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过会
在我们老家有过会的习俗,一想起过会,我的心就暖洋洋的,这不,再过几天我们那里又要过会了,我得提前做好回家的准备啊。
过会从我记事起,我村每年都是七月初三,在几天前,巧手的妈妈就蒸好了待客人吃的“蛋蛋馍”,初二的早上,寂静的乡村好像一下子成了大都市,俗称“逛菜市”,我记着小时候,还在梦中,我妈就叫我:“碎女子,快起来,跟妈逛菜市走。” 我揉揉发困的眼睛,挎着菜篮子奋不顾身就去了,一点癔症也不发 ,因为在我的记忆里,菜市上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街两行,卖啥的都有,其实在现在的大城市,哪天不是如此,可是我就觉得,那才叫菜市,卖豆腐的吆喝永远都是:“割豆腐哎!剩下一块豆腐了......”声音传过大街小巷,传得很远,很熟悉、很亲切。
至于过会起源于何时,我没有考证过,只知道过会都是说的农历而且过单不过双,邻方大圆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日子,俗称“忙罢会”,和庙会是不同的,庙会因为有封建思想的嫌疑,现在基本都取消了。只有这“忙罢会”至今还保留着,特别是西安的城南,每个村都过,集中在农历的六、七月份,夏季的麦子收割归仓了,秋季的玉米等等农作物都种上了,人们都清闲了,互相走亲访友,谈收成,谈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其乐融融。过去,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不富裕,而白面是自产的,最为金贵,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那必须拿十个“油塔子”(把馍蒸成塔状,里面掺的油,俗称油塔子),还要拿一封点心,点心是必须的,那时候是买的散装的,用纸质的包装绳(在空中吊着)供销社的营业员很熟练地用黑麻纸以包,绳子以捆,就给娘家出门去了,爱好的,后来还给点心上蒙一层红油纸。要不,过去谁家生娃了,就有人问:“生了个主儿,还是客啊?”,说是个客,那好了,有人就说,这下有南点心吃了呀!对方就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到时候叫我娃给你也把南点心拿上孝敬你啊......其实谈话包含着的还是重男轻女思想。而长辈,自己的父母给女家过会,就是要给娃娃送花花馍,俗称“送曲连”,这花花馍,是各式各样的动物,我到现在还记得我母亲烙的花花馍,形象各异,还有包了糖或者芝麻的坨坨馍,味道非常鲜美,人们看着就是舍不得吃。“送曲连”还得有搭头,那就是鲜美的桃子啦、苹果啦、梨啦,我记得我小时候非常盼望过会,过会可以吃很多平时吃不到的东西,穿新衣裳,见到平时见不到的人,可以说在这一天,比过年还热闹,因为过年,人都是攒时间,回来的时间也不固定,而过会只有这一天,嫁出去的姑娘不管再穷,在这一天肯定是要回娘家的,所以你在这一天找你多年不见的人肯定能找见。
现在过会照样过,可是提的礼物却大不相同了,人们再也不送“油塔子”和“曲连子”了,而代替的是从城里超市买来的各式各样的带包装的礼品,什么脑白金啦、麦片啦、燕窝啦、牛初乳啦、铁观音茶叶啦、等等,就连村子里来的小商贩都是拿着大喇叭吆喝,某某超市的东西啦、道路也都拓宽了,硬化了,村里还有了健身休闲广场,路旁楼房林立,人们走亲戚的交通工具也由原来的走路,骑自行车换成了骑电动车,甚至开私家车,还是照样有菜市,比原来可丰富多了,可以说,你只要想掏钱,连蔬菜、熟肉都有人给你送到家门口,各种小摊小贩,还有唱大戏的、甚至有现代歌舞,卖小孩玩具的,还有搞游戏活动的,套圈(掏2块钱用个圈去套地上摆好的东西,套住了,东西不要钱就是你的了)去年过会,我回家,竟然出现堵车的现象,车停的一街两行都是,什么车都有,简直是目不暇接。
是啊,托改革开放的福,我的家乡人民生活富裕了,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物质生活富裕了,我希望精神生活更富裕,多聚会、多联系,把过会这个习俗延续下去。
王小侠于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词赋)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清北采风赋
- 下一篇:(杂文)看《山楂树之恋》有感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