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程选成>>正文内容

    (杂文)良好的习惯受用无穷

    作者:程选成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7日 点击数:

     

     

    记得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回想、了解我的一些事业有成的同学、战友、同事们的成长经历,成功的因素大多相同,那就是他们因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并努力地坚持下去,我也因为受到他们的感召和启迪,有所收获自豪和心存感激。

    我是60年代末出生于陕西省兰田县的一个偏远村庄,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在孩提时代,就朦朦胧胧地感受了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幸福,也亲身品尝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所带来的许多“苦果”,那时候,由于物质极其匮乏,无论是大人们还是小孩子,整日都在为吃饭穿衣等基本的生计问题而忧愁,那个年代,我们村有仅有三户人家,因为男人是“公家人”能轻松挣钱,他们家里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他们家的孩子优越感特强,就连传统的过年,他们拿的花炮也最多最大,令我们羡慕不已。记得我们同龄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时,一些爱逗乐的大人们问到:“你说你爸在外边是做啥的?”他很自豪地回答:“是挖银行的,我家里有很多很多的钱…”,每当听到这些,我们大伙都信以为真的同时不由得生出仰慕之情。有的小朋友还立即回家怪罪起自己的父母,惹得大人对其一顿冤骂和屈打……

    那时绝大多数孩子的父母身为农民,他们整日起早贪黑辛苦地在农业社的庄稼地里劳作,累月节衣缩食地供养孩子们成长,常年为孩子们上学的花费操心,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却无怨无诲,他们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心底却很善良无私,内心里只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再受他们那份辛苦就心满意足了。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懂事,看到大人们的艰辛和不容易,我有时甚至产生了自己是大人们的“拖累”,想弃学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多帮助家里挣些“工分”多分粮食,以减轻家里负担的错误想法。父亲得知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要想将来顿顿能吃上白馍、大米饭,就只有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这也是咱们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否则,可有你一辈子的苦受啊…”,当时自己对这句话的意义理解不深,也没有在意。因为刚上小学阶段,对上大学的事情简直想都不敢想,但是本村我家邻居有个上高中的叔叔,他特别勤奋,回家后只要一有时间,就见他手捧书本或者书写着作业,在我的脑海烙下了很深的印记,我受到了他的感染,也经常跟着他一起学习,从学习书本上寻找穷困生活中的一些乐趣。有时一个人在自家门前,甚至在承担着防止家禽偷吃门前晾晒的麦子的重任时,还一边坐在小凳子上看书学习,虽然家长不时的提醒和责怪我的失职,但是得到更多的是过路人的片片赞声。真不知到那时为什么对学习的事情是那样的积极主动,自觉性真的是那么样的高涨啊!特别是当得知叔叔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就顺利地拿到了蒲城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我高兴地回家告诉了父亲,仿佛是自己考取了大学,今后自己真的能成为“城里人”去工作而兴奋和激动。

    也许是亲眼目睹了叔叔考上大学后的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思想触动很大,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发奋读书,将来也要考上大学,给父母争光,过上幸福的生活。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我都把学习做为自己人生的第一要务,除过帮助家里农忙之外,一心一意地扑到学习上,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1987年秋季,我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记得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在院校报到时,学校的领导很高兴地对我说:“你能从农村里考取我们的学校,真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不容易,今后要继续努力学习啊”。

    自己虽然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郑州高炮学院,但是进入了军校后,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人才济济”,什么叫“山外有山”,我们中队的120名学生,均来自全国的十五个省份,他们个个都称得上是本校的“尖子生”,自己虽然在军校里也很刻苦学习,但是总难再找到以前的自信,学习成绩也很难出类拔萃。那时候的大学里,“60分万岁”成了大学生们的口头禅,加之军校里管吃穿、国家包分配的优越性,大家不像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那么大,况且我们上的是初级指挥军官培训学院,学院以培养学员的日常管理、带兵和作战能力等为教学重点,因此,我也抱着只求门门顺利过关能圆满完成学业为目标,把学习重点放在了加强素质能力培养上,在队里开设的第二课堂里,我先后参加过摄影班、电子琴和吉它等乐器学习班,但都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空留下了浪费时光的些许遗憾。

    我们班里有一名湖北籍的同学——汪建军,业余时间参加了解放军报社的新闻函授学习,经常在我们学院的杂志和济南军区的《前进报》、《解放军报》上投稿,经常有一些稿件在报纸上发表,他本人利用暑假撰写的一篇大学生调查报告,获得了共青团中央优秀征文一等奖,受到中队的表彰奖励后,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也慢慢地喜欢上了新闻写作并拜他为师,经常虚心地向他学习请教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方法技巧,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在部队十多年间,先后在《中国国防报》、《人民军队报》、《西北民兵》等报刊杂志刊稿近百篇,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我更是勤奋学习,坚持写作不辍,在《西安房地产杂志》、《长安开发报》等报刊刊稿20多篇,上级机关和所在的本单位都给予了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使我深受鼓舞。现在工作之余,我还广结文友,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聚会活动,与他们交流写作体会和以对生活的感受,大家时常为对方发表的一篇美文而共同喜悦,并相互加油鼓励。自己时常有种“一时不写,无事可做”的感觉!

    现在我认识的喜欢写作的同事朋友们越来越多,大家的文字的功底和撰写水平都值得自己学习,我既高兴又感到自豪,尤其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我的影响和带动下,我的爱人和孩子也一起纷纷加入到了这个行列,她们对写作也有了兴趣,工作学习之余,还将她们的生活感受和一些所见所闻有意义的事情,用“心”书写出来,既丰富了业余生活,提高了知识水平,又陶冶了情操,而且有的作品还不时的见诸报端,惬意之余,我们全家会高兴地到饭店庆祝一番,真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让我们大家养成良好的习惯吧,它真的会使我们一辈子受益无穷!(程选成)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参加基层预备役军官集训的随想
    • 下一篇:(杂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责任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