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长安宗教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旅游>> 长安古迹>>正文内容

    工部千秋庙貌新--杜公祠

    作者:郭海文 来源:《长安古迹》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2日 点击数:

     

     

    杜公祠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祠堂,坐落于长安区韦曲和杜曲之间的双竹村,距西安市约12公里。杜公祠北倚少陵原,南临樊川。据传,唐代末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在他居住过的少陵原畔立过祠堂,可惜遗址已不复存在。

    据《关中两朝文钞》记载,这座杜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和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曾经重修过两次。但是,到了乾隆年间(1736~1795),杜公祠已经破败荒凉。然而就连这样破旧的祠堂,也在乾隆末年被烧为灰烬。到了嘉庆九年(1840),在一些读书人的倡议下,又一次重建了杜公祠。一百多年来,此祠经过多次修缮,其中有碑石记载的两次:一次是同治七年(1868),一是光绪十二年(1886)。1949年后,人民政府重修了杜公祠,1960年建立了杜甫纪念馆。近年来,政府再次拨款修葺,已使该祠面貌一新。

    杜公祠是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山门仿唐代的砖木结构,深3米,高6.7米,宽4.3米。院内有5个水泥砌筑的大花坛,坛上有腊梅、紫桂、百叶红和桃李等多种花木。

    祠院正中是三间享殿,殿内龛台上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高1.4米。头戴相帽,身穿蓝袍,腰系红带,左手搭膝,右手执笏,两尺多长的黑须飘过胸前,面容瘦削苍老,忧心忡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心境。殿内有一块石碑,刻有杜甫半身朝服像,轮廓清晰,线条疏朗、传神。

    杜公祠院的东西两则各有三间新建的厢房,高5.5米,进深4.8米,格子门,丁字窗,周围有青石转台,皆典型的仿唐砖木结构。此房已辟为展室。

    祠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杜甫写的《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石碑的墨拓本。这是现存的杜甫惟一墨迹。展室墙壁上,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年谱》、"杜甫足迹图"、"杜氏世系表"、"杜甫在长安行迹图"、羌村遗址等图案和照片。依照杜甫诗意绘成的"三吏"、 "三别"图画以及明、清两代各种版本的杜诗和唐代名家诗文集,是研究杜甫诗歌与唐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杜甫(712~770),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在其58年的生涯中,有十多年流离于陕西,其中十年是在长安度过的。

    在功名无望、报国无门的窘况下,杜甫携带家眷寓居长安城南的杜曲一带。"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的诗句,写的就是这时的生活。在杜甫的诗篇里,诗人多次以"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自称。杜甫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作中,除了反映社会现实意义重大的主题以外,也留下许多描写长安景物的诗篇。

    《奉陪郑驸马韦曲》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韦曲附近的美好春色: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关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封建社会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随着杨贵妃的入宫,她的亲属随之飞黄腾达。杜甫在著名的《丽人行》里,描述了当时的奢华景象:"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为了同南诏国打仗,奸相杨国忠到处抓丁,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兵车行》。就是描述在长安城西的咸阳桥上,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悲惨情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在长安后期,正碰上"安史之乱"。这场战乱,波及中国北部广大地区,并使全国陷入混乱局面,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开元年间(713~741)出现的盛世从此急剧衰落。安史之乱初,杜甫居长安,面对遭受战火的京城长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一生接近广大人民,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杰作,赢得了后世的推崇和赞扬。清初诗人屈大均游杜公祠时曾题诗日:"城南韦杜滴川滨,工部千秋庙貌新。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少陵原上花含泪,皇子陂前鸟弄音。稷契平生空自许,谁知词客有经纶。"给予杜甫及其诗篇很高的评价。

    杜公祠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海文撰写)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秦岭深处有奇峰--嘉午台
    • 下一篇:汉宣帝陵一杜陵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