤地付出必得到大地的回报,玉米、麦子、棉花,这些植物,是懂得感恩的。我们与庄稼、人与自然,是在一种无言、沉默地交流中日复一年,彼此相依,一直繁衍。

    范超给了庄稼一种力量和暗示。“我拉车往壕里滑时,车整个怂恿着我的小跑,如果后面没人拽住车子,我就只能靠自己掐算掌控到最好,以免被车扣在大地的深处永不得翻身,我天天拉着车子忙忙碌碌,车子不说话,谁知道它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从修辞上讲叫“拟人手法”,这是为了研究方便,我更把它看作一种自然的互相交流,童言无忌、童心无邪,车在“怂恿”,带有挑战和对峙,车不说话,“谁知道它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都在显示作者范超从小对农事的细致观察和渴望平等交流的心愿,这种极其朴素的愿望,作为乡土精神的哲学追求一直贯穿他的人生始终。

     

    诗意的范超,有着天性浪漫的情怀,让他的文字不仅仅是庄稼、草木、农事的记忆记录,更多地寄语了诗意的关怀。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浪漫诗句和理想情怀。生活在内陆乡村的秦人,小时候几乎见不到海,但有着海的宽厚、博大情怀,有着属于自己的诗意生活和阳光日子。

    “接下来的时光,玉米靠回忆打发。她们会想起那些童年时代殇亡的朋友,甚至会陶醉在前世的姻缘中。她们这一辈子的爱情是绝望的,她们的爱情是在前生注定和消耗了的。那被风带走的爱人,她们一辈子也没能等回来,她们渐渐衰老成土,你不再将多余的目光投向她们。某个黄昏,你煮玉米糁子,将一株玉米秆塞进灶膛点着时,奇迹出现了,玉米秆这头汩汩地往出冒水,止也止不住,落得你满手满身都是,你害怕了,不敢再烧。这是玉米一辈子最后的泪了,在眼泪中她香消玉殒。看过她流泪的那个人从此为情所惑,很多年后,玉米的眼泪流成你的眼泪。”

    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展现着爱的伟大;这段文字比诗句更具现实意义,文字也充盈,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这也是范超选择散文这种问题表达的原因之一。只有散文,才能让他得心应手,一句句神来之笔,吐露出属于自己的大地芬芳。

     

    大地养育了我们。范超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大地的颂歌上,那就显得有些浅薄了。站在“农村里的城里人”与“城里人的农村人”这种尴尬的境地,我们无比痛楚,这是一种难以的回归和永远的无法认同。范超意识到了这一点,作者自己在思索和探索。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乡村的吞噬、蚕食,让我们传统的乡村生活和民俗、文明逐渐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各种生活、文化的快餐让我们胃部不适,不知所措。

    “我再也找不着我家的地,和在大地上挥汗劳作的我。我变得烦闷异常百无聊赖,总是不能把自己在逼仄生活上所从事的活计看成是种地,它们多少都有些飘,有些不实在。我无法说服自己坚持到底。起初我进城是为了图个轻省,到头来却收获和背负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沉重,没有人告诉我这其中的缘由。在前一个夏天,我还在弯腰“嚓嚓”割着麦子和草,在第二年的夏天,地看不见我的影子了。那时候我觉得一件事情干得太久就没多大意思了,可是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有发现,有哪一件事情会让人们一直干着都觉得有意思。我把过去的和手头的事情都撂荒了,这些不断重复的事情倒戈过来,也把我撂荒了,我越来越不认识了自己所遭遇的人事。我们捆绑在一起,在宿命里,日渐荒疏下去。”

    客观上讲,我们和大地的缘分总会走到尽头。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的精耕细作,我们无法回避。社会总要发展,我们不可能一直让我们荒芜的乡村成为“空巢”;我们坚守的是我们的精神和理想。

     儒雅、谦卑的范超生长的陕西礼泉,且不说历史深厚,近代是有名“南康北刘”——“关学大儒”刘古愚先生的教书之地,“烟霞书院”让关学一直不断继承发展。刘古愚提出“除虚文,修实学”的口号,制定了“自正、自勤、求实、观时、广识、乐群”的十二字学规。特别是他在继承、发展“学以致用”上,具有开拓精神。农耕文化、关学以及礼泉在历史上的多民融合风俗,这些对范超的思想应该都有一定的影响。

    他学历史的,更能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当下,使得自己的“在场散文写作”更具时代感和使命感。

     

    无论是“水流年”、“土天堂”还是“月亮地”,在他的系列散文中,我看到了他对乡村的深深眷恋,对自然的膜拜,对庄稼的热爱,对大地的敬畏,他在用一种走向中年的成熟来反思我们的生活。大地结香,吐露这草木和农事的泥土芬芳。他在平静、朴实、安静地叙述中,赋予草木灵光和关爱,饱满的情感之下,有着理性的睿智和冷静的哲思细碎的文字,缝补了我们对故土的记忆和怀念,看不到对生命挽歌痛心疾首的失望,清新的文字宛如一阵秋风,吹来成熟的香气,醉人的草木之熟;让我们想起了理想的张扬,生命的饱满。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范超散文以其细腻的感情不仅仅在诉说着草木农事,更多给了我们人间关照、责任和醒悟,给我们温暖和安慰。大地原始的芬芳,生活的快乐和烟火,丰厚、持久而醉人。

     

                    2011年4月19日夜于长安初稿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书评)自然和美的灵性呈现
    • 下一篇:(散文)剑立天地扬正气-我的朋友卢剑利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