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巫其祥:(散文)陕南唢呐

    作者:巫其祥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2日 点击数:

      在陕南秦巴山区城乡,无论是郊庙祭祀,还是婚葬嫁娶,年节娱乐,都少不了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组合的小型吹打乐队,都可以听到那清脆、明快、悦耳的唢呐声。

      陕南唢呐历史悠久,传统曲牌在三百首以上。各地都有自己的唢呐吹打班,每逢节日、庙会、婚丧、祝寿、以至“做满月”“做岁”“贺新居”“合龙口”“开业”等等,都要请“吹鼓手”前来助兴,十分热闹,很吸引观众。办婚事时,长长的迎亲队伍,在高昂的《大摆队》《大开门》吹打鼓乐声中行进。走村过镇时,鼓乐班高奏《得胜回营》曲牌,主人充满自豪感、荣誉感,随后慢行。丰盛的婚宴,也往往在悠扬婉转的《满堂红》《红绣鞋》或《节节高》《三十里铺》乐曲中进行。婚礼更隆重者,第二天“圆饭”、“回门”,也要唢呐鼓乐远送。在举行丧礼时,各种仪式都在唢呐鼓乐吹奏中进行。丧礼专用曲牌《苦伶仃》《西风赞》和孝子们悲哀的哭泣声十分吻合。夜深人静,“祭灵”、“守灵”时,凄凉悲伤的唢呐鼓乐曲调环山回绕,人们不禁潸然泪下,悲切不已,勾起对死者的悼念。

      陕南人有春节玩灯的习俗,传统的社火节目,如耍狮子,玩龙灯,跑竹马、采莲船,都离不开唢呐吹奏。元宵之夜,花灯下,十字街,或是庙会,都有唢呐吹打,以渲染节日气氛。那吹鼓手一人三件乐器(唢呐、哨子、筒子),把老人的乐、妇女的笑、孩子的闹,青年的嬉,都唤发出来,唢呐吹出了一幅中国新农村男女老少喜气洋洋欢庆丰年的风俗图画。这吹鼓手难就难在轮换三件乐器时,口形、口劲、运气、吹哨的不同,又得反应敏捷,符合音律节奏,合为一体,技巧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曲既满足了“外行看热闹”,又满足了“内行听技巧”,可谓雅俗共赏。

      唢呐,簧管乐器,管口铜制,管身木制。盛行我国,南北各地皆有,闻名遐迩。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唢呐”即波斯原名surnā的音译。据称,约金元时传入中国,后经改造,有嗽叭、大吹、海笛、小青等类别。现今哨呐大小不一,常用者有八孔,发音响亮,是民间吹打乐器中的主要乐器。但从周代圣贤孔夫子曾操之为业中,可知我国北方早已有之。据明代人徐渭(1521—1593)在他的《南词叙录》中说:“……唢呐之流,并其器皆金地遗物矣。”这是我国较早的关于“唢呐”的记载,最初是专为宫廷和达官贵人的加冕升迁、婚丧礼仪吹奏的。后来流入民间,为黎民百姓婚丧嫁娶奏乐。到了明代,唢呐这种乐器,不仅用于军乐队中,在人民的许多生活侧面也被广泛的采用。无论是庙祭、婚丧、节庆等,都少不了节奏欢快,音调清亮的唢呐这种乐器。

      陕南“唢呐号子”,流传在汉水流域和以宁强县为中心的略阳、勉县、南郑、洋县等地。在安康以汉滨、汉阴、旬阳等县多有流传。在宁强县又以代家坝唱的人最多。这种号子,除了具备一般号子在室外用高腔演唱的特点外,它还独具用人声模仿唢呐曲牌这一特点。演唱时人数不限,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均可,但必须有一个音质好、音域宽,能记较多唢呐曲牌的歌手领唱。当领唱者唱出第一个乐句后,其余的人跟着领唱者接下去齐唱就行了。陕南人把领唱声部俗称“公子”,把接唱声部俗称“母子”。领唱者或其他声音条件好的歌手,均可在演唱过程中对旋律自由加花或高八度(也间有作四五度)演唱,这就形成了民间简单的支声复调进行。这种没有任何框框的较自由的加花演唱,给齐唱形式的“唢呐号子”增加了不少情趣和色彩。

      在宁强县流传的唢呐号子,有不少还能叫出唢呐曲牌的名字,如《九道拐》《观音扫殿》《懒婆娘纺线》等。而在其它一些县,很少见到曲牌名的唢呐号子。在汉阴县流传的唢呐号子有《满堂红》《迎宾曲》《长引路》《竹叶青》《双探妹》《水罗裙》《百花香》《双起头》《小放牛》《五更欢》等。月河川道流行的唢呐曲牌与南山汉江边不同,多是汉调二黄的唢呐曲牌,如《大登殿》等,据《汉阴县志》记载,仅汉阴县唢呐吹奏的曲牌就有330余首。

      另外这种“唢呐号子”没有实词,全用“咿、呀、哟、嗬、嗨”等虚字唱出旋律的起伏,真是“咿呀容易得成歌”。你若有幸亲临这种场合时,那高亢的音调,音律浑厚响亮,粗犷奔放,清脆明快,不规则的音量变化,突然飘出来的悠扬漂亮的高八度乐句,加上民间歌手们演唱时特有的悠悠的颤音,引起山谷的共鸣回荡时,你会感到别有一种艺术享受在心头。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张烨:(散文)我和长安有个约会
    • 下一篇:刘欢:(散文)租居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