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翰墨飘香 年味浓—春节前夕长安书画村见闻

    作者:张雅琴 来源:西安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08日 点击数:


     

    2009年11月,省书协的书法家们与石匣口村的书画爱好者们交流。(蒋黛 摄)

     

     

     

    石匣口村民胡红旗在家中挥毫泼墨。  (蒋黛 摄)

     

    我市长安区有个书画村——细柳镇的石匣口村,那里的农民舞得笔墨,刻得印章;有人涉足园艺,有人传承书画;就是待客、说话,也和其他村落不大一样,透着文气。

      长安区有个书画村

      说及农民,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土地,是农桑。可是如果大家能去我市长安书画村——细柳镇石匣口村走一圈儿,所有的印象都会为之改变,那里的农民白天劳作,晚上弄墨。2月初,记者专程走访了这个与众不同的村落。

      长安区有个书画村

      人物:孙君圣

      热心于本村书画推广。复转军人,一位书法迷,祖上一直从事书画装裱,从小就能感受到村子里浓浓的书画氛围。

      人物:刘武龙

      从事公园景观设计,家里摆满了各类假山造型。也是“画家”,各类画作挂满画室。谈吐风雅。

      人物:胡红旗

      曾为西安东城门书写春联。他的作品,一类充满豪气,一类充满田园风趣。家里的笔筒、砚台有百余年历史。

      2007年,长安区细柳镇的石匣口村被陕西省书法家协会评为“陕西书画村”。这个称号对于该村的确算得上是实至名归。在采访中,热心本村书画推广的孙君圣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 西安市2007年向全球征集城门书联,当时有114位优秀书联者入围,其中3人就是石匣口村人,他们分别是刘兴瑞、胡红旗、孙山。最后胡红旗的书法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并为西安东城门书写了春联。其中孙山虽然落选却事出有因,因为他在决赛前给家里盖房,伤了手指,不得不抱憾退出。

      孙君圣是一位复转军人,祖上一直从事书画装裱,也是一位书法迷。他说小时候在村子里生活的时候,就常常可以感受这种浓浓的书画氛围,每有闲暇,家里总是高朋满座,人们谈论的均是一些关于书画的“雅事”,一些名人书画作品、字帖也是许多农家人的案头常客。

      孙君圣的说法,记者在走访中时有见闻。车辆经过村子,一家小铺子门口张贴着一张礼单,上面的字写得洒脱大气,透着十足的功力;村民胡红旗的家中,一间房子朝南的窗下,摆着一个大大的书写方桌,旁边则是一摞摞写就的作品和各类名帖;村民孙卫昌,干活伤了腿,走路一瘸一拐的,但却是书帖不离手,他的家里有一个小小的书柜,里面也是各类名帖、篆刻书籍唱主角;村民刘武龙是从事公园景观设计的,家里摆满了各类假山造型,据村民介绍,他是“画家”,在他的画室,各类画作挂满四壁……据说,这些藏在农家小院的书画作品如同久酿的好酒,许多人闻着“酒香”,前来求取字画。和书画村的书画人交流,记者最先感受到的是他们与年龄不符的年轻,其次是谈吐的风雅,待客的礼仪。走入刘武龙的家,半天没有见到他的身影,他的妻子不好意思的笑着解释:“家里正装修,他的衣服很脏,不好意思见客,正换衣服呢。”

      在胡红旗的家里,记者翻看他写就的作品,内容却只有两类,一类是充满豪气的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长征》,一类则充满田园风趣,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王维的《山居秋瞑》等等,胡红旗说,自己是农家人,也最爱这些描写田园的文章和诗作,所以一提笔,心头最先涌上的就是这些句子。

      他们脸上挂着纯朴的笑容,衣着也是农家人常有的,就是脸庞和手,也被农活、阳光打造成一幅标准的农家人模样,他们的主业是农活,但他们的业余生活却是书画!据孙君圣说,石匣口村人白天常常是在劳作中度过,但一到晚上,他们的夜生活要么是相互交流,要么是独自书写、读帖。胡红旗说:“也许祖上就爱写吧,据考证,我家的笔筒、砚台都有百余年历史了。”他说以前干了一天活,感到很累时,写几幅字,心情就自然变得舒畅,在写字时,纸、笔、手、意识都凝聚为一体,这种完全忘我投入的状态,也是休息的一种方式。

      书画村的年味儿

      人物:孙卫昌

      过了腊月二十,就摆摊给乡党们写春联。还有一门“绝活”是篆刻,村里许多书法爱好者的印章都出自他之手。

      每年的春节前夕,是石匣口村最热闹的几天。过了腊月二十,村民孙卫昌就会在村口的太阳地里摆个摊,开始给乡党们写春联。每到这时,村里会书法的都会凑上来,一个人写乏了就换另一个人,气氛喜庆非凡。孙卫昌告诉记者,能给乡亲们写写春联,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是年前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他们都是自己准备纸笔,写对联也都免费,偶尔有老乡悄悄放下三元五元,他也来者不拒。“主要是图个热闹!”

