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徐树安:历史曾在这里驻足1

    作者:徐树安 来源:长安开发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8日 点击数:

          为什么会有挥之不去的感觉

          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长安——我日久生情的地方

          身心皆已融入其中……

        

         长安者,是如今西安城南素有“神州首邑”的长安区。这块1580平方公里的地域可是历史上的京畿之地。“长安”一称由来已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秦时原本是咸阳附近一个乡聚之名,后被不同朝代作为首都或其他行政区域之称谓。而“长安”作为地域之名,一脉相承地由这个区域承袭下来,显然其内涵,除寓于吉祥之外,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这应是此处的“长安”明显区别于其它地区冠以“长安”之称谓的主要标志吧。

        长安是一本无法计算厚度的无字书,你得去读;长安是一坛深不可测的陈年老酒,你得去品;长安是一位经历沧桑而又焕发勃勃生机的智者,你得去悟。长安,令我敬畏,使我折服,让我咀嚼,尤其感受至深的是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以至于我每每深入其中,便有一股历史文化之风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进入那逝去的时光,神游那历史的故地,感受那文化的熏陶,激发那思古之幽情,令人遐想不已……

        徜徉在马王、斗门一带的沣河两岸和黄良的聂家河一带,俯首捡起那散存在田埂上深灰色的绳纹残陶片时,仿佛触摸了遥远的历史,敲开了封尘久远的那个时代,走进了中华民族先民胼手胝足辛勤劳作的场景:

        那是距今约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在青翠茂密的森林中,湍流不息的河流旁,先民们刀耕火种,男的手持石斧,披荆斩棘,取火焚烧;妇女用石铲稍加平整土地后刨坑播种……他们在森林中用石矛、石镞围猎动物,在河流中用骨制的鱼钩捕鱼……他们聚族而居,村落分布在河流两岸,遥望相对……他们仰则观天文,俯则察以地理,或远观诸物,近取诸身,对宇宙和生命意识进行着冥冥的思索。他们关系平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创造了有别于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甘肃齐家文化的马王客省庄二期文化的文明。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发展起来的氏族部落文化。在陕西关中地区称其为“客省庄二期文化”,因为它是由长安客省庄发现并晚于第一期的仰韶文化而得名的。

        登上郭杜长里村的仓颉造字台时,不由地对结束了远古结绳记事的以仓颉为代表的先民们顿生敬意。造字台筑于古高阳原上,周长约100多米,高约10米。传说仓颉是黄帝时代的一名史官,为了创造一种准确的记事符号,他不畏艰辛、跋山涉水、深入民间、遍访各地。据传他翻越了七七四十九座大山,趟过了八八六十四条河流,走遍了九九八十一个村落,拜访了九百九十九个善思会道的智者,从鸟兽足迹得到启示,便在高阳原筑台以观鸟兽行迹,从而触发画形代字的奇想,创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汉字的诞生、形成和应用,其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实文字的创造者也绝非仓颉一人,仓颉只不过是文字的加工、搜集、整理者的代表人物,而真正的创造者应是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文字是他们在实践中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此话是符合历史的,是可信的。因为一个划时代的创举,是不能简单地归功于一个人的,而应当归功于这个人及其那个时代的一个群体。

        仰望着仓颉造字台,不由地联想到后来的唐武则天、唐中宗等来此膜拜过;唐大诗人岑参在此凭吊过,并留诗一首“野寺荒台晚,寒天枯木悲。空阶有鸟迹,犹是造出时。”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曾书“仓颉造字台”并立碑于此。据说民国初年、前清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以及后来的蒋介石、杨虎城、张学良等先后也来此参观凭吊过……我想我们在拜谒仓颉的同时,是不能忘记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的,作为代表人物的仓颉的确令我们所敬仰,而智慧的劳动人民更令我们所敬仰!因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无论是客省庄文化时期的先民们,还是黄帝时代以仓颉为代表的先民们,他们在实践中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精神,为长安人具有的“执着探索、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无疑起到了渊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一种精神的形成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而不是一朝一夕的。尽管这段历史是遥远的,但它对一个区域人文精神的影响是不应被忽略的!(待续)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徐树安:历史曾在这里驻足2
    • 下一篇:王玮:朴实的精彩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