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杨广虎>>正文内容

    (杂文)由终南山隐士想到“酒肉和尚”吕留良

    作者:杨广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1日 点击数:

       时间过得真快,不经意我在秦岭终南山中呆了十六年,人生的最青春的岁月全隐没在终南山中的密林野草之中。我谈不上隐居,偶尔住住,爬爬山而已;比之现在真正常年隐居在山中的朋友们,真是惭愧不已。

       自古以来,秦岭终南山就是文人雅士的隐居之地,太多的名人,难以统计。现在据初步估计,在终南山因各种原因隐居者达五千人之多。《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做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做官的目的,也便有了“终南捷径”之说,我想现在许多隐士可能最多想远离喧嚣的城市,求得自然的回归和心灵的慰籍,至于官不官,不是很重要吧?!

    有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在现代社会,能隐于市,不受各种诱惑的人可真是少之又少了。

    寂寞的终南山作为中国的文化大山,一直以来没有被国人充分认识,不想被一个名叫比尔·波特美国人,游历终南山之后,写了一本《空谷幽兰》,在欧美引起轰动之后,才被我们逐渐重视,中国人对自己优秀文化的滞后继承和反省值得深思;近年来对国学的过度热爱和追捧,实在有些“过犹不及”了。

    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中将终南山比做了“月亮山”,写到:

    “终南山,有人将它解释为‘月亮山’。传说中,那里是太阳和月亮睡觉的地方,在它神秘的群峰中,坐落着天帝在尘世的都城,还有月亮女神的家。于是这里就成为某些人前来试图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它的力量根源的地方,因而也就成了隐士的天堂。”

    终南山作为秦岭的精髓,其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其是佛道宗教文化,具有世界广泛性。寄情山水,洗涤灵魂,养生健体,何乐而不为?

     

    从古到今,隐居山林者甚多,我却想到了“酒肉和尚”吕留良。当然我们现在隐居在终南山的隐士是自愿修行的,吕留良是被当时的大清康熙王朝逼的,也为了维护自己一个崇高的人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吕留良这个人,但是可能听说过吕四娘传奇,吕四娘割掉雍正皇帝的头颅,为她爷爷吕留良报仇雪恨。至于真假,是民间也是而已。 吕留良(1629--1683),字庄生,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宇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崇德(今祟福镇)人,因清代更崇德县名为石门,故亦作石门人。祖父蠖,字南文,号心源,任淮王府仪宾,娶淮庄王之女南城郡主,为明王室宗亲。现在崇德县已经改为镇,属于桐乡市,我九月刚去过那里,号称“世界皮革贸易中心”。明末清初,嘉兴、桐乡、淞江等地属于复社、几社江南文人的聚集之地,一直以来反清复明斗争不断,吕留良最为大明遗老,一直以来没有停止斗争,顺治十年,二十五岁,被迫易名光轮,应清廷科举考试,成诸生。留良反清思想一直未变,深悔失足科场。满清康熙五年,浙江学使至嘉兴考核生员,留良拒不血试,被革除诸生。此举震惊社会,而留良怡然自得。从此归隐崇德城郊南阳村东庄(在今桐乡县留良乡),自开天盖楼刻局,继续选刻时文出售,并提囊行医,以自隐晦。其时诗朋文友大半散去,独与张履样、何商隐、张佩葱,专攻程朱理学,创立南阳讲学堂,设馆授徒。身益隐而名益高。八年,迎理学大懦张履样至东庄,刊行朱子遗书语类。满清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以笼络明朝遗逸。浙扛当局首荐留良,留良誓死不受。十九年,征聘天下山林隐逸,嘉兴知府又荐留良。自知难以推脱,然拒不臣清之志不可变,虽平时京憎佛遭,权衡轻重,决意出家为僧,取法名耐可,宇不昧,号何求老人。去吴兴埭溪之妙山,筑风雨庵,隐居讲学,门人弟子亦甚众。留良早衰,年四十余须发灰白齿落过半,且幼有咯血疾,遇有怫郁即发.隐居妙山后三年,病逝。