      孙卫昌还有一门“绝活”——篆刻,村里许多书法爱好者的印章都是出自他之手。“我本来是个泥瓦匠,没有正式的拜过师,完全是业余爱好,靠自己琢磨。随便捡个石头都能刻,也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篆刻对于我来说主要是精神收获。”写春联的时候,孙卫昌也随身带着这些“宝贝”,其中有惟妙惟肖的生肖,也有各类字体的名字、纪念章。

      村里人告诉记者,再过几天,村里还将迎来一大喜事:由省文联组织的“春节送温暖文化下乡活动”,石匣口村是其中一站,届时,那些平日不多见的书画大家将在村里挥毫泼墨,与村里的书画爱好者切磋交流。据孙君圣介绍,省书协已前后三次来过石匣口村,每一次对于村里人来说都是一场盛宴,如同过会一样热闹,村里能书会画的与大家交流,爱好者也跃跃欲试,就是孩子,会书画的也抓住这个机会,大胆“班门弄斧”。

      村里爱好书画的人很多,经常写字作画的就多达30余人,每到春节,家家门上的春联就是一次技艺的比拼与交流,这些爱好者走至各家门前,就会看上好半天,各家门上的字,就是与主人交流的最好话题,因书画为“媒”,家家走动密切,村子里一团和气。

      书画留住了乡村教师

      人物:孟鹏博

      村里孩子们的书法老师,8年前调进石匣口村小学后,被这里的文化积淀深深吸引,就再也不想走了。

      在石匣口村,不仅仅是大人们能书会画,就连孩子们也个个“身手不凡”。如果你走进村里的小学,就会看到,孩子们或执钢笔、或用毛笔,一笔一画认真的描摹着。在其他学校的“写字”课早已为考试科目让道时,石匣口村依然坚持开设着书法课。孟鹏博是孩子们的书法老师,自从8年前从邻乡镇调进石匣口村小学后,他就再也不想走了。“我被这里的文化积淀深深吸引了,对这里的学生也有很深的感情。”孟老师告诉记者,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现代人常常提笔忘字。书法是我们的国粹,不能在下一代出现断层。“尤其是咱石匣口村,更不能出现。石匣口村的孩子中有许多好苗子,非常有书法天分,我自己也喜欢书法,以前是有想法没有条件。现在村里到处都是书法老师,我当然要利用好这里的资源,让孩子们都热爱书法,传承书法。”孟老师特别提到,来到石匣口村后,他发觉很多人坚持练习书法的精神让他非常感动。这种“耕罢读书,农闲写字”的精神,十分让人敬佩。“这也给孩子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不仅仅是在教孩子们写字,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

      在孟老师的教导下,石匣口村的孩子们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他们中有的在青少年书法比赛中获了奖,然而更多的,是通过练字改变了自己的心性。写字是个磨性子的事,在孟老师来之前,学校有不少孩子调皮捣蛋,心浮气躁,很让老师头痛。但在学习书法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自信心回升,学习成绩也日渐上升。

      孟老师的家距石匣口村30多里地,许多山村老师都希望工作地点要么离家近点,要么离城近点,但孟老师的理想却是能长期留在此地。他说,自己从小喜欢书法,这里有知音,有阵地。

      走出长安的石匣口人

      人物:孙山

      在书院门有自己的工作室。希望将石匣口村打造成一个像北京“798”那样的专业书画村,吸引更多书画名人来“筑巢”。

      如果说胡红旗是石匣口村中默默创作、修身养性的代表,那么和胡红旗同为陕西书协成员的孙山,则是石匣口村中“走出来”的农民书法家,他在书院门有自己的工作室。孙山的字在书院门一带很有名气,他也广交朋友,据说美院的许多学生常来和他研习书法。他也由农民一改为专职书画人。谈及这一切,他的回答是:“学习书画,不妨来点‘眼高手低’,只有站高了,眼界开阔了,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在这里,他也有缘认识了一些名家,近距离的和他们切磋交流。孙山说,村里书画氛围浓厚,耳濡目染,自己也就喜欢上了。最初学习书法时,他并没有固定的老师。而是仔细揣摹吴三大的牌匾,认真研看古帖,越学越觉得深奥,越学越觉得乐在其中,越学越觉得中国文字魅力无穷。几十年来他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无论白天做什么工,只要晚上有休息时间,都会忙里偷闲写上几笔,临上几张帖。

    现在,走出石匣口村的孙山是村里的名人,更是乡党们羡慕的对象。但是在乡亲们眼里算得上成功的孙山十分低调,他说自己还尚在学习中,对于自己能走出来,他坦言,目前走出村子的书画人有好几个,自己则是孙君圣一路推出来的。孙君圣因为常年在外,见过世面,他希望将石匣口村打造成一个像北京“798”那样的专业书画村,引来更多的书画名人在此“筑巢”,一则村里书画爱好者的技艺可以得以提高,二则形成产业链条,带动全村人致富。

    (记者 张雅琴 见习记者 蒋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陕西书画名家北京联谊会即将成立
    • 下一篇:义写春联义拍全家福活动在杨庄举行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