    吕留良以评选诗文而得名,以隐居来保全自己的清节。在他死后数十年,雍正十年(1732年)轰动一时的文字冤案——“曾静案”把他又带了出来,全家遭到灭门之灾,被定为“大逆”,毁墓开棺戮尸。时长于葆中(满清康熙四十五年进士,翰林皖编修)已卒,亦株连戳尸;幼于毅中,斩首:家属、亲戚、门人凌迟处死,其孙辈大多流放东北宁古塔<今黑龙扛宁安县)。其实曾静与吕留良素未谋面,因祟仰吕氏,即以吕氏私淑弟子自称。曾静谋划反清,事败,累及吕留良。而曾静被雍正皇帝当作皇恩浩荡的“活教材”,在被释放之后,他还积极追查传播谣言者的身世,现身说法,整理《大义觉迷录》,刊行于世。为后人不齿。

    其实曾静和吕留良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只是慕其学说而已,“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是深受朱熹学说影响的吕留良的主要思想。从现代看来,有些民族狭隘思想,但是他的民族气节,不屈不饶的独立人格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实,吕留良的出家隐居,也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和黄宗羲、高旦中等在自家里看了明末大画家宋旭的《辋川图》之后,流露出出家隐居思想的,宁肯卖掉此图,也要“纵横置屋数十间,左右可容吾友寄”。可惜没有人响应,只好自己在南阳村隐居。可见,王维在终南山辋川的隐居生活对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大明遗老,却参加大清考试,尽管当时为生活形势所迫,但成了吕留良清白人生的一大污点,“谁叫失脚下鱼矶”,他也想隐居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在大清为了统治需要,稳定人心,大诏天下隐士之时,吕留良也难以脱身。

    抗清志士陈之龙,夏完淳等等的壮烈牺牲。对吕留良思想打击很大。当他于最要好的朋友因为学术观点、治学方法,处事态度等不同,于康熙六年(1667年)尖锐恶化之后,他曾做诗《问燕》、《答燕》,对黄宗羲做了批评,从此老死不相往来。有人说二者是为了购买藏书而起的,仍是个谜。但是,挚友的分离,对吕留良生活影响很大。

     多次大清朝廷征召,吕留良都以归隐不去。但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再次大征,嘉兴知府力荐,不去对自己对亲人对当地官员军没有好处。吕留良问后卧病在床,口吐鲜血,削去头发,披上袈裟,对外宣布正式出家为僧,名为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清淡的一生和彻骨的失望由此可见一斑。

    就这样痛苦,他还在完成《朱子近思录》和《知言集》,“一息尚存,不敢不勉”。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863年)八月十三日病逝,年仅五十五岁。他在《自题僧装像赞》中写到:

    “僧乎不僧,而不得不谓之僧;俗乎不俗,亦原不可既谓之俗。不参宗门,不讲义录......有妻有子,吃酒喝肉......”

    “酒肉和尚”可能有些,但是像吕留良这样的就他一个人,他的做人气节,深刻自省,非常人所能及。

    蔡元培曾为吕留良题写“为民族争存,碎尸无憾;以文章报国,没世勿谖”。

     

    在王朝更替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特别是明末清初的风云际会之中,有洪承畴,吴三桂等等不同的人物出现,仕清也罢,隐居也罢,远离庙堂,处于江湖,或隐居民间,做自己的学问也罢,都有许多具体的因素,我们无法拨开历史的烟云看到最清。

    现代生活,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生活的压力,选择去秦岭终南山隐居,聆听南山的天籁之音,领悟博大精深的南山文化,修身养性,独立处世,为国分忧,才不旺自己隐于这座古老、美丽、丰润的大山。

     

                             2010年10月10日夜于长安

     

    备注:本文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修改中。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诗歌)偏方
    • 下一篇:(杂文)“公务员队伍”喜纳“农民”:小…